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展览资讯

这21位艺术家如何彼此渗入共生

展览资讯 来源:凤凰艺术 2018-01-14 17:17
近日,由上海油画雕塑院主办的“互渗-共生——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化实践”展于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开幕。

近日,由上海油画雕塑院主办的《互渗-共生——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化实践》展于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上海油雕院理论研究室负责项目策划,策展人为江梅,论坛策划李诗文。该展试图在一个更加开阔的当代艺术视野中思考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以下是《凤凰艺术》为你带来的相关报道。

在当代艺术的母题世界中,本土性始终是不可避免的重要命题。艺术与在地究竟有何关系,它有多大程度地源于此时此地,又在其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多大程度地与现实持续地发生关系,是每一位创作者与理论者都不可回避的问题。

于是,即便我们处于一个国际化、数字化的扁平世界背景下,无论是在何种方式的实践中,本土性问题时刻关照着外部与内部两大面向:向外,是如何平衡全球视野与本土精神的《交锋》,在与时代发生紧密关系的背景下,仍然以独特的价值选择与判断进行切入;向内,则是与自我历史的调解,同时兼顾与同时代艺术家之间的良性互动。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主持开幕式

此次《互渗-共生——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化实践》展,便是试图在一个更加开阔的当代艺术视野中思考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意义。通过邀请在这一艺术实践方向上已取得相当成果和经验,并在艺术领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艺术家以主题性联展的方式呈现,既能够与油雕院本院的艺术创作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和交流,同时也体现了油雕院在艺术研究层面上的一个新的拓展。

《互渗-共生》,既是状态描述,也是趋势概括,二者组合兼具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特点。本次展览以此为主题,是基于《互渗-共生》已成为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现象,即不仅在整体文化形态、艺术生态上日益呈现为一种交织、互渗、融合、共生的状况,同时这样的状况也十分显著地体现在当代艺术家个体的创作实践与思考中。正是在《互渗-共生》的状态和趋势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潜在的、涌动不息的生命力。

展览共邀请了来自北京、杭州和上海本地的21位艺术家参展,他们是柴一茗、陈可、陈彧君、丁小真、黄渊青、井士剑、李舜、李秀勤、刘建华、鸟头、邱黯雄、邱加、施慧、王亚彬、汪伊达、邬一名、薛松、杨剑平、尹秀珍、张浩、钟山。

其中,大部分为当代艺术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有着长期的艺术实践经历和丰富的创作经验,也有少数是近年来在艺术思考和创作上都十分活跃、受到艺术界较多关注的年轻艺术家。本次展览共计展出作品80余件(组),涵盖了水墨、油画、雕塑、综合材料、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类型。

▲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肖谷发言

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肖谷在致辞中提到:

《我们的时代有高原,也必须要有更多的高峰。高峰不是人为叠垒而成,不是坐享其成、坐而论道得来的。高峰一定是板块实力《挤压》的结果,今天的展览就是一种学术上相互探讨、相互比较实力的《挤压》。我们这个坚定往前走的时代,更需要真正意义的向上向善有实力比较的学术《挤压》,并在这种良性《挤压》中共筑高峰。

▲艺术家代表井士剑发言

参展艺术家代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井士剑则认为:

《互渗-共生》这样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在这个新的时代中,艺术家们正在逐步走向自我。并不是简单地站在东方看西方,也不是简单地站在西方看东方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强调当下艺术家们在面对自己的良心、尊严、使命感时,每个人的自我追求。中国的当代艺术一定能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艺术家代表杨剑平发言

参展艺术家代表、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上海美协副主席杨剑平在致辞中说到:

《很多事情不在于大和小,而在于做得有意思。艺术家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但可能他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有些许不同,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在他身上就会有闪光点。而这些闪光点在特定时期、特定地方、以特定的组织方式交相辉映,就会很有意思。艺术家之间也会互相影响,如果这个成功办得成功,那就能够影响到每一个受众、能把影响力传达给每一位观众,这种交互和对话就会显得更有意思。》

▲策展人江梅发言

本次展览策展人、上海油画雕塑院理论研究室主任江梅在致辞中提到,希望在观看展览的时候能够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如下几点:

首先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既是互渗、共生、共享,但同时存在着一种不可避免的竞争关系,这样的竞争可能在未来对于我们的生活,甚至生存的影响会更加的深远;

其二、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看到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他们所进行的积极思考与回应,他们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各自在艺术创作上又是如何进行传承与转化,如何将传统的文脉接续起来,在今天以新的、适合当代人的思维与视觉的方式进行呈现!

