张学智,1961年生于宁夏,1982年毕业于宁夏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学历。先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副院长、书画研究员,宁夏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宁夏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岩画学会常务理事,宁夏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民族画院特聘画家,北京大学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北方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宁夏贺兰山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副会长。
张学智踏着远古岩画的印痕,经过多年不懈探索,借古开今,将神秘的远古石刻艺术转化为生动的现代水墨艺术,将远古与现代、历史与文化、具象与抽象相融合,首创中国印象岩画。因其创作具有开创性,近年来为国内外艺术界所瞩目,并被誉为“中国印象岩画的开创者”。
1989年以来,先后应邀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台湾、银川和法国巴黎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及学术研讨会。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并获奖。应邀出访加拿大、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和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考察古代文化和进行学术交流。
2010年,应邀在上海世博会举办画展,荣获上海世博会突出贡献奖和中国“2011最具市场升值潜力十大画家”称号,作品被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永久收藏。
2011年和2013年两次应邀在香港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画展。2017年起,在银川、北京、巴黎等地举办“远古的呼唤——张学智印象岩画‘一带一路’巡回展”。
2018年,受邀在法国巴黎大皇宫举办画展,荣获法国政府文化部巴黎大皇宫第50届艺术展览最高奖——泰勒艺术大奖,这是法国艺术沙龙展览的最高奖项。作品《追梦》被欧盟委员会永久收藏。
其首创中国印象岩画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馈赠外国元首、各国大使馆及国际友人,多幅作品被法国国家美术馆等国内外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中央电视台、法国华人卫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欧洲时报》《香港文汇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中华书画家》等上千家媒体对其艺术实践及成就做了报道。个人艺术传略被编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大辞典》等多部典籍。出版《贺兰山岩画拓本》《大家气象:张学智作品》《张学智印象岩画艺术》《宁夏岩画艺术·岩画拓片 印象岩画精萃》等多部专著。中国邮政出版社出版发行“张学智印象岩画艺术系列”明信片和《一带一路“中国梦”限量版珍藏邮册》。
2018年,张学智受邀在法国巴黎大皇宫举办中国印象岩画展,荣获法国政府泰勒艺术大奖,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交流并合影
张学智同巴黎大皇宫纸上沙龙主席丹尼埃尔·加莱,法兰西艺术院主席、终身院士皮埃尔·卡隆,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迪埃·贝尔纳里莫,法国国家美术协会主席米歇尔·金在开幕式酒会上
张学智中国印象岩画法国巴黎大皇宫展览现场
“远古的呼唤——张学智印象岩画银川、北京、巴黎‘一带一路’巡回展”侧记
□李毅
2018年6月18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2018年度泰勒艺术大奖颁奖仪式上,张学智创作的印象岩画作品《贺兰山远古印痕》,在与来自世界各国2000多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角逐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第50届法国巴黎大皇宫泰勒艺术大奖,为中国赢得了殊荣。泰勒艺术大奖设立于1844年,是专门用来奖励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方面有杰出成就的艺术家的世界级大奖。巴黎大皇宫艺术展历史悠久,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凡·高、莫奈、毕加索、赵无极等都从这个展览走向了世界。
