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访谈评论

杨小彦:别让青年艺术家在“英才”计划中过早地“老去”

访谈评论 来源:美术观察 作者:杨小彦 2018-07-18 14:21
不少青年艺术家也无法避免地深受这一情境的影响,导致了功利主义的盛行。在这样的风气下,所谓风格只是投机的另一种说法,与其努力创作,不如猜测市场的需要,用不同的风格去试错,一旦试错成功,得到市场的积极响应

原标题:别让青年艺术家在“英才”计划中过早地“老去”

2015年1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主办的“第二届CAFAM未来展”现场。

2015年1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主办的“第二届CAFAM未来展”现场。

今天,青年艺术家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年代,各种针对他们作品的艺术展览和鼓励创作的“英才”计划从各大美院、美术馆和相关的艺术机构中源源不断地涌现。由广州华艺国际主办的“大学生艺博会”已经有好几届了,因为效果惊人,2018年顺势扩展到了深圳和上海,以期获得更大的回报。“艺术青年+”从2015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今年计划要办到海外去,地点包括斯里兰卡、曼谷、印尼、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比如法国,地点选在著名的巴比松。几年来参与推进“艺术青年+”的合作机构日渐增多,显示了这一方式正在受到社会的重视。“青年艺术100”影响更是巨大,自从2011年创办以来,已被称为“名符其实”的“青年艺术第一推广品牌”,纳入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的项目当中,成为上至国家、下至各地重点要做的青年艺术的项目。在广州,广东美术馆也闻风而动,去年推出了“七号空间”青年艺术家系列展览计划,组织有关专家提名,从中挑选合适人选,以一年7到8个艺术家的个展规模,向外推出优秀青年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

除了社会上有组织的青年艺术家的推广活动之外,近年来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各地美院的毕业作品展成为当地的热点,每天前来看展的人络绎不绝,展厅里人头攒动,参观人数居然稳排在同类展览前列。由于毕业展名声很大,居然成为旅行社的专门项目,在展览期间组织游客前来大凑其热闹,使现场火爆景象愈加升级。据说今年开始,广州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展览中,纯艺术部分移到广东美术馆展出,艺术设计则留在本校。此事如果属实,则说明广东美术馆的确有眼光,让一个具有旺盛人气的展览进入正规场所,无疑会进一步提升美术馆本身的社会影响力。

我相信所有这些推广和“英才”计划为青年艺术家的成长的确带来了现实的好处,他们丰富多样的创作和数量可观的产量就是明证。我们在青年艺术家的各种展览中不时会有所发现,一些风格另类、手法娴熟的作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样,一年又一年的毕业展也有力地说明了他们在艺术上的实实在在的进步。在互联网全球化的时代,青年人不仅轻而易举地具有广泛的国际眼光,在创新上他们也常常显示了出人意料的能力,而让艺术前辈感到了真正的危机。

但是,繁荣的表象背后往往潜藏着某种真正的危机,在青年艺术家获得荣耀的同时,他们是否也陷入到某种物质主义的泥坑而难以自拔?关键是,日益频繁的针对青年艺术家的“英才”计划和专门展览,其动力并不完全是所谓的审美需求,背后往往存在着某种明确的艺术利益。甚至可以这样说,介入这一系列与青年艺术家有关活动的主角正是资本本身,以至于产生了一种让人担忧的力量,不无盲目地、越来越着急地把他们提前推到市场中去,让他们的作品大量进入流通领域,从而让那些本来可能会有更好前景的艺术风格,因为受到大众一时的青睐而过早地定型化,从而失去了真正成长的机会。

过去40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成就已经为世人所承认,中国艺术市场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了。正是在这40年中,一件又一件艺术品的升值幅度,即使艺术中人也是不可想象的。一些当代艺术家的油画创作,在上世纪90年代中的时候,单幅价格也就是上万元,但到了新世纪后,尤其是2007年前后,同样一张作品在拍卖市场中超过了千万元。而在随后的操作中,同类作品甚至过了亿元大关。这样的升值,本身就是货真价实的神话。说它货真价实,是说公开拍卖的价格是真实的;说它是神话,是说升幅本身几乎是不可理喻的。这就是中国艺术市场的历史与现状,几乎从零开始,经过短暂的挣扎之后,突然像打了鸡血一样,疯狂地膨胀起来,体量大到让人吃惊的程度,接着是某种程度的价格崩盘,然后引来了一轮又一轮的所谓“转型”,以期挽救下降的严重趋势。这样一种短期内所发生的急剧变化,以及价格的升降速度,让人们对艺术市场产生了某种奇特的想象,一方面对作品的升值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望,另一方面又对价格的下滑心生恐惧。深谙此道者于是就从中获利,他们在挤压不切实际的欲望的同时,想方设法哄抬价位,让艺术市场变得让人眼花缭乱,好掩盖其中的真正危机。尽管我知道不少针对青年艺术家的“英才”计划和展事是怀有良善愿望的,但不能排除其中一些人别有目的,表面上他们为青年艺术家的成长提供了物质上的帮助,实际上是希望提前把未来的利润空间掌控起来,好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

关键是,不少青年艺术家也无法避免地深受这一情境的影响,导致了功利主义的盛行。在这样的风气下,所谓风格只是投机的另一种说法,与其努力创作,不如猜测市场的需要,用不同的风格去试错,一旦试错成功,得到市场的积极响应,风格也就此定型,余下的工作就是大量地复制与生产而已。如果缺少试错的能力,那就只能去模仿了,做得巧妙一点的,把流行风格稍做改造,让人一看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以便浑水摸鱼;拙劣的就只能直接抄袭。过度以艺术市场为导向必然导致创造力的全面下降,原因就在于此。

基于此,我呼吁,别让青年艺术家在各种推广和“英才”计划中过早地“老去”,别让猜测风格迎合市场成为主流。在这里当然存在着一个必然的悖论,资本要求的是回报,回报越大,资本就越是增值;而艺术的价值却是创造,用康德的话来说,艺术属于一种非功利的纯审美活动,势必与资本的本性产生本质上的冲突。如果我们放手让资本投入到各种艺术活动中,让资本通过这些活动控制青年艺术家,审美的意义还能够得到有效延伸吗?至少我对此持有深度的怀疑态度。搞艺术活动意味着要花钱,花钱意味着要求回报,没有回报,钱岂不白花?本来,正常情况下,真正能够鼓励青年艺术家成长的活动,最好是一种公益性质的活动,也就是说,不要期望在这一类活动中有经济回报,否则,就一定会出现上述所说的状况,鼓励青年艺术家创作只是其表,内里仍然摆脱不了资本的本性。显然,公益来自政府的决策,来自一种社会政策,公益本身应该成为推动艺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成为培养青年艺术家自下而上的途径,只有这样,青年艺术家才不会老早老去,才有可能安心于他们的表达,用真正的艺术去书写人生。

对于艺术的正常发展而言,还有什么比青年艺术家过早“老去”更令人感到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