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热展,本期评点展览有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陈盛铎、廖炯模、夏葆元和钱逸敏带有20世纪海上油画发展历史内在联系的三场展览,呈现分别隶属于三个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探索和回溯;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展出的《曾根裕:黑曜石》通过修辞,表达出艺术家与各种艺术实践之间的关联。德国柏林新博物馆《中国与埃及:世界的摇篮》通过两种文明的比较,讲述两者不同的演进与变迁。
润物无声:陈盛铎艺术展&岁月的印记:廖炯模艺术作品展&夏葆元、钱逸敏师友具象油画作品展
地点:刘海粟美术馆(上海)
展期:2017年11月11日 - 2018年1月15日;2017年11月18日-11月30日;2017年11月18日—11月26日
点评:从陈盛铎、廖炯模到夏葆元和钱逸敏,他们以个体折射出时代印记。或执着讲台研习绘画、传道授业,或反应消费时代;或从留洋归来投身美术教育,或在全盘苏化、正统的艺术思维盛行的时代,从现实主义出发,上溯欧洲绘画,在艺术观念上的先破后立,在新旧绘画思想中找寻自己的绘画面貌,他们的绘画作品,以及他们朋友圈均反映了20世纪传统西方油画在中国发展传承。
陈盛铎、廖炯模、夏葆元和钱逸敏四位代表不同历史阶段的油画家近期同时在刘海粟美术馆举行展览,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勾勒出了不同时代油画与上海的关系:
陈盛铎被刘海粟《中国素描第一人》,作为20世纪留日归国艺术家的代表之一,他曾在各大美专任教,并以《陈盛铎画室》、《现代画室》和《新美术研究所》等形式研究中国早期现代美术教育,尤其是素描教学的重要线索。解放后,陈盛铎在同济大学任教,学生更是包括了黎鲁、贺友直、蔡吉民、汪观清等。而他个人的艺术实践也带有鲜明的特色,风格的形成和演变也极具时代性,体现出二十世纪早期留洋归国艺术家这一特殊群体的集体特征。
1930年代陈盛铎水彩
出生在厦门鼓浪屿的廖炯模,虽籍贯中国台湾,却毕业于沈阳鲁艺,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虽无留洋经历,却可在英、俄、日等多种语言中切换对话,他早年以苏派绘画为基础,一张纪念延安文艺讲话的毛主席画像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图示。后吸取印象派元素,在音乐和美术的交融中,构成如诗如乐的绘画语言,从鲁艺毕业后直至1997年,他始终在讲台上,先后任教于鲁艺、上戏、并参与筹备上大美院,目前活跃在上海的很多油画艺术家皆是他当年上戏或上大美院的学生。
廖炯模,秋韵,90×70cm,2013年
夏葆元和钱逸敏同属《上海画风》群,同时也有师友之谊,两位艺术家的绘画特色在上海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上世纪末,夏葆元带有上海滩小资情调的画风成为一种上海绘画和生活的符号,在当时写实的、讲究情调和韵味的油画也成为一中主流。相比之下,受夏葆元影响的钱逸敏的油画在画风上多了几分凝重和深沉。
夏葆元,伤心理发馆的故事, 2015年
从陈盛铎、廖炯模到夏葆元和钱逸敏,他们以一个个个体折射出时代印记,他们或执着讲台研习绘画、传道授业,或反应消费时代,在艺术市场中沉浮;他们或从留洋归来投身美术教育,或在全盘苏化、正统的艺术思维盛行的时代,从现实主义出发,上溯欧洲绘画,在艺术观念上的先破后立,在新旧绘画思想中找寻自己的绘画面貌,他们的绘画作品,以及他们的朋友圈均反映了20世纪传统西方油画在中国发展传承以及其中可见出的探索思考。
刘海粟美术馆的同期举行的三场画展,虽看似是一种巧合,却以不同形式(文献、回顾展、双人展)呈现和反观了历史和时代进程,正如黑格尔所说:《时代风格》这个东西,其实还是存在的,即使仪式化的东西上还是能看到的。分别隶属于三个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探索是向前还是回溯,观者或自有答案。(文/小松)
曾根裕:黑曜石
地点: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