2018年2月13日,为进一步促进中法艺术的交流与合作,助推“中法文化年”交流活动,应法国巴黎大皇宫纸上沙龙主席丹尼埃尔·加莱的邀请,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原副院长、宁夏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著名画家张学智作为特邀艺术家参加了法国巴黎大皇宫第50届纸上沙龙文化交流活动。其间,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中国岩画学会、宁夏文史研究馆和汇源集团共同主办的“远古的呼唤——张学智印象岩画‘一带一路’巡回展”在法国巴黎大皇宫隆重举行。因其作品独具特色,巴黎大皇宫为张学智特别开辟了中国印象岩画专题展区,并举办了开幕酒会。
展览在法国各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好评如潮。法兰西艺术学院主席、终身院士皮埃尔·卡隆观看展览后,对张学智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赞赏。他认为,张学智基于岩画灵感而创作的作品,独特而富有艺术张力,其创作手法融合中西,作品极富神秘感和吸引力。法国国家美术协会主席米歇尔·金表示,这些作品采用质朴简练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了人类的特性,从而让全世界都能理解。大皇宫纸上沙龙主席丹尼埃尔·加莱对“印象岩画”赞不绝口:“题材和内容都具有十足的原创性。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非常震撼,富有感染力。”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原主任殷福表示,文学、艺术是普通法国民众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和方式。张学智的印象岩画展览,使法国民众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认识中国,有助于更好的促进中法文化交流。他认为,张学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传递出中国文化历久弥新的内涵与魅力,体现了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具备当代中国与时俱进精神的文化价值。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严振全在展览现场表示,张学智的作品体现了各国文化交流的共同点和契合点,将成为中国艺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艺术形式,是一张独具中国特色的靓丽文化名片。
展览吸引了法国各界和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参观者络绎不绝。5万余人次前往巴黎大皇宫参观展览,《欧洲时报》、法国华人卫视、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对展览作了专题报道。展出作品均被法国国家美术馆及藏家收藏。
2018年农历大年初一,应法国总统马克龙邀请,张学智作为中国艺术家代表,出席了在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举行的中国春节总统招待会。马克龙总统与张学智进行交流和合影,并表示非常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他认为,张学智独特而富有艺术张力的作品是对中国古老文明的继承,也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此前,“远古的呼唤——张学智印象岩画‘一带一路’巡回展”于2017年8月8日、12月12日分别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和宁夏博物馆拉开帷幕。展览期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张学智印象岩画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张学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执委、著名岩画研究专家陈兆复表示:“张学智的印象岩画借鉴西方艺术,很有创新价值。尤其是他那些富于装饰性的水墨图案作品,善于想象,自成一格。”中国岩画学会会长王建平表示:“40多年来,张学智将自己的艺术创作视角投向远古先民的岩画艺术,执着而大胆地尝试着岩画新艺术的创作。他以传统的水墨技法编织着世界五大洲的古老文明符号,经过艺术升华,传达出岩画全新的艺术魅力,在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架设了一座艺术的新桥梁,这正是中国岩画人所期待的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华书画家》杂志主编王镛在研讨会发言中说:“张学智立足本土、苦心探索创作,从远古岩画中提取现代基因,恢复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他的印象岩画开创了一条中国本土艺术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此次巡回展展出的作品是张学智近年来创作的精品佳作,既有反映太阳崇拜、祭天、狩猎等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景,也有基于岩画灵感而生发出的洪荒天地、野林古风、混沌初开等画面,呈现出神秘、诡谲、浪漫的艺术特点。
