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日,由合美术馆、中电光谷主办,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协办,冯博一、王晓松策划的艺术家徐冰的同名个展《徐冰》,在武汉合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全方位地梳理了艺术家徐冰的艺术生涯,展现了各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国内第一次较为完善、集中地呈现了艺术家徐冰的作品,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
这是艺术家徐冰所要探讨的,在他走过的艺术生涯中,无不透露出关于对这句话的诠释。这是一种艺术家面对生活所实践的人生,也是艺术家徐冰所要追问和寻找的。
▲ 艺术家徐冰
由合美术馆、中电光谷主办,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协办,冯博一、王晓松策划的艺术家徐冰的同名个展《徐冰》,在2017年12月1日于武汉合美术馆开幕。策展人之一冯博一说:
《这是迄今为止,徐冰在国内举办的具有回顾性与专题性的最大规模个展。》
▲ 《徐冰》个展开幕式现场
▲艺术家徐冰在开幕式现场发言
▲策展人冯博一在开幕式现场发言
▲武汉合美术馆馆长黄立平致词
在这次大型个展中,冯博一说,根据合美术馆的室内外空间,以《夜场》的形式,较全面地展示了徐冰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天书》到至今最新的《蜻蜓之眼》等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作和相关的文献资料,其中还包括一些在探索中的、鲜为人知的作品。
其中,备受人关注的徐冰新作《蜻蜓之眼》在当日举行了观影活动。这是徐冰自2013年就想用监控视频做的一部剧情电影。2015年,中国的监控摄像头接入云端,海量的监控视频在线直播,艺术家重启了这个项目,搜集大量影像,试图从这些真实发生的碎片中串联出一个故事。
▲ 《蜻蜓之眼》(2017)81分钟,电影
《蜻蜓之眼》是一部81分钟的故事长片,它寓言式地讲述了一个当下现实的故事,揭露了日常生活中隐藏的危机以及超出我们控制范围的事件。反映出人的私密情感的脆弱性与当代生活处境的焦虑与不安。
本片制作团队中没有一位摄影师,但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24小时为团队提供着精彩的画面。这些监控画面可以几百个小时什么都不说,冷静得吓人,也可以在瞬间疯狂地发生超出人类逻辑范畴的情形。这些看似毫无关系又有着必然关系的真实片段,能揭示出我们的眼睛无法看到的东西吗?这些真实的影像碎片与《真实》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蜻蜓之眼》观影现场
▲《蜻蜓之眼》座谈会现场
什么是真实,什么又不是真实?谁在监视,而谁又在被监视?艺术家徐冰通过这部使用碎片监控视频组合而成的叙事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和多维度的思考方向。在影片结束之后的座谈会上,尤伦斯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著名女作家方方、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教授分别发表了对这部影片的不同看法。
对艺术家徐冰来说,这样的一部影片,既属于电影,又属于非电影,传统电影中的基本构成天然缺失,在这里,没有主演、没有摄影师、甚至根本连演员的名字都没有。它打破了传统电影的结构,为我们展示了一种近趋于《荒诞》的《非真实》。一件完全不同的,浮游于监控素材之上的故事,被人为地制造了出来。这种方式,与艺术家徐冰在创作《地书》的某些方式类似,它沿用了一套取材于现实世界中,具有特殊系统属于的元素,构建了脱离于原始系统的叙事方式。
▲策展人王晓松在现场进行导览
▲策展人冯博一在现场进行导览
三十多年来,徐冰多媒介的创作在几个不同的线索上交叉进行,其作品在数量、类型上都蔚为可观,且由于其艺术表达的清晰性和明确的针对性而在世界当代艺术中具有较高的辨识度,也在不同层面上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整体面貌的构成。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是国内第一次较为完整、集中地呈现徐冰艺术的展览,却并不是简单地回顾或总结,而是通过作品来展现徐冰的艺术方法和他之所以保持不断思考的动因所在。艺术家徐冰说:
《到今年底,整是回国10年。在国外18年做过无数展览,但这类大型个展在国内还是第一次。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看,它们像大大小小的镜子从中看到自己;原来你是这样一个人、这样想事情、这样工作,当然也露出捉襟见肘之处。原来艺术真的是诚实的,也是宿命的,绝非计划所得。》
▲策展人王晓松在现场进行导览
▲ 《徐冰》个展,《天书》现场
