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展览资讯

“‘十面埋伏’——另一种社会视觉的介入”隆重开幕

展览资讯 来源:四川美院美术馆 2018-10-30 08:23
十面埋伏另一种社会视觉的介入 联合策展:俞可、冯博一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排序):陈界仁、陈文骥、丁乙、缪晓春、宋冬、徐冰、尹秀珍、张大力、张恩利、张晓刚 主 办:四川美术学院展览时间:2018年10

联合策展:

俞可、冯博一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界仁、陈文骥、丁乙、缪晓春、宋冬、

徐冰、尹秀珍、张大力、张恩利、张晓刚

主办:

四川美术学院

展览时间:

2018年10月26日—11月26日

展览地点: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开幕时间:

2018年10月26日15:30

开幕时间: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大厅

支持:

重庆高科集团有限公司

开幕仪式

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市美协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致辞

著名策展人冯博一致辞

艺术家代表张晓刚致辞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彭佳主持

开幕仪式现场

展览现场

前言一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以对意识形态的叛逆为契机,促发了从形式到内容的精神内核的不断嬗变。这个过程中,艺术家的创作开始从宏大叙事中的历史使命逐渐转向为在社会现实里寻求个体的觉醒。这样的转变,一方面让中国当代艺术的内涵与西方主流文化的认识维度链接在一起而获得某种文化身份。但另一方面,也因为这种特殊的文化心态,使得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生产与中国社会视觉文化中的价值判断有些相左,形成公众在观看中的迷雾。而今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的发展,再一次深刻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从更深的层面左右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当层出不穷的技术让视觉生产被演绎成更具张力的视觉挑战时,公众常常都会问,“艺术在今天人们的生活中如何才能相得益彰?”

展览“十面埋伏”是四川美术学院一次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与艺术史写作的个案讨论。它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要弥合今天艺术创作中观念媒介、视觉表达与观众认知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是要呈现出一代人的文化立场。展览希望通过这十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经历,来触发对中国当代艺术在这个时间维度中所存在的思想问题、方法问题以及社会效应问题的再思考;也希望探寻艺术家如何将个人的生命体验转换为艺术创作的动态认识。作为展览组织者,我们的目的是让“十面埋伏”展览中的每个艺术家能够,塑造出有别于不同经验的异常的视觉现场,在一种更为公共化的语境中来分析那些困扰着我们的社会视觉景观,真实地反映出这个时代,艺术必须面对当下与未来的紧迫性。

庆幸的是,“十面埋伏”所选择的艺术家在他们自身发展的历程中,已经与国内外公众有了较多的接触与交流,展览其实是一种建立在观众对艺术家信任的基础之上的艺术实践。但我仍要强调的是,这绝非是一次艺术家个人的总结,展览所包含的内容是希望观众以一种怀疑的态度和批判的眼光与艺术家、策展人一起重新看待这个世界。更为最重要的是,通过艺术这个思想媒介来促使我们相互间的转变,并共同适应这个新时代的文化变迁。

俞可

前言二

在这次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的展览中,我们挑选了当今十位资深、成熟、活跃的艺术家,以“十面埋伏”为展览主题,呈现他们近年的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新媒体等的代表性作品。这十位艺术家,始终敏感于当代社会文化的变化,并对自身的创作意识、媒介方式、材料选择和制作手法进行着不断地调整,这些既显示了他们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资源的能量,也艺术地转化为个人创作的出发点,以及具有现实针对性地介入社会进程的多种实践途径。尤其是他们智性的思维,多媒介的方式,独特的话语,都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在生长。他们所建构出的作品意义和价值并不附着于社会的外在层面,而是隐藏在人性或生命的自然肌理中,甚至是包裹在某种寓言化的隐喻之中。他们似乎不喜欢直接“表达”创作主体对现实生活的价值判断,而是更乐于“呈现”生存的特殊情境和生活的自然质色,使创作主体的理性思考和“意义”隐藏在人、物或事件的内部。他们在叙事上并不突出事件的外在冲突,而是致力于人物内在心绪的认知与觉知,通过生存感受和个性意愿,传达理性化的意图。同时,他们的创作也借助于各种错位或荒诞的处境,迎纳着现实生存的纷乱图景以及各种正统概念的脆弱,传递着他们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和生命感受。

不仅如此,他们能够给予时代的可贵东西是坚守。坚守着其中自我的叛逆、质疑,抑或也是他们无所顾忌地表现。或许这也是他们不断寻求到了一种适宜于自我生存与工作本能的自然状态和心理症候,显示了他们偏执于物像的不确定性所能达到的视觉穿透力,以及借助这样的艺术形式来探寻、实验着自身表达的能量。

因此,他们的艺术创作既是在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的格外景象,也是我们策展和选择他们参展的基本理由。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艺术创作的进与出,他们生存境遇的挣扎、忿懑、无奈、冲撞和失意,知道他们的大界限,还有知其可为和知其不可为而为的那种只有50、60年代人才有的行为准则。

冯博一

相关文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