享誉世界的中国岩画是人类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上世纪80年代,张学智历时数十载,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冒着严寒酷暑,自费抢救性地拓制了上千幅贺兰山岩画拓片,并无偿捐献给宁夏博物馆,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岩画艺术研究资源。张学智踏着远古岩画的印痕,潜心研究、不懈探索贺兰山及中国和世界各地岩画40余年。他借古开今,将神秘的远古石刻艺术转化为生动的现代水墨艺术,将远古与现代、历史与文化、具象与抽象相融合,首创“中国印象岩画”。因其创作具有开创性且独树一帜,他被学界誉为“中国印象岩画的开创者”。
近年来,张学智先后应邀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台湾等地多次举办“中国印象岩画”专题展览,获得广泛赞誉,并受邀赴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加拿大、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国家进行展出、交流和考察。
长期以来,张学智始终坚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艺术创作理念,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循着先民留下的艺术印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弘扬。40多年的探索实践不仅成就了张学智,还为宁夏乃至中国打造出了一张极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印象岩画在带给世人艺术审美愉悦的同时,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人类艰苦卓绝、奋发有为的自信与智慧光芒,照耀着世界人民和谐相处、团结奋进的步伐。张学智对自己的艺术人生信心满满,他说:“中国古代岩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上,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艺术创造,是中国的大文化。它滋养着我的创作灵感,是我取之不竭的艺术源泉,值得我用一生来探索与发现、用一生来研究与创作。路选好了就要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我将用毕生精力为中国岩画艺术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尽一份绵薄之力。”(本文作者为《中国报道》记者)
大地主人(纸本水墨,136×408厘米,2016年)
圣火(纸本设色,98×68厘米,2009年)
天祭(纸本水墨,136×68厘米,2016年)
太阳崇拜(纸本设色,180×168厘米,2017年)
贺兰山远古印痕(纸本设色,85×95厘米,2009年)
远古幽思(布面油彩,160×120厘米,2015年)
秋之吟(纸本设色,136×68,2017年)
以古代岩画为资源的杰出创造
——张学智的印象岩画艺术
□邵大箴
画家张学智长期研究宁夏贺兰山岩画,观摩、学习其图像,领会其精神,从中汲取营养,进行了富有成果的再创造。从1989年第一次见到贺兰山岩画到今天,张学智投身这项事业近三十年,从拓制转向创作,作品冠以“中国印象岩画”名称,不仅在国内外广泛宣传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贺兰山岩画,而且以自己的绘画实践向世人表明,古老岩画也能为当代绘画创作提供丰富资源,从而对我们广泛吸收古代艺术遗产、走以古开今的道路,具有无可争议的借鉴意义。
岩画是原始人类的艺术创造,历史悠久,与原始先民的信仰、狩猎劳动和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贺兰山岩画是我国境内保存最多最好的岩画艺术群之一。生于斯、长于斯又经过系统绘画训练的张学智,广泛接触这些艺术瑰宝,心情十分激动。他感动的是,原始先民们在那样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竟能克服重重困难,用艺术记录他们的生存状态,传达喜怒哀乐;他感动的是,岩画的艺术语言是那样的质朴简练,又是那样的丰富多彩,表现了原始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张学智从这里体会到一个重要的艺术真理——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是决定艺术创作品质最重要的元素。作为有一定生活和艺术经历的画家,他知道古老岩画的创作今天不可能重复,但其精神和技巧仍有传承和发扬的价值。这就是张学智不辞劳苦爬山越岭、孜孜不倦地寻找和拓制数千幅岩画,为今后进行再创造积累资源的动力。