从展品情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首先是包括《五个复数系列》《鬼打墙》、《文字系列》(《天书》《英文方块字》《文字写生》《地书》《木林森计划》等)、《动物系列》(《一个转化案例的研究》、《蚕》系列等)、《烟草计划》、《何处惹尘埃》、《背后的故事》系列、《芥子园山水卷》《汉字的性格》《蜻蜓之眼》在内,形态完整、体大虑周且已经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作品(亦有为数不少的草图草稿、方案计划与之具体对应展出)。
其次,在徐冰的艺术地图上、在上述普遍被视为具有典型《徐冰》特征的作品之间,还《隐藏》着的许多未完成的、仍在探索中的实验状态的《作品》——有些很难归入一般《艺术》甚至《设计》的范畴,发明创造的色彩更强烈。但这些《断片》,却为人们留下了追寻徐冰创造力的草蛇灰线。展览提供的徐冰的艺术在不同领域的延伸和应用案例,则体现了他所追求和倡导的艺术应有的社会实践价值。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此前几乎从未在国内展出过,或者是作为某些代表作的《前传》或无下文的《续集》而仅是留在徐冰工作室物品清单上的一行字。
第三,徐冰的艺术特别重视在不同现场和空间情境中的机智应对,在本次展览中也将根据相应的空间扩展作品,它们是此次为展览量身定制的新作。在作品展示之外,展览还以徐冰年表为主线把徐冰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体验的记录和写作融入到展场之中,观众可以在与徐冰的思绪同行中进入徐冰的艺术世界。
▲策展人冯博一在现场进行导览
策展人冯博一谈到此次展览现场的布局,他说,根据合美术馆的室内外空间,这次特意以《夜场》的形式,展示了徐冰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天书》到至今最新的《蜻蜓之眼》等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作和相关的文献资料,其中还包括一些在探索中的、鲜为人知的作品:
《或许我们也在询问,徐冰怎样的性格和成长经验,导致了他对当代文化的敏锐,并对旧有艺术方法的不断改变?其个人艺术工作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为此,我们注重徐冰艺术的思想性和方法论对人们固有认知系统与思维模式的挑战;梳理徐冰这些多媒介作品形成前后和之间相互激活的联系;相对丰富、完整地反映他艺术创作多维的脉络和履迹;呈现他对历史传统、对现实文化的立场和对艺术的诚实态度。提示出徐冰如何以特有的艺术手段,具有针对性、穿透力地超越于西方化当代艺术系统的规范与限制;又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并获取当代社会现场的能量与灵感,以东方的智性品质转化到他的艺术实践,介入到世界当代文明的进程之中。徐冰在工作过程中深入的思考、严密的逻辑和谨细的极限方式既成就了他的作品形态,也是他个人创造性价值的体现。》
▲策展人冯博一在现场进行导览
策展人冯博一人认为,整个展览仿佛是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徐冰艺术的许多解读空间,以及对中国,乃至国际当代艺术领域具有的启发性作用和有效性影响。观者从徐冰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中发现他对文化的独特视角和理解,然而又不会在每一个细节中找到简单的对抗和分裂。尽管每件作品都是独立和片段的,但通过布展空间的设置,并结合徐冰语言、标识作为导视系统,使作品在内在关联上、在展览居间中,形成了一种饶有趣味的转换感和互动体验。
但是,作为一个被周遭世界所包围着的一个艺术家而言,他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而又是什么推着他往前走呢?徐冰表示:《这辈子像是由什么东西在催着走,又像是在找回什么丢了的东西。》他愈发地感到这个世界正在急速地变异,越找线索越多,越发的不清楚,想说又说不清楚的话就越发的多。这在他的《地书》系列的创作过程中表现得特别地突出。
▲ 《徐冰》个展现场《地书》工作室(2003至今)
这是一项极具浩大的工程,《地书》自2003年就开始了创作,它是自《天书》、《英文方块字》之外的最大的一个艺术项目。这个项目浩如烟海,光收集本身已经变成了一种不断延续而又终无尽头的工作。如何制造一种让全世界不同语言文化的人都能读懂的文字呢?艺术家徐冰用这些搜集而来的公共标示制成了一本书,不管读者是何种文化背景或教育程度,只要他是卷入当代生活中的人,都可以读懂。配合这本书,徐冰工作室还制作了《字库》软件,使用者输入英文或中文,电脑即可转译成这种标识文字,便能实现双语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地书》所使用的标识是不断发展的领域,《地书》本身也是一个以多种形式不断延展的项目,它是超越文字的《视觉文字》系统的《新象形文字》。与他三十年前的谁都读不懂的《天书》相对应,《地书》则是《谁都可以读懂》,它表达了徐冰一直在寻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
正如艺术家所说,前人创造的说话的方式,包括自己以前用过的,没有一个能直接拿来再用的,都已经不是当下要的这种感觉了,只能忙着去找、去试验新的方式,所以就做了这么多东西:
