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 一片盛大的记忆 |
---|---|
展览时间 | 2022-09-22 - 2022-11-15 |
展览机构 | 久事美术馆 |
主办单位 | 久事美术馆 |
协办单位 |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中国 北京市)上海这艺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国 上海市) |
策展人 | 陆向怡 |
参展人员 | 蔡磊、冯珏嘉、高航、冷广敏、李青 b.1981、刘璐、罗丹、马若骢、王茜瑶、吴丹波、伍伟、谢玄玄、宣琛昊、薛峰、徐渠、颜石林、张皓言、张雨曈、张钊瀛、郑子豪 |
一片盛大的记忆简介
大型群展“一片盛大的记忆”将于9月22日在上海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开幕。展览由上海久事美术馆主办,由上海久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由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上海这艺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展览由陆向怡策展,汇集了20位优秀的艺术家参展:蔡磊、冯珏嘉、高航、罗丹、冷广敏、刘璐、李青、马若骢、吴丹波、王茜瑶、伍伟、宣琛昊、薛峰、徐渠、谢玄玄、颜石林、张皓言、张雨曈、郑子豪、张钊瀛。展览以“记忆”作为切入点,连接历史与现实、人文与技术,呈现了每位艺术家作为独立的,带有自身的“记忆史”的个体,进而汇聚成一片盛大的记忆图景。
一片盛大的记忆
文/陆向怡
几千年来记忆的问题被接力连载:从庄周到休谟,从艾宾浩斯到巴德利。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在《技术与时间2》中指出“当代的迷失”,正由于人类没有足够的能量去实现“划时代成倍增长的经验”,这很好的概括了历史是具有“负荷”和“规模”的,这同样回应了克罗齐关于“当代史”也需要现实生存和生命力的问题。历史记忆即肉身,是一个有机复合体。同样斯蒂格勒关于社会技术系统与记忆工业的理论也把记忆和时间描述为“物”。肉身性和物质性在解释强调观念游戏的后现代主义时代所迸发出的诸多问题时提供了线索:规模、复杂性和非线性的叠加量子态。在诸般“后当代艺术”理论中,包括实在论唯物主义艺术(realism materialism art)和奥奎·恩威佐(Okwui Enwezor)所描述的“后殖民星丛”(postcolonial constellation)都在提醒人们这种叠加态只会越来越深刻的成为未来的日常。相反,一些过去我们深信不移的理念,以碎片的形式出现,艺术在这里将之联动成可观的马赛克群。
上世纪初超现实主义之后,经60年代提出的人类记忆多重痕迹理论(trace theory)对战后西方视觉艺术发展影响颇大。一反视觉创作者的想象力寄生于弗洛伊德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的轨迹,人类能够统治相似性的天赋正是基于对记忆的处理,这使很多想象力从“梦境”向“拟态”(mimicry)倾斜。这也可以理解为不再是“内容的超现实”,而同时具备“风格的超现实”。在构筑盛大的记忆图景过程里,来自不同代际、不同风格数据、不同拟态DNA的艺术家,就像多个平行宇宙,存在于自身的记忆痕迹中。临床研究也表明,“记忆痕迹”(engrams)已经不只是一种意识,而且一种神经元,是一种细胞。这是意识具有肉身性的证明。参展的20位艺术家,每位艺术家都实实在在地带来了自己的记忆身体样本,作为独立的,带有自身的“记忆史”的个体,汇聚成一片盛大的新大脑皮层(neocortex)。