张学智用“中国印象岩画”的名称定位自己的创作,驰骋画坛,一方面用此形式表达自己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感知、认识和思考,另一方面也表达对远古原始先民艺术创造的崇敬之情和弘扬其创造精神的心愿。张学智立足贺兰山岩画,眼光放远到分布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岩画遗存。他广泛地和国内外同道交流,立志做古代岩画艺术的忠实继承者、传播者,决意用传统的水墨语言赋予这古老艺术形式以现代生命。为此,他放弃了自己原来熟练掌握的工笔画法,改用与古代岩画自由抒写感情相近的水墨写意的表达方式。他创造性地借鉴古老岩画的语言符号,创造有现代意义的符号和图像,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张学智从先民们岩画创造中领悟最深的是:艺术反映现实生活,不在于对客观物象的复制与模仿,而在于表现事物的本质,以形写神,表现物象表面后面的意义;艺术作品要打动人,必须表现真实的思想感情,感情的真实性是艺术创作的第一要义。在这方面,原始先民的岩画是最好的范例。张学智以“中国印象岩画”为题的创造,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启发和激励下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产物。知识、功力和修养等胸有成竹的储备,辅以“胸无成竹”的临场发挥,为张学智的创作打开了无限自由的空间。
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国内外业界和群众的欣赏与赞誉,是因为作品反映了他对传播古代岩画的虔诚和热情,还因为它们寄寓了古代岩画自由表达感情的精神。把原始先民用硬体工具在岩石上雕刻图像的方式,转化为用笔墨在纸面上书写,在手段方法变化的情况下新的印象岩画如何努力保持线刻的力度和节律,又增添笔墨变化的情趣,这是个新课题。张学智在写意笔墨上苦下功夫,掌握笔线墨色原理,追求韵味和节律感。
在实践过程中,张学智既付出了艰辛,也享受了再创造的快乐。当然对张学智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借鉴古代岩画艺术符号基础上,创造有现代感的图像。为此他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他一手伸向古代岩画和其他实物及典籍,一手伸向现代生活,用现代人的思维阐发古代符号的意义,把从现代生活中获得的感受转化成新的符号,并在文化意义和形式感上与古代岩画形式加以衔接。
这样,他的作品不论采用的是古代符号,还是有现代意义的图像,都是在古代岩画形式基础上的创新。人们把张学智称为古代岩画艺术的拓新者,是恰如其分的。张学智在“中国印象岩画”创作上取得的丰硕成果,驱使他以充分的信心朝这个方向前行。我们相信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他会取得更大成功!(本文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院长,著名美术评论家)
远古足音 现代魅力
——张学智的印象岩画艺术
□贾德江
当我仔细地阅读张学智的“印象岩画艺术”作品后,直觉告诉我,张学智是一位有使命感的中国画家。他没有去重复以往大师的道路,而是以前所未有的独创性打开了另一扇艺术的天窗,把目光投向远古先民们的岩画艺术。近30年来,他一直以旺盛的创造意识,运用岩画这个遍及世界五大洲的古老的文化符号,经过现代艺术的洗礼,化合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在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架设了一座互融互通的桥梁,让古老的文明在他的手中重新绽放出异彩。他走上了一条与当代许多中国画家完全不同的艺术之旅。
20世纪60年代初出生的张学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生代”画家,是在中国美术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转换中出场的艺术家。国门的重新开启,最令他惊异的莫过于目睹西方艺术家以自由驰骋的思维创造了缤纷多彩的艺术形式。他之所以对原始艺术发生了兴趣,无疑是受到以法国亨利·卢梭为代表的原始画派的影响。他已经明晰地看到,在西方艺术家中,崇尚原始艺术风格几乎成为时兴的潮流,例如马蒂斯、克利等人都向原始艺术做过借鉴,凡·高、毕加索也从原始艺术风格近似的非洲艺术中吸取了营养。法国现代思想大师列裴伏尔说得好:“消失了的时代的社会结构对于我们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但它的艺术仍然有一种无法替代的价值。”向原始的古老艺术寻根,是这些西方艺术大师给他带来的新的思考。
1989年,张学智第一次见到贺兰山岩画,那些远古时期刻在岩崖上的神奇幽秘的绘画给他带来的震撼,触动了他的慧根,使他与西方原始画派大师们不谋而合。当他开始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拓制了上千幅贺兰山岩画之后,他说,“岩画如朝阳刺破云霭的道道曙光”,让他眼前豁然开朗,以贺兰山岩画为载体的创作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当张学智确立了以岩画作为创作母题并全身心投入时,他的表现手法是多样的,是“不择手段”的。他的目标是让岩画这一原始艺术不断地焕发出新的魅力。由此,岩画艺术的现代形态在他的笔下,可以是国画的,也可以是油画的;可以是水墨的,也可以是重彩的;可以是黑白线描的,也可以是泼墨泼彩的;可以是抽象变形的,也可以是夸张写意的;可以是象形符号化的,也可以是图案装饰的……他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角度,甚至是站在世界文化的整体立场,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在保持原始艺术粗朴、古拙审美理想的前提下,既大力发扬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又坦然地借鉴了油画、版画等西法技巧,在“水墨的”“笔墨的”写意中国画之外,提示着更为多样化的绘画观念,展现着更为自由的表现空间,以表现他对远古岩画的印象。
