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展览资讯

银川当代美术馆迎来三大展览

展览资讯 来源:绝对艺术 2018-09-30 09:40
2018年9月28日,银川当代美术馆迎来三大展览,三展齐开,旨在引导观众感知和体验,在展览中回首过去与期望未来。

2018年9月28日,银川当代美术馆迎来三大展览,荷兰黑点艺术团体在中国第一次完整展示的“声·动——荷兰黑点艺术团体作品展”,与之同时开展的还有艺术家尹秀珍带来的中国制造系列展览“行思”,以及回顾宁夏50年代的老照片展览“饮水思源——忆50年代的宁夏”,三展齐开,旨在引导观众感知和体验,在展览中回首过去与期望未来。

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当代美术馆

在展览开幕现场,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吕澎表示:“此次同期举办的三个展览,在我看来是关于时间、关于语言、关于判断的展览:‘饮水思源——忆50年代的宁夏’,是我们用今天的视角重新回溯过去;‘中国制造007:行思’呈现了艺术家尹秀珍的作品,她采用了一种充满想象力和盲点的呈现方式,使我们既会回看过去,也会思考未来,让我们在行动中和思考中回味;‘声·动——荷兰黑点艺术团体作品展’通过高科技手段展开充满想象力的空间展示,站在今天的角度去想象未来。虽然这三个展览各自独立,但如果站在了解过去及未来的点上看,则有着某种联系。”

展览开幕现场,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吕澎发言展览开幕现场,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吕澎发言

展览现场合影展览现场合影

“声·动”交给观众两把钥匙

“声·动——荷兰黑点艺术团体作品展”由荷兰欧艺特艺术策展人杨小玲策划, 展出了黑点艺术团体近年来的10件重要大型装置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探讨声音、物理运动、光的认知领域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刺激观者不同的感官体验。

“声·动——荷兰黑点艺术团体作品展”展览现场“声·动——荷兰黑点艺术团体作品展”展览现场

在策展人杨小玲看来,“展览主题中的‘声’与‘动’是交由观众的两把钥匙,我们希望观众用这两把钥匙打开黑点艺术团体媒体艺术的大门,进入到未来媒体的艺术世界。”

“声·动——荷兰黑点艺术团体作品展”展览现场

“声·动——荷兰黑点艺术团体作品展”展览现场“声·动——荷兰黑点艺术团体作品展”展览现场

荷兰黑点艺术团体由乔瑞斯·斯特里博斯(JORIS STRIJBOS)、尼基·阿斯曼(NICKY ASSMANN )、马泰斯·蒙尼克(MATTHIJS MUNNIK)、埃里克·帕伦(ERIC PARREN)、丹·乔汉(DAAN JOHAN)5人组成,他们将团体充当一个流动实验室,可以共同研究和开发作品创作所需要的技术与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造自己的作品。近年来在荷兰及欧美备受关注。

波纹机,埃里克·帕伦,装置,2010-2017波纹机,埃里克·帕伦,装置,2010-2017

声音的幻像,乔瑞斯·斯特里博斯 / 马泰斯·蒙尼克 ,装置,2015声音的幻像,乔瑞斯·斯特里博斯 / 马泰斯·蒙尼克 ,装置,2015

在此系列作品中,观众可以聆听纳米级微生世界生命活动的声音;可以通过神经网络技术与三个机器人装置通过光、声音、和运动的时间记忆反馈来交流;可以感受在声音和旋律、以及物理运动的作用下,抽象的色彩和光线所形成的壮观画面,这些抽象运动中的图案反过来形成视觉的音乐。作品激发观众去延续这种对声音、运动和光视觉的极限研究,去捕捉光线在微观层面和宇宙宏观范围的变化过程,感受作品本身所营造的犹如极光般神秘炫丽的氛围,进入幻觉的宇宙。

“中国制造”系列展览是银川当代美术馆自2016年起开始的实验性系列展览。此次“中国制造007”联手当代艺术家尹秀珍,利用向宁夏全体市民征集到的500多双有故事的旧鞋子,来制作大型装置作品“行思”。

中国制造007:行思中国制造007:行思500双宁夏本地人的旧鞋子,织物尹秀珍,2018

尹秀珍是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她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鞋子用来创作,这些被人穿过的鞋记录了复杂而真实的信息,携带着原主人的气息,保留着一段珍贵的个人记忆,同时也反映着彼时的生活状况、社会背景乃至价值观。

中国制造007:行思500双宁夏本地人的旧鞋子,织物尹秀珍,2018

在展览现场,尹秀珍表示:“这些鞋子背后有很多的故事,当我们在这件作品中走过,如同在这些人的经历的海洋中穿行。鞋子也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我收集了这些鞋子如同收集了这些人的经历,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了‘行思’这件作品。”

中国制造007:行思中国制造007:行思500双宁夏本地人的旧鞋子,织物尹秀珍,2018

有人说:你不能把世界上所有的路都铺上毛毯,但你可以在自己的脚上穿一双鞋。作品中每双鞋被一条长长的织物“腿”相连,像是被拉伸的“肉身”继续生长着。收集来的不同人穿过的鞋,将人们的经历和脚步汇集一处,注入了人的灵性。尹秀珍希望这众多延伸的“腿”能够汇聚成林,而观者漫步穿行其中,且行且思,且悟且进,身上的鞋与脱身的鞋便会共同构筑一个“行思”的场,使静成为了动。

从老照片中忆50年代的宁夏

老照片是历史瞬间的定格, 研究或欣赏经过岁月沉淀的老照片已发展成为一种颇富生命力的文化现象。此次的“饮水思源——忆50年代的宁夏”展览,共展出了来自民间的陈国建、窦玉琴、石军、王文玉、朱康洛5位老照片提供者、银川市档案局、银川市委党史研究室、银川市志办提供的风景照、工作照和生活照三种类别的150多张老照片,以及宁夏卫视提供的30集《五湖四海宁夏人》电视纪录片。

“饮水思源——忆50年代的宁夏”展览现场“饮水思源——忆50年代的宁夏”展览现场

展览选取50年代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对于宁夏的特殊性。我们把50年代理解为从1949年至1960年,1949年宁夏解放及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构成了50年代宁夏最重要的记忆,因而显得更加珍贵。正是50年代宁夏在政治、教育、交通、农业、商业上的迅速发展,使历史像一列高速前进的列车,承载着宁夏——这个魅力无限的地域在时间的轨道上奔跑了六十年,裹挟着和谐和美好之风,驶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饮水思源——忆50年代的宁夏”展览现场“饮水思源——忆50年代的宁夏”展览现场

照片提供者陈国建先生认为“读老照片就是读历史”,刚开始,他觉得老照片很有意思,可以挖掘照片背后的历史和故事,观察人物和背景。后来,他逐渐爱上了老照片,因为每张照片背后都有它的故事和内涵。在他看来,“每张老照片都是一本书,读懂了它们,就是读懂了一本本厚厚的历史之书、人生之书。”

“饮水思源——忆50年代的宁夏”展览现场“饮水思源——忆50年代的宁夏”展览现场

据悉,“声·动——荷兰黑点艺术团体作品展”、“中国制造007:行思”及“饮水思源——忆50年代的宁夏”这三个展览都将持续至2018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