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展览资讯

玉器解密!最大规模夏商出土玉器集中开展

展览资讯 来源:文博圈 2018-01-06 00:27
近日,《玉汇金沙——夏商时期玉文化特展》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幕。

近日,《玉汇金沙——夏商时期玉文化特展》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汇集了全国各地区出土的夏商玉器精品250余件(组),是国内夏商时期出土玉器最大规模的首次集中展示。

展览开幕式现场

同期开幕的《夏商时期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同期发布的学术专著《金沙玉工I——金沙遗址出土玉石璋研究》,将云集国内外玉文化专家,综观夏商玉器最新学术成果,揭示金沙玉器最新研究发现。

盈盈大观 全国夏商时期出土玉器最大规模的首次集中展示

《玉魂国魄》四个字,是玉器在中华文明中独特地位的最好诠释。

夏商时期的玉器,上承新石器时代《以玉事神》的传统,开创《以玉载礼》的新风尚,下启两周时期《以玉比德》之先声,以其星罗棋布的分布、融会贯通的形制和制作精湛的工艺掀起了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对后世玉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全面展示这一时期玉文化的艺术风尚与文化交流现象,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特别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11家文博单位举办《玉汇金沙——夏商时期玉文化》特展,为观众系统展示

山西陶寺遗址、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与新华遗址、

河南巩义花地嘴遗址、

河南二里头遗址、

山东苏埠屯商墓、

湖北盘龙城遗址、

河南殷墟遗址、

山东前掌大墓地、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

四川三星堆遗址、

金沙遗址

等全国夏商时期12处重要考古遗址出土玉器精华,精工细琢的诸多美玉汇集于金沙,再现了夏商时期玉文化互动交流的盛况。

▲夏商时期玉文化分布示意图

本次展览以

《美玉天成》

《斧钺神威》

《圭璋祭礼》

《琮璧对话》

《玲珑俏雕》

《辨纹识工》

六个单元,从什么是玉、到夏商玉器的常见器型、制玉工艺和装饰技巧,为观众细致解读夏商时期玉器的文化内涵和精工巧艺。

第一单元

美玉天成

第二单元

斧钺神威

第三单元

圭璋祭礼

玉璋出土地点示意图(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中心邓聪先生提供)

玉璋 │ 晚商至西周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墨色玉质,质地纯净、细腻。整器呈长条形,器体扁薄。刃部呈斜内弧形,器身中部微束腰,柄部近主阑处有一双面钻圆孔。阑部装饰较为复杂,整体造型横视为一立体阔嘴伏卧兽形,较抽象化。该器制作精细,器表打磨极为光滑,复杂的阑部装饰显示出古蜀时期极高的玉器制作工艺。

玉戈 │ 晚商至西周(照片为局部)

长27.6厘米、宽5.6厘米、厚0.8厘米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灰白玉,器表有黄褐色沁斑。锋尖分出极小叉口,援身较长,上下边刃较直,向前锋处缓收,器身中部较厚,边刃较薄,阑部有四组齿状饰。穿孔在阑前部,整器制作精细,打磨光洁。

第四单元

琮璧对话

玉琮 │ 晚商至西周

长5.7厘米、宽5.6厘米、高5.6厘米、孔径3.1厘米、壁厚1.6厘米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透闪石软玉,紫红色,不透明。有黑色点状、白色筋条状沁斑。器呈方柱体,器身方正低矮,圆形射口较矮,上射口微倾斜,孔壁较薄,整器制作规整,器内外打磨光滑。

玉琮 │ 晚商至西周

长10.6厘米、孔径6.8厘米、高16.6厘米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该器由一块质地细密的上佳整玉琢磨而成,器表色彩缤纷。器外方内圆,分四节,每节刻划九道平行直线纹、平直规整。中孔为两面对钻而成,但孔壁不见对钻时常易留下的错位台痕,且内壁光洁、平整、圆滑,仅在一端的孔沿上发现了两圈极浅的管旋痕迹。

这说明钻孔完成后便对内壁进行了精心的打磨。

玉牙璧 │ 晚商至西周

直径28.4厘米、孔径5.0厘米、高2.4厘米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白色玉质,由于受沁,现器物表面呈现出了褐、黄、黑等多色斑块,局部还有白化现象。此器圆孔的两面皆有高高的凸起,

