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展览资讯

苏维埃时代的“红色财富”

展览资讯 2018-08-09 11:47
由莫斯科设计博物馆与ADAM布鲁塞尔设计博物馆联合组织策划了一场名为《苏维埃设计,红色财富》的展览,每一部分都呈现了苏联民众的生活的独特风格以及物质文化。

原标题: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苏维埃的设计理想与遗产

最后消失的一团乌云,飞过我们头顶。

一片轻柔透明的云絮,倚进弯月消融。

春天施展神奇的魅力,前额佩戴星星。

温柔之夜,你曾允诺——劳碌孕育欢情。

欢情何在?如同云烟,不在凡尘俗境。

随它飞吧!御虚凌空——我们飞向永恒!

——《五月之夜》,费特·阿法纳西·阿法纳西耶维奇(俄)

俄罗斯的五月之夜,春意盎然,诗情洋溢,列夫·托尔斯泰曾为这首《五月之夜》感动落泪。诗人幻想着与五月的流云一起飞向永恒,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进入精神的自由与永恒。伴随着布尔甚维克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彼得格勒宁静的夜空,十月革命为俄罗斯带来了炽热的希望与历史的转折,结束沙皇独裁统治的俄罗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一伟大的历史意义正如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阐述巴黎公社时所述,“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十月革命及其由列宁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首伟大的史诗,从思想到实践中依然影响着人类社会史、文化史、艺术史以及设计史的发展。

苏维埃时代的“红色财富”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近日,由莫斯科设计博物馆与ADAM布鲁塞尔设计博物馆联合组织策划了一场名为《苏维埃设计,红色财富》(Soviet Design. Red Wealth)的展览,此次展览是首次致力于展示二战后在1950-1980年间苏联生活风格的设计展览。消费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对共产主义的苏联还是陌生的,民众对此认识的改变来源于1959年举办于莫斯科一场展览——《美国人的生活方式》(American Way of Living),大量来自资本主义市场的产品给苏联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舆论之争。此次展览包含了很多有当时苏联生活特色的代表作品,涵盖了众多苏联设计师们的平面设计、工业设计、技术草图以及设计模型等作品。此次展览分为童年与娱乐、运动与公共设计、视觉传达与包装设计、家居产品设计、精密工程与工业产品设计以及独一无二的VNIITE项目设计多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呈现了苏联民众的生活的独特风格以及物质文化。

> vl100电视机,1969

> vl100电视机,1969

> 半导体收音机,1960-1962

> 半导体收音机,1960-1962

工业产品的现代化过程在战后苏联的发展中占据了中心的位置,一个早先的火药厂成为了享誉全球的Nevalyashka 不倒翁玩具;化学实验室开始生产便宜的大众化的女性的带有民主色彩的香水;而真空吸尘器的设计则直接反映了技术发展下的太空探索之旅。从此次展览中可以看出,发展早期,像法国收音机,意大利踏板车等很多西方设计的身影被苏联产品设计所借鉴。但是,从1964年之后的发展来看,苏联的设计逐渐呈现出自身的特点,诸如坚固的、可持续的以及深受结构主义影响等。多种多样与工业自动化、充满活力、运动、太空旅行、家居设计、时尚、音乐等的相关设计像大众展示着在那个人均收入还不是很高的时代中的民众的每日生活。与此同时,20世纪60年代,设计开始逐渐成为苏联的一项文化政策。1964年,对技术审美的追求,成立了VNIITE(全苏技术美学科学研究所),致力于发展功能好、品质高的工业产品。VNIITE对产品的实用价值做了深刻研究,希望产品设计能够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

苏维埃的设计与理想

在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初期,列宁亲自签署了关于建立国立高等美工实习学校的法令,旨在为工业部门培养艺术师,同样亦是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老师与领导人。在一批艺术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专家的努力下,为新的工艺美术、工业心理学、人机工学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亦有很多艺术家与设计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社会的建设中,宣称新时期的艺术应该为新社会的建设服务,为生产服务,将艺术的首要目的指向了对生活的建设上来,即艺术不仅要“美化”生活,更要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生活。例如,艺术界的罗琴科、拉维斯基、斯杰潘诺娃、塔特林和斯坦贝利兄弟;建筑界的甘恩、列昂尼多夫、维斯宁兄弟、金兹堡和拉多夫斯基;电影界的维尔托夫和爱森斯坦;诗歌界的玛雅卡夫斯基、鲁戈夫斯基;音乐界的肖斯塔科维奇等等。

苏维埃时代的“红色财富”

与此同时,苏维埃的艺术家们亦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有深远影响的作品。如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这件作品被诩为“构成主义艺术的象征”,是塔特林构成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模型综合了雕塑、建筑和技术,是建筑和雕塑史上的重大革命。塔特林在《我们目前的工作》中对《第三国际纪念碑》的创作理念做了如下阐释,“物质的运动和张力、艺术与实用的结合、现代科技的运用,是构成主义新观念的实际体现。”根据塔特林的设计,该纪念塔高400米,塔身分为三层玻璃结构,由立方体、角锥体和圆柱体组成,各自环绕自身的轴心亦不同速度昼夜不停地旋转,整体呈现螺旋形,向上升腾,象征着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塔特林试图以此建立艺术和国家之间的新型关系,使艺术成为国家的宣传工具。同样,这种带有乌托邦性质的设计,体现出艺术家对建立共产国际巨型大厦的梦想。对于今日而言,我们再来审视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碑》及当时从苏联走出的构成主义,其对后来的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产生及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诸如波波娃和斯捷潘诺娃的纺织图案设计、维斯宁和埃克斯特的舞美和服装设计、李西斯基的展馆设计、罗德琴科的海报设计等均对后来的风格派以及包豪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构成主义作为一种实用主义艺术,其以功能设计理念为核心的创作观后被直接用于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中。

