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展览资讯

重见天日的琢玉工艺

展览资讯 来源:收藏快报 2018-01-06 00:58
潘秉衡一生致力于“尽用、美用、绝用美玉良材”,“视玉若命”,自号“玉饕”。玉器压金银丝嵌宝工艺是他耗时八年研究复活的。

中华民族有《四大发明》,北京工艺美术则有《京城四绝》:玉雕、牙雕、雕漆和景泰蓝。北京玉雕历史悠久,仅在上个世纪初,京城玉行出了许多能工巧匠,其中最著名的是《北玉四杰》,他们是潘秉衡、何荣、刘德瀛、王树森。

潘秉衡(1912—1970),河北固安人。十四岁起开始学习玉雕。历任北京第一玉器社艺术指导、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美协会员、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监事、北京市工美学会副理事长。1955年荣获北京市《老艺人》称号,1963年出版了《潘秉衡琢玉画稿》。1962年中国美协举办了《潘秉衡琢玉展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手工艺人举办个人展览。他的很多作品不仅列为国宝,而且被法国巴黎卢浮宫、美国费城博物馆、日本名古屋博物馆珍藏,为世界艺坛所瞩目。因其技艺精湛,被推为《北玉四杰》之首。

1922年,潘秉衡十岁随父进京,父亲在鄂王府当差。少年潘秉衡对王府中琳琅满目的珠宝玉器十分喜爱。聪慧的天智使他的心灵开始受到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1926年,潘秉衡十四岁进入玉器作坊学徒,开始了琢玉生涯,先后拜玉雕艺人吴梦麟、清宫画师郑一珂、牙雕艺人王彬为师。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收集香烟盒、小画片照着画,白天干活就晚上趴在床板上在小煤油灯下作画,有时画到天明。无论酷暑寒冬坚持不懈,几年下来,积攒的画纸摞起来足有一尺多高,琢玉技艺也逐渐提高。

1930年的一天,玉商穆祥振拿来一块一尺见方、重200多斤的高品碧玉,要他做出一个方形玉罍、四个茶罐、四个花觚,共九件。潘秉衡第一次大胆采用《套料取材》方法,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九件,还多做了一个花瓶。这件事轰动了北京玉界,潘秉衡的名声随之大震。

重见天日的琢玉工艺

潘秉衡 碧玉嵌丝碗

1931年,潘秉衡自己开设一个小作坊,字号《恒兴永》,开始做高级玉石,如碧玉《薄胎圆腰方楞四腿炉》、青玉《薄胎烟盒》,以至俏色白玉《梅花鹿》等都获得成功。潘秉衡的《薄胎器皿》技艺日趋成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拖儿带女逃奔老家,兵荒马乱,一路乞讨,他的破背篼里有一只裂了口的玉碗,装着讨来的剩饭给孩子吃。他看着这只玉碗,眼泪汪汪,他虽《视玉若命》,但国破家亡、民不聊生,才不得不放下手艺,《捧着玉碗讨饭吃》。他回到固安西塘,开始种地为生。

1944年抗战胜利前夕,他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北京,租了半间破房,支起了一只破凳,又开始磨玉。虽然《举家食粥》,但终于重操旧业,如鱼得水。他苦心钻研,就在《半间破房、一只板凳》的条件下,重光了玉器压金银丝镶嵌工艺,后被称为《金镶玉》。主要作品有《压银丝嵌宝执壶》、白玉《群仙祝寿薄胎立盘》等,成为誉满京城的玉坛珍品。

重见天日的琢玉工艺

潘秉衡 珊瑚雕龙凤纹壶

1949年,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玉器也和其他特种工艺品一样,销路一时不畅,到1950年才逐渐复苏。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潘秉衡举家回乡,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潘做了农会的文书和民校的教师,分到八亩地、五间房。1950年夏天,潘秉衡再返京城。1953年,北京市公私合营特种工艺品出口公司成立,潘欣然参加做加工活。1954年12月参加北京市第一玉器生产合作社,负责全社的技艺指导和设计创作。1955年春,在中共北京市委批准的北京手工业第一批老艺人名单中,潘秉衡荣获了《老艺人》的称号,这个称号相当于现在的《工艺美术大师》,这是政府对其成就的高度肯定。

1962年春节,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联合举办了潘秉衡琢玉艺术展览,展出作品56件,历史作品图片30幅,琢玉设计画稿100幅。这种为手工艺人举办的个人专题展览,是历史上的首创。为长期以来被贬低为《雕虫小技》《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特种手工艺正了名。196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共同编辑出版了《潘秉衡琢玉画稿》两册。这两本画册的出版,为手工艺人著书立说、出版著作,开了先例。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至今陈列着潘秉衡的玉雕作品,被誉为《东方瑰宝》,为世界艺坛所瞩目。

从1945年抗战胜利到1949年北京解放,正是他艺术黄金时期。他致力于立体圆雕人物,创作有翡翠《红叶题诗》,白玉《晴雯撕扇》、白玉《渔家女》等。同时薄胎器皿也有不少新作,如碧玉洗子《吉庆如意》、翡翠花卉瓶《杏燕争春》《荷兰争芳》等。他的琢玉技艺全面发展并走向高峰。

潘秉衡一生致力于《尽用、美用、绝用美玉良材》,《视玉若命》,自号《玉饕》。玉器压金银丝嵌宝工艺是他耗时八年研究复活的。被称为《二十世纪我国玉雕技艺史上最杰出成就》,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诵着一个《金镶玉》的故事:

1945年深秋,潘秉衡偶然在古董摊玉器堆里,发现了一个残缺的青玉笔洗,看到在盖上开了许多花纹浅沟,仔细观察,突然一处花纹闪闪发亮,他惊喜万分,几乎要跳起来!原来是他发现一个沟里残留下一小段银丝。他立刻意识到,这就是早已失传的《嵌金银丝》玉器啊!他如获至宝,将这残玉买回,开始不分日夜地摆弄琢磨,决心要让这门绝技重生并发扬光大。

殊不知整整过了八年后,潘秉衡才首次试制成功了两件作品。通过无数次试验,摸索出新的开沟工艺,改用整丝填入沟中,再用小锤轻轻敲击,将纤细的金银丝慢慢挤压到沟内,终于将失传的《金镶玉》工艺重光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