《这些东西的结果是什么?结果其实是修造了一个与外界无关的,只属于个人艺术内部的、封闭的系统;作品与作品之间形成一种彼此激活、互为阐释的关系;新作帮你发现那些旧作中已经有的东西,那些旧作又是对新作核心部分最好的注释。只要是你自己决定去做的,没有哪一个是不属于这个循环线索里的。现在看来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会越变越乱,如果你还有话要说,又要说的到位,那只能接着实验,寻找新的艺术的表达法,找到了才算做了艺术家该做的事情。》
▲《徐冰》个展现场,拼音方块字
也正如他的那些英文方块字和拼音方块字,也正如花费四年所创作的《天书》中,这些书物所构成的《文字空间》包括徐冰本人在内是没有人可以读懂的。这些成千上万的《文字》看上去酷似真的汉字,却实为艺术家制造的《伪汉字》。它们是由徐冰手工刻制的四千多个活字版编排印刷而成。极为考究的制作工序,使人们难以相信这些精美的《典籍》居然读不出任何内容。既吸引又阻截着人们的阅读欲望。徐冰希望通过这件作品向人们提示一种对文化的警觉。每一个系列对他来说都是一个系统,但是系统之间看似分离,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徐冰》个展,开幕式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提供了一个近距离、全方位《欣赏》徐冰作品的良机,但我们更希望展览本身能够像徐冰的艺术那样在平易近人之中给人意外的收获,带入观众从不同角度理解作为艺术家的徐冰独特的思维方式,感受他对艺术的诚实态度,以及朴素的艺术中蕴藏的无尽绵力,从他的艺术方法和他对当今世界的智性贡献之间的关联中得到某种启示。以使每一位现场观众能够在徐冰的艺术之上重新发现自我,突破自己思维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局限。
无论哪种类型的作品、无论它的之前知名度如何,它在展场都有《自己》的发生作用的理由和方式。根据对徐冰艺术思想和作品状况的判断,结合对合美术馆展出空间、建筑特征和武汉城市生活的理解,展览在调性上注重展品之间的有机性和观展时的浸入感,将展馆整体视为徐冰艺术表达的载体。展览本身所具有的《游观》体验和内部空间上的节奏感,将激发出属于现场的、不可复制的感染力。
▲《徐冰》个展,文献及创作资料部分
在这次展览现场,还设置了文献阅读区,陈列有关徐冰的艺术展览、学术研究以及他个人写作的公开出版物,并在现场的不同空间展播此有关徐冰的纪录片、视频资料,不同背景和期许的观众都会找到自己走近《徐冰》的路径。同时,还在世界范围内邀请了多位致力于当代社会文化研究且长期关注徐冰艺术的著名学者撰写评论文章,它们作为展览文献的组成部分预计在展览结束之前正式出版。
▲《徐冰》个展,开幕式展览现场
这次展览的体量不可谓不大,所囊括的作品分门别类,实属众多。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鲁虹用一个《跋》字来形容徐冰的艺术之路: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徐冰一直活跃在中外当代艺术界。而且,与当时许多中青年艺术家更强调接轨西方的文化策略不同,他一方面十分注重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学习、借鉴与转化:另一方面也十分注重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借鉴与转化。也正是在此过程中,他再创了新的传统。事实充分证明:他的相关创作不仅在中外艺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痕迹,同时也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再中国化》进程起到了表率作用。但愿本展的举办,能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深度研究或相关人士都有所帮助。》
在展厅的最后一站,出现了徐冰的《凤凰》。在这家作品中,似乎与我们的当下融为了一体。这件作品是徐冰从中国现实中获取灵感和视角,耗费两年心血的最新力作。
▲《徐冰》个展,《凤凰》3D打印的模型
该作品的制作材料取自中国城市场馆建设过程中的建筑废料,包括建材、建筑工程设备、劳动工具、民工生活用品等众多现场材料。这两只由废弃的建筑材料组成的两只巨大的《凤凰》把自已打扮得既凶悍又华丽,作品让人们见证了劳动、发展与财富积累的深层关系,这件作品的现实性与中国的发展经历产生着直接和隐喻的双重关系,如同中国人集体情感和愿望的写照。他们看上去象恐龙时代的大鸟,又像孩子们手中的变形金刚。来自世界各地的每一个面对它的人都会从它身上看到人类的能量。
▲凤凰(2008,2015)
自古以来,凤凰在世界上许多民族中都具有多种的、美好的象征意义。但是,它在中国,似乎变成了一种映射当下中国社会、文化、欲望、氛围、复杂性以及问题的《表达物》。意大利学者亚历山大·鲁索看到凤凰后说:《这是我看到的少有的不受西方当代艺术影响的,今天中国的艺术作品。》
作为一个艺术家,对社会的关注总是存在着的,期许在中国大地上,关于未来,也会有一场涅槃重生的奇迹。
展览信息
《徐冰》
出品人:黄立平
策展人:冯博一、王晓松
学术主持:鲁虹
开幕时间:2017.12.01
展期:2017年12月2日-2018年5月8日
地 点: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野芷湖西路16号,合美术馆
文章标题:徐冰:你生活在哪 就面对哪的问题 有问题就有艺术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