苏维埃时代的“红色财富”

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设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机器制造、交通工具以及建筑设计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诸如,科洛门斯科耶工厂设计制造的K-2型蒸汽汽车,波列夫设计的AHT-4型飞机,维斯宁兄弟和奥尔罗夫设计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建筑师伊奥凡与雕塑家穆赫拉设计的巴黎国际展览会苏联陈列馆等。而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随着全苏技术美学科学研究所的成立,苏联设计的发展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一方面逐渐呈现出苏联设计自身的风格特征,诸如坚固的、可持续的以及实用主义的;另一方面,在全苏技术美学科学研究所的努力下,苏联设计亦致力于向民主设计方向发展,即为每个苏联人都能用得起的好设计而努力。

苏维埃时代的“红色财富”

在此其间,经历了二战、冷战时期的苏联设计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的变化与彰显是尤为值得关注与极具自身特点的。1931年,带着对“苏维埃世界共和国”的憧憬与理想,建立无产阶级新社会制度的建筑丰碑,斯大林下令炸毁了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建造“苏维埃宫”。几经筛选,最终由Vladimir Schuko与Vladimir Gelfreich的设计方案胜出。这座宫殿高达415米,层层堆叠,气势恢宏,比埃菲尔铁塔与纽约帝国大厦均要高,主入口前的丰碑是为了纪念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圣西门、欧文、傅里叶、布朗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而主入口突出部分前的丰碑是为了纪念马克思与恩格斯而设立的,而整座建筑的最高点则是100米高的巨型列宁雕像以向其致敬。后由于二战的开始以及斯大林的下台,苏维埃宫始终停留在纸上谈兵状态。此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之间,大量一座座斯大林式建筑被矗立在苏联的城市之中,诸如全苏维埃博览中心、莫斯科大学的主楼、苏联国宾馆、列宁格勒饭店、艺术家公寓、文化人公寓、重工业部大楼、外交部大楼等。这些建筑均气势恢宏、高耸雄伟、布局对称、装饰富丽堂皇,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为赞美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秩序以及彰显共产主义的革命激情与荣耀。与当时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繁荣发展不同的是,在当时的苏联,现代主义被批判为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而被摒弃,苏维埃的建筑设计师们从新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与帝国风格中汲取元素,来表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建筑风格。同时,斯大林式建筑因其建筑形体多被设计为阶梯状,用以衬托中央塔楼的上升之势,外立面则效仿以哥特式教堂和莫斯科巴洛克式城堡的华丽外饰亦被称为生日蛋糕式样。

苏维埃时代的“红色财富”

此外,政治波普文化亦体现在苏联时代的设计之中。诸如苏维埃时代的面料设计,这种政治波普文化依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时代气息与美感。诸如流行于20世纪20-30年代的具有共产主义特色的围巾、披肩、桌布和窗帘。苏维埃的构成主义、几何线条、政治人物、体育、飞机、火车、坦克、现代化工业烟囱等诸多元素糅合在当时的纺织品设计之中,体现了当时苏联社会对现代化发展的憧憬以及对为共产主义理想而革命与奋斗的渴望。

苏维埃的设计遗产

伴随着布尔什维克的革命,作为先锋思想文化的构成主义对后来的风格派、包豪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思想内核中的实用主义以及功能设计的理念亦直接影响了现代建筑设计。同样作为社会主义新兴国家的中国,在20世纪建国初期的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很多方面受到了苏联设计的影响,至今这种影响力仍然在延续着。例如五十年代的北京的十大建筑,它们中的大多数是以民族风格的“大屋顶”代替哥特式尖顶的斯大林建筑,使之本土化来表现社会主义的内容以及民族的形式。此外,东欧的前社会主义国家中这种风格也十分常见,例如东柏林的卡尔马克思林荫大道建筑群、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出版大厦、华沙科学文化宫等等。

苏维埃时代的“红色财富”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苏维埃的设计影响至今仍然是深远的,无论是从为人民而设计的思想出发还是其饱含政治寓意的斯大林式建筑风格与政治波普的图案设计。虽然这些设计亦是时代的产物,但其无论是对当时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设计还是对今日俄罗斯的设计,其意义仍是不可置否的。

我们的身后是痛苦,是饥饿.....

啊,我们心中的愤怒熊熊燃烧!

我们的身后有我们高傲的城市,

我们的身后,是它的生命。”

——《白面包》,鲍里斯˙利哈列夫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苏维埃的设计理想与遗产是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是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时,苏维埃的设计亦是世界设计史中珍贵的一部分,这种充满了对新世界新思想新社会而奋斗的革命热情与美好理想仍然让今日的我们备受鼓舞,热血沸腾。同时,从理性出发,苏维埃时期的设计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中艺术设计的发生与发展,更让我们看到了一大批艺术与设计先驱们的奋斗精神。对于当下的我们,苏维埃的设计依然有着令人惊叹的魅力与不可磨灭的影响力。这种传承与发展亦是我们需要从苏维埃设计理想与遗产中认真解读与学习的,努力推动当下中国设计的前进与发展,向着光明的方向,前进!前进!前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