在璧外周缘还凿出四组齿状突起,每组各有齿状突起五个。

第五单元

玲珑俏雕

嵌绿松石铜牌饰 │ 夏时期

长14.2厘米、宽9.8厘米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长圆形,两侧为弧状束腰,近似鞋底形,两侧各有二穿孔纽。凸面由许多不同形状的绿松石片黏嵌排列成兽面纹;凹面附着有麻布纹。凸面绿松石片图案组合异常精巧,保存极好。器物出土时放置在墓主人的胸部略偏左。

组合头饰 │ 龙山晚期至夏时期

通长23.1厘米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经复原。由骨笄 1、半圆形穿孔玉饰 1、弯头形穿孔玉饰1、扁长条形穿孔玉坠饰1、绿松石饰片60 余枚联缀黏合而成。

出土时,骨笄、半圆形玉片及弯头形玉片尚连接在一起,横置于墓主颅顶上方,笄尖端斜向左下,扁长条形穿孔玉坠饰横向落于墓主颅顶。

玉鹦鹉 │ 商

高11.0厘米、厚0.6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浅绿色,有褐斑。浮雕,作站立状。高冠,钩喙,《臣》字形目,细长眉,翅较短,长尾下垂,足粗短,雕四爪,足下有三角形短榫。身、尾饰云纹,翅雕翎纹,冠边缘雕出扉牙,足部两面均有未钻透的小圆孔。

玉象 │ 商

长6.5厘米、高3.3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深褐色。作站立状,长鼻上扬,鼻尖内卷成圆孔,口微张,呈三角形。小眼细眉,大耳下垂,体肥硕,四肢粗短,尾下垂。身及足饰云纹,背及尾饰节状纹。

玉玦│ 商

直径5.5厘米、孔径1.2厘米、厚0.5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玦│ 商

直径4.5厘米、孔径1.0厘米、厚1.5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第六单元

辨纹识工

见微知著 蓉港合作解密古蜀文明玉器密码

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在神州大地上,玉的分布如满天星斗,相互交融。而夏商时期,正是玉文化频繁互动的高峰,让我们得以管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源流。

位于成都平原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是国内出土夏商时期玉器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遗址之一,其中玉琮出土数量超过了全国出土数量的总和。

源自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十节玉琮,源自黄河流域的玉璋、玉戈、玉钺等,还有古蜀人广泛吸收其他地区玉文化,融合创新后制作出的具有鲜明古蜀特色的玉器新品种、新造型,既是中华玉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也是成都平原自古以来兼收并蓄、包容创新的文化见证。

展览现场

数量惊人,制作精美的玉器,显示出玉器在古蜀人神巫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金沙遗址现已出土玉器2000余件,是金沙遗址出土文物中数量最多,也最富特色的一类器物。其种类丰富,色泽多样,工艺复杂,许多器物上还保留了制作加工痕迹,这为研究古蜀国的制玉工艺、手工业技术发展等创造了条件,也为研究中国古代玉器在西南地区的起源、发展、演变提供了机会。

展览现场

为深入研究金沙玉器制作工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又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共同组建了《金沙遗址玉器微痕工艺研究课题组》,利用高清微距拍摄玉器之制作和使用痕迹,微痕工艺观察比较等方法,特别是将古蜀玉器与中国其他区域文化乃至东亚地区相关器物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揭示出金沙玉器的造型特点、工艺技术以及来源特色。

金沙玉器切、割、琢、磨的微小细节,实则是古蜀文明研究前所未有的全新成果,为解开古蜀玉器工艺之谜作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

在中国八千年的玉文化历程中,古玉器犹如一位使者,从远古走来,串联起中华文明星光闪闪的点滴。从中原到西北,从黄河下游到长江流域,夏商玉器犹如满天星斗,凝聚了那个时代全部的精华,折射出地域交往的频繁,也反映了古蜀大地自古以来就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而历经岁月打磨的细微痕迹,则为我们揭示出那个宏大年代的精雕细琢。

《玉汇金沙——夏商时期玉文化》特展将持续至12月24日,有兴趣的观众,不妨走进金沙,感受恢弘的玉文化长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