其三、希望通过作品,大家能看到每一个不同的艺术家个体,他们对于生活、生命、自然、人文的体验与感悟。

最后,作为策展人,希望通过这些不同类型、但都是在当代艺术本土化方向上进行实践的艺术家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一种文化上的自信和活力。

▲开幕合影

如果说在现代工业时代与网络时代初期,中国文化被迫裹挟在某种全球文化话语中,那么,进入后网络时代后,个人、集体、国家与全球的关系,在技术交流媒介的变化中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于是,作为时代的敏感者与先行者,艺术家们再次主动或被动地从中国自身的当代文化价值建构出发,去探索和建立真正既《中国》又《当代》的艺术语言和精神内核,体现今天这个世界日益一体化时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心理、情感、思维、智慧与美学。

▲互渗-共生——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化实践》展览现场

关于 21位艺术家

参展艺术家及其作品

1

▲艺术家柴一茗

▲柴一茗,《如梦令》, 74×139.5cm ,纸本水墨 ,2017

▲艺术家陈可

▲陈可,《大金》, 200×16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

▲陈可,《大金》展览现场效果图

▲艺术家陈彧君

▲陈彧君,《亚洲地图NO.14-1500319》, 240×120cm, 纸本综合技法, 2014-2015

▲陈彧君,《亚洲地图NO.14-1500319》展览现场效果图

▲艺术家丁小真(丁蓓莉)

▲丁小真,《看山—29》,120×240cm ,纸本设色, 2014

▲艺术家黄渊青

▲黄渊青,《无题2014-11》,150×250cm ,布上丙烯, 2014

▲艺术家井士剑

▲井士剑,《九溪烟云》,250×400cm,布面油画,2012

▲井士剑,《九溪烟云》展览现场效果图

▲艺术家李舜

▲李舜,《格物致知——关于杭州的记忆》,250×190cm 5×1Ap,摄影、数码后期,收藏级手工宣纸艺术微喷,2011

▲李舜,《格物致知——关于杭州的记忆》展览现场效果图

▲艺术家李秀勤

▲李秀勤,《拓象之九》,134×67cm,纸本,2017

▲李秀勤,《原象之二》,39×7.5×104cm,木,2016

▲李秀勤展览现场效果图

▲艺术家刘建华

▲刘建华,《2012年末》,可变尺寸,瓷,2011—2017

▲刘建华,《2012年末》展览现场效果图

10

▲艺术家鸟头

▲鸟头,《情放志荡-8》,126×156×5cm ,摄影 银盐黑白照片,2016

▲鸟头,《情放志荡-8》展览现场效果图

▲鸟头,《情放志荡-25 》,187×142.2cm, 摄影 银盐黑白照片, 2016

▲鸟头,《情放志荡-25 》展览现场效果图

11

▲艺术家邱黯雄

▲邱黯雄,《新山海经1》(片段) 比例41,画面像素1920×480,影片长度30’15》动画,三频录像装置,黑白,有声 ,2006—2008

12

▲艺术家邱加

▲邱加,《私人物件系列》,可变尺寸 木、三夹板、现成品, 2017

13

▲艺术家施慧

▲施慧,《本草纲目》,250×120cm×9,纸浆、综合材料, 2012

▲施慧,《本草纲目》展览现场效果图

14

▲艺术家汪伊达

▲汪伊达,《重演山林_17AG》,152×152×6.5cm,黑炭、树脂、彩色铅笔、丙烯、木板,2017

15

▲艺术家王亚彬

▲王亚彬,《看石窟》,132×18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5

▲王亚彬,《看石窟》展览现场效果图

16

▲艺术家邬一名

▲邬一名,《光11》,140×180cm ,纸本水墨 ,2017

▲邬一名,《光11》展览现场效果图

17

▲艺术家薛松

▲薛松,《松溪石壁图》,230×150cm,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2015

▲薛松,《松溪石壁图》展览现场效果图

18

▲艺术家杨剑平

▲杨剑平,《蓝石头》,超轻黏土, 40×25×20cm ,2017

▲杨剑平,《蓝石头》展览现场效果图

19

▲艺术家尹秀珍

▲尹秀珍,《书架系列》, 2009-2013

▲尹秀珍,《过滤系:观001》, 长约195cm 高约50cm 宽度43cm, 不同人穿的衣服, 尼龙丝袜,机动车不锈钢尾喉 ,2014

20

▲艺术家张浩

▲张浩,《精神旅行目的地2011-6》,157×146cm, 宣纸水墨, 2011

▲张浩,《精神旅行目的地2011-6》展览现场效果图

21

艺术家钟山

▲钟山,《青花瓷》,100×210cm, 绢上油画、灯箱 ,2012

▲钟山,《青花瓷》展览现场效果图

展览信息

▲《互渗-共生——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化实践》展主视觉海报

《互渗-共生——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化实践》展

主 办 方 :上海油画雕塑院

项目策划:上海油雕院理论研究室

策 展 人 :江梅

论坛策划:李诗文

艺 术 家 :柴一茗、陈可、陈彧君、丁小真、黄渊青、井士剑、李舜、李秀勤、刘建华、鸟头、邱黯雄、邱加、施慧、王亚彬、汪伊达、邬一名、薛松、杨剑平、尹秀珍、张浩、钟山

开幕时间:2017年12月29日(15:00)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30日—2018年1月17日

展览地点:上海油画雕塑美术馆(上海市金珠路111号)

(凤凰艺术 上海报道 责编/芒果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