张学智之所以把他这种绘画形式命名为“印象岩画艺术”,是基于这种印象的陈述是“意象的”而不是写实的,是“表现的”而不是具象的。把“意象”理解为“似与不似”,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多以“写意”为特征,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所有内涵;而“表现”虽然也是“似与不似”,但“表现”往往意味着独特、鲜明、强烈、刺激,多以“抽象”为特征。它包蕴的文化内涵是西方启蒙主义的人本主义和个性解放,在后印象派绘画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显然,张学智的“印象岩画艺术”不是对古代岩画的复制和再现,而是像西方印象派那样,注重根据对客观自然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念,更像中国画的造型,既要“离形得似”,有意追求物形以外的意象,又不能完全彻底地脱离所表现的物形。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充分利用中国传统绘画意象造型的笔情墨趣,崇尚骨法用笔、注重墨韵生动、讲究写意精神,以阐发古人与大自然的亲和关系,还将西方后印象派信笔流淌出来的华彩,表现主义富于幻想的那种对比强烈、凝重而又鲜活的笔触以及极具民族特色的非洲面具、木雕等艺术的养分,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在自己的创作领域发挥着惊人的想象力。
张学智的作品展示的是一种混沌的、虚幻的、复杂难言的意象世界,具有强烈的超现实风格的表现,仿佛有一种浑厚的音响从远古缓缓传来,像昔日的神话那样,在幻想与离奇中充满狂热的激情和蓬勃的活力。那里有《太阳崇拜》凝聚的神圣感,有《天祭》中巫术仪式的庄严;那里有《圣火》前先民的乐舞欢腾,有《猎射图》捕获猎物后的兴高采烈;那里有《天人合一》的浑然和谐,也有《弱肉强食》部落间争斗的鏖战,还有《垂天云锦》的神奇、《古崖寻梦》的瑰异、《天马行空》的神驰、《天开图画》的鸿蒙等等。他将古代场景与现代意识融为一体,在线与墨、色的交叉分离中互相牵扯又相辅相成。张学智不拘一格,融汇了中外古今多种技法,创造了多种新的艺术语言,打破了空间的规定性和确定性,不知不觉地把许多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感等内涵赋予了年代相隔久远的原始时期的审美对象,服务于“天、地、人”的原始性和神秘性。他让不再复现的人类幻想,走向现代用理性统治的世界里。
张学智的“印象岩画艺术”一经问世,立即受到业界权威人士的高度赞赏。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说:“张学智的绘画艺术源于远古岩画。他努力创新,赋予艺术作品新的生命。他自觉地守护和弘扬人类远古文明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感,在艺术天地不懈探索前行,难能可贵。”艺术大家韩美林赞他的画“有个性、有激情,用墨用色都很好,是一种大胆的艺术创新,棒极了”。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评他“开创了中国印象岩画艺术的先河,是将中国岩画绘画融入世界岩画绘画艺术宝库第一人”。克罗地亚共和国前副总理司马安专门致电赞其作品“积极乐观,思想深邃,讲述了人类存在最原始的故事,令人震撼,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伟大”……
我以为,张学智的“印象岩画艺术”,具学养、智慧、技巧之大境,得传统笔墨之神髓,获西法色彩、构成之真谛,集表现、抽象、写意于一体,熔古今中外优长于一炉,呈现出中西合璧、古今融通的形式之美。他的作品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我所以用“远古足音,现代魅力”为题来概括张学智的作品,就是试图贴近他对“印象岩画艺术”的一贯追求。他踏着祖先的足迹,采用的是远古岩画的元素,释放着原始艺术一种天真、单纯、质朴、和谐的光芒,赞颂的是古代先民们的伟大创造。守护与弘扬古老文明的使命感,又使他在为岩画写照、为岩画传神中兼蓄了许多画种的精诣,兼容了多种美学旨趣,以它特有的审美类型为现代人提供了心理上的需求。“印象岩画艺术”是张学智的创造,他为中国画坛开辟了一条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新的途径。这一途径不是简单地以古典文化样式或者外国样式加传统媒介的简单做法可以奏效的。我们必须明白,新的国际文化语境对民族绘画的要求,不光在于语言的民族性,还在于语言内蕴的本土性和现代性,这正是张学智“印象岩画艺术”创作的意义所在。(本文作者为著名出版人、美术评论家、画家)
勇者胜(纸本设色,68×68厘米,2009年)
三羊开泰(纸本设色,68×68厘米,2014年)
骏马追风扬气魄(纸本设色,68×272厘米,2018年)
文章标题:远古的呼唤:中国印象岩画惊艳巴黎大皇宫 ——记中国印象岩画开创者、法国泰勒艺术大奖获得者、著名画家张学智
本文栏目:艺术交流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