展期:2017年11月11日 - 2018年3月31日
点评:在展览中,观众不难发现曾根裕对日常世界中最纯粹的景观的关注,同时擅于将历史、神话或徘徊于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神秘主义融入到终极的美学形态中。但美术馆现代建筑本身却给艺术家作品的呈现带来了局限性。
展览海报
《曾根裕:黑曜石》的展览海报是一只在雪地中搓雪球的猴子,去往山中的四方当代美术馆的那日恰逢降温,瑟瑟之中海报里的这只猴子像是一种慰藉,然而,走进展览,寻毕不见猴子的踪迹,却见一地《雪球》。这种对应源于艺术家对于社会起源的质疑与追问。而展览名称《黑曜石》这一概念来自曾根裕的三组全新系列大理石和陶瓷雕塑作品,它们分别是《黑曜石》、《雪球》和《原木》。通过对象征人类社会起源的石料(被史前人类用作日常工具与武器)的刻画,意在强调这一原始质料与文明进程之间紧密的线索,通过《黑曜石》这一原始而神秘的修辞,呈现出艺术家与各种艺术实践之间的关联。
曾根裕作品《雪球》(展览现场)
在展览中,观众不难发现曾根裕对日常世界中最纯粹的景观(或基本元素,如雪、丛林、游乐场)的关注,同时擅于将历史、神话或徘徊于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神秘主义融入到终极的美学形态中。在美术馆的上层,呈现了一个真实植物组成的人造雨林,它们不时地被以戏剧化方式出现的、摩天轮、旋转木马和海盗船等主题公园元素打破,鲜活的树与如冰般大理石材质凝固的白色雕塑,形成了某种强烈的反差,像是一种狂欢的凝结,呈现出一个乌托邦式的世界。
美术馆的上层展览现场
四方当代美术馆由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设计,同一区域内囊括了包括王澍在内的多位国际建筑设计师的实验性建筑。美术馆的本身的建筑形态在提供了一个超现实外观的同时,也给展览的述说带来了难度。此次展览并未解决这一建筑形态带来的难题,作品间的关系并未来展陈中讲述明了。(文/小松)
中国与埃及:世界的摇篮
地点:柏林新博物馆(德国)
展期:2017年7月6日 - 12月3日
点评:此次展览首次展开中国和埃及两个文明古国各方面的深度比较,从文字、统治形式、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和丧葬文化等方面开展多维度的对话,从而上探中埃文明发展的源流,继而呈现出两者不同的演进与变迁。
印有拉美西斯二世名字的楣梁,石灰岩,公元前1279–公元前1213年
作为庆祝中德建交45周年系列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中国与埃及:两个文明的源流》文物展于2017年7月至12月在柏林国家博物馆的新博物馆展出,其中国展品主要由上海博物馆和徐州博物馆提供。中国与埃及同为文明古国,两国文明皆由大河孕育,源远流长。本次展览首次展开中国和埃及两个文明古国各方面的深度比较,展品共约300件,品类涉及青铜器、陶器、玉器、雕塑、护身符、建筑构件、珠宝等,时间跨度从公元前4500年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年至公元313年),从文字、统治形式、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和丧葬文化等方面开展多维度、深层次的对话,从而上探中埃文明发展的源流,继而呈现出两者不同的演进与变迁。
陶制房屋模型,汉代
美中不足的是,可能出于展品运输安全的考量,一楼展厅的中国展品相对埃及文物的数量和种类都偏少,使得能够形成两种文化对比效果的主题局限在《葬仪》部分。其中一套中国西周时的《幎目缀玉》(又名《玉覆面》)颇为引人注目,这种葬玉流行于两周,被视为汉代玉衣的先河。此套《幎目缀玉》由51 块形制各异的玉件组成,较为具象地表现出人的五官、胡须等,惟妙惟肖;另一组著名的比对是一件公元前700多年的埃及木乃伊彩绘棺盖和中国汉代的银缕玉衣。这种深度比较将帮助国际观众迅速理解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灿烂文化的过程,古代埃及与中国虽然鲜有交集,却有可能在当下实现两者在世界古文明语境中的相逢。
文章标题:三展齐发 尽览艺术的思考与传承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