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璇《时时》
2017 台北美术奖获奖名单于去年 11 月揭晓,首奖由 1994 年生的新生代艺术家王煜松获得,适逢台北市立美术馆内部整修,展览移至台北当代艺术馆举办。
参展艺术家与评审团、开幕嘉宾合影
2018年参展艺术家共 13 位,优选艺术家为吴其育、洪瑄、姚仲涵、陈亮璇、孙培懋,入选艺术家为江凯群、杨季涓、蒲帅成、吴思嶔、邱杰森、李承亮、黄逸民。由去年增设的观众票选奖,从网络改为现场投票的方式。第一阶段开票结果已在本月 25 日公布,获奖数前三名高票的作品分别是李承亮《路上的万年站》、姚仲涵《动次动次+光电兽#2-天花板》、洪瑄《供帝居》。
王煜松《花莲白灯塔》获首奖
艺术家王煜松
王煜松成长于花莲,他阅读作家杨牧〈花莲白灯塔〉一文,遥想过去曾矗立于港边,却已经遭到炸毁的白色灯塔。「想象灯塔曾经存在的样子,就好像堕入那个时空里面……」他说,开启了一次追寻灯塔遗迹的旅程。
王煜松对港边的地貌做过调查,仍找不到灯塔遗迹,决定以写生的方式留下纪录。他游入灯塔过去所在的海域,以钢板代替画纸,在上头刻下刮痕。他也将携带钢板、游入海中的过程,以影像的方式保存下来。他说明:「拍摄它时,周围的影像都会融入钢板的画面里,我觉得这个过程好像也是一幅绘画的呈现。在海下绘画时,感觉最深刻是一直看到我自己,看到我在环境里挣扎、搏斗。」
王煜松《花莲白灯塔》
王煜松《花莲白灯塔》
当时海流强劲,他也想测试自己的极限,在海里绘画的过程约九分钟,却感觉好像过了几小时般漫长。从阅读引发创作动机,一连串的追寻历程里,倾注了对家乡过往的想象。
姚仲涵《动次动次+光电兽#2-天花板》颠覆日常生活经验
姚仲涵
姚仲涵《动次动次》
姚仲涵《光电兽#2-天花板》
声光艺术家姚仲涵擅长转化日常物件的特质,探索艺术装置在环境中的更多可能性。他将《动次动次》设于墙面,一排装置向下投射光束,当观众触摸它时,将发出相对应的电子音效;它们各自代表的音阶也不相同,像个大型的乐器,观众可以藉由互动谱出特殊的曲调。
《光电兽#2-天花板》则装设在天花板上,在灯光明灭之间,让当代艺术馆富有历史的天花板夹层显现,而声光的闪动,赋予LED灯光装置生物般的活力。展场里的视听体验,挑战了观众对日常生活物件的想象。
陈亮璇《时时》拍摄小市民的空间行旅
陈亮璇
《时时》是陈亮璇的影像作品,在此之前已完成《日日》,以及未来将推出的《年年》,是一连串关于台北时间的三部曲。片中主角是艺术家的母亲,请她在台北的城市角落里,重演平凡居民的生活片刻。例如乘坐捷运、收看股市、在河滨种菜、带孙子……等行为。母亲的身影被放大、投影在展间墙上,好几段影像围绕着观众,干净的画面、缓慢而奇幻的音乐,让日常生活变得有些玄妙。
陈亮璇《时时》
陈亮璇《时时》
陈亮璇说明,这些影像其实代入了许多的反思:「这些是大家不太会注意到的,属于市民生活,不是历史大事,但又是推动城市前进的核心。好像是跟我无关,却又能代入的过程。这些时间不能成为史诗,但有一些批判性在里面,尤其是对自己。我其实是很乖的孩子,由家庭全力支持读书,但它不是自己的目标,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价值。同时这也是中产阶级往上移动的过程,妈妈的生活都随着这个目标走,在我之后,她又把心力投向孙子辈。」
在重复的片段中,陈亮璇安排了几个魔幻时刻,象是咖啡杯突然冒烟、在天空中飞翔,都是生活里小小的异想,转瞬出现又消逝。观看这位母亲时,观众似乎也能代入自己的角色。
洪瑄《供帝居》将传统水墨引入施工场域
洪瑄
洪瑄《供帝居》
洪瑄的《供帝居》将传统文人阶级所赏玩的水墨画,和工地的物件结合,两者的融合塑造出巧妙的反差感。例如,写上「禁止进入」的塑胶警示带,背后却是以水泥临摹《清明上河图》的城市景观;而红白相间的塑料袋上,则以菩提叶形状的十八罗汉图来表现;将水泥块转化为太湖石……等。水泥与水墨媒材的结合,不仅是对媒材精神的挑战,也衔接了古代与现代生活的趣味。
文章标题:创意灵感平台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