时代方向和个体记忆总是发生着曼妙的关系,技术和观看条件一定程度影响着艺术的方向,人脑皮层刻录了眼球的精彩视觉瞬间,新的视觉记忆也在此不断演进。颜石林在VR视觉中获取灵感,塑成和拟态了可触可感的多维世界体验,虚拟的空间雕刻触发了肉身的另一种可能性。同样,一种3D软件视界下的赛博人体在冷广敏新作中出现,重叠的肢体有如可触融和魔术棒工具处理下的新皮肤审美,使得行进中的人体产生了机械般的动能美感。而张雨曈的肖像画,则刻意把细节模糊化处理,在“真实”与“失真”之中感性抉择。刘璐的抽象性绘画,正如她自己所言:“是目光在不断闪烁图像之间的切换,像是当代人情绪的快照”。液化的图像耗损以及崩坏的像素,使它们自身所包含的抽象性得以显现。高航则更为关注电子图像的分辨率,尤其基于近 20 年电子图像的演变。他将21 世纪网络上的电子图像,当做是这个时代的现成品。薛峰的光学变革和绘画的“边线革命”,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线条、损耗、图层、真实与虚拟,点彩方法论实际上是光学的条件下,极繁主义和极简主义的完美相遇。徐渠的“迷宫”系列绘画作品,则是象征物和符号学在光学和欧普艺术上面做出的这个时代的回应,重复且镜像的迷宫般的结构和色彩,如艺术家所描述的“我在这个时代以绘画所呈现的问题恰恰是针对绘画本身的。”
在颠覆技术与人文形态的当代性转向显著的当下,艺术的作用力也思考着一系列现实问题,这将形成我们今后以及下一代人的直接或间接记忆。李青的两幅“窗”系列作品链接了“窗内外的时代风景”,从拆迁地搜集而来的老旧木窗,和直接作于窗格背面的画作,带来了经济变革和身份记忆的新景观。而冯珏嘉的作品则表现了例外状态下肢体局部表情的独白和彷徨,左右着越来越逼仄的对自由和勇敢的追求。这一类闪烁着人类本能的生活图景,同样体现在罗丹、郑子豪的创作中。罗丹虽然以描绘“小时代”的方式切入,但同样使我们感知到一代青年文化释放的记忆;郑子豪则是将每件画作看作一个“场所”,用画笔佐以喷枪的方式,虚化处理梦幻迷醉的世界,带来一种既幻化又工业感满满的硬朦胧感。吴丹波的作品背后有大量神话情节,采用身体性的直觉方式理解特定记忆,碎片化地提示着本能和精神形态的觉醒。谢玄玄以浪漫又充满童趣的语言还原了记忆里“乐园“,和希腊神话、童话故事所关联,混杂的元素诙谐地描绘日常奇观,追问事物的生涩性。张钊瀛的作品,则是在戏剧性的场景制造中,关照着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复杂情感与文化方位。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记忆里,曾无意识地剥离了缘由和细节,浑然只记得当时的物理环境;又或者反过来,在特定的真实空间内见到某些熟悉的场景,刻度、光线,开合的门等等,都会让人联想起一些感知觉的触动。这些关于情境的感官反应机制,或多或少都能够在蔡磊的雕塑得到印证。
记忆会进化或者寂灭吗?人类是否能一直以中心姿态自处?人聚焦于自身的永恒问题思索从未停止。在此,记忆相当于一种供意识在当前与过去之间流动的质料基础。张皓言将一些人类/类人的幽默拷问浓缩在一些似人非人、似物非物的卡通的局部器官和彩色计数器上。遵循其“影视考古”的创作思路,将记忆中上世纪初代的深空恐惧意味浓重的科幻电影如《异形》《黑星球》等影视科幻进行信息考古并再创作。马若骢作品中的马和犬,以神兽的视角来好奇人类,它们野性的原始符号在漫长的人类史之中被驯化,成为了社会功能性的一部分。它们朦胧却锐利的双眼望向画布之外,呈现出超越次元的对视。宣琛昊的绘画灵感来自于热带雨林地区动物和植物的关系,它们是关于千百年进化所达成的谱系纽带以及思维方式的通道,宣极其浓缩地聚散了人类中心主义以外的生命症候的想象。伍伟的作品超越了材料和物种,用人造纸来模拟自然毛发,将任何拟人化或者人格化的品质都赋予温暖、刚刺或柔软地,对自然生灵的亲近与危险中。而有时候,正如王茜瑶画布上留下无比畅快的身体、手势与色彩记忆,只剩下身体恣意的舞蹈,这时候,可能才是记忆真正的游离与逃逸了。
有立方体的海景(系列:无系列作品), 2021
装置, 古董木窗、油彩、有机玻璃, 1570x925x95mm
艺术家:
李青 b.1981
俄尔浦斯的回眸(系列:无系列作品), 2020
绘画, 布面油画, 2000x3000mm
艺术家:
谢玄玄
去哪都行(系列:无系列作品), 2022
绘画, 布面油画, 1200x1500mm
艺术家:
冯珏嘉
文章标题:一片盛大的记忆
本文栏目:展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