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访谈评论

非洲文物的漫漫归乡路

访谈评论 来源:中国美术报 2018-11-09 08:35
非洲文物回归在夹缝中前行,欧洲多家博物馆就贝宁青铜器问题展开对话。

原标题:非洲文物回归在夹缝中前行——欧洲多家博物馆就贝宁青铜器问题展开对话

Cast brass plaques from Benin City at British Museum. Photo: Andreas Praefcke [Public domain]

Cast brass plaques from Benin City at British Museum. Photo: Andreas Praefcke [Public domain]

走出非洲的贝宁青铜器

1897年,英国将军哈利·罗森率领1200名士兵入侵西非的贝宁王国,烧毁了贝宁城并从国王的宫殿里掠夺了大约4000件精美的雕塑。这批雕塑的艺术价值极高,被称为“贝宁青铜器”。被掠夺的青铜器在随后的一个世纪中逐渐流落到了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博物馆之中,包括大英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一百多年后,能否让这些当年被掠夺的文物回家,成为西方各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其中法国和德国的态度已经基本明朗:在合适的情况下,同意逐渐归还殖民时期从非洲大陆掠夺的文物。在这两个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明确表态下,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各国也逐渐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

近日,关于归还这批青铜器的问题又有新的动向。10月份在荷兰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尼日利亚的代表和来自德国、奥地利、荷兰、瑞典、英国的主要博物馆的领导人组成的“贝宁对话小组”(Benin Dialogue Group)通过了一项协议,同意在三年内为尼日利亚即将开工建设的新皇家博物馆提供必要的便利,有偿地归还部分贝宁青铜器。尼日利亚的格列高利·阿肯祖阿公爵(Enogie of Evbobanosa)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非常高兴我们的人民有机会重新看到那些被掠夺的文化遗产。”为了这个目的,尼日利亚政府已经准备斥巨资来建设新皇家博物馆。新博物馆选址在原贝宁城古奥巴宫殿建筑群的遗址处,将以国际标准设计建造,为回归的文物营造良好的收藏环境。

但一些批评人士认为,目前达成的协议还存在着问题,如汉堡大学历史学教授于尔根·齐默尔(Jürgen Zimmerer)认为,“归还贝宁青铜器给尼日利亚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因为这一决定等于承认了欧洲人对文物的占有是非法的。但关于所有权归属和归还细节的讨论,还远远不够”。并且,此次归还文物是有偿的,欧洲人将非法掠夺的文物“租”给被掠夺者,这本身也不合情理。柏林“后殖民”公益组织的克里斯蒂安·考普(Christian Kopp)甚至称这项协议的达成是“可耻的权利政治的结果”。因为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强占别国的文物,放在自己的博物馆里。

Exhibition view of “Looted Art? The Benin Bronzes” at MKG in Hamburg.

Exhibition view of “Looted Art? The Benin Bronzes” at MKG in Hamburg.

Photo by Michaela Hille

资金和技术的困境

许多非洲国家一直在努力地召回殖民时期被抢掠或是被非法卖给海外博物馆和私人的文物。这种努力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很多非洲文物的拥有者纷纷表示会把文物归还给它们本来的国家。但一个重要的问题也随之出现:非洲真的准备好了吗?

应该说,尼日利亚政府建造新皇家博物馆的决策是英明的,能够为追回的文物提供良好的保存环境。但目前大部分的非洲国家,尤其是前殖民地国家还很难真正地实现文物回归。

坦桑尼亚就是其中的一个国家。1909年至1913年间,在该国滕达古鲁(Tendaguru)遗址出土了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腕龙化石,但很快这些对古生物研究具有突出价值的化石就被运送到了德国并一直保存在柏林自然博物馆。这一恐龙化石长达22米、高13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坦桑尼亚政府在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向德国政府提出归还的要求,希望借此提高当地的旅游收入。2011年底,坦桑尼亚和德国就归还恐龙化石达成了协议,坦桑尼亚方面也表示将在恐龙化石发掘地建立博物馆。但经过多年的协商,坦桑尼亚自然资源和旅游部副部长在2017年向德国议会发函表示,该国缺乏必要的运输、保存技术,把恐龙化石运回坦桑尼亚“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利益可言”。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具恐龙化石回到故土的机会愈发渺茫。

同样受资金和技术困扰的还有埃塞俄比亚,在同西方国家谈判的多年中,始终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但该国文化和旅游部公共关系司司长盖扎亨·阿巴特(Gezahegn Abate)曾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正在努力地保护我们的文物,比如建立新的博物馆,或是把它们保存在数字档案中,这让我们能够向公众展示,也防止它们再次被盗。”阿巴特的话并非妄自尊大——尽管条件相对简陋,埃塞俄比亚的许多博物馆当前保存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世界上最古老的原始人骨架——露西(Lucy)。

这也是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现状: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条件下,艰难地保护着自己的文物。

Dinosaurs of Tendaguru nowadays occupy the central hall of National History Museum in Berlin

Dinosaurs of Tendaguru nowadays occupy the central hall of National History Museum in Berlin

Museum fur Naturkunde

朝向文化母体的回归

2017年,“为每个人保存文物”(SAFE)网站上发表了莫妮卡·伍德瓦迪(Monica Udvardy)和琳达·吉尔斯(Linda Giles)的文章《把被抢劫的纪念雕塑归还给肯尼亚家庭》。这两位通过努力成功地把两座纪念雕像从伊利诺斯州大学博物馆交还给了肯尼亚的女士,在文中却表达出这样的看法:并不是所有在非洲抢劫文物的西方殖民者都是非法的、不道德的,在欧洲和美国的博物馆里,这些文物能够更好地为某种文化目的服务。

但这种冠冕堂皇的论点很快在这两尊雕像回归肯尼亚的欢迎仪式上被击得粉碎——仪式上充满东非风情的舞蹈和戏剧表演,让纪念雕像显现出其本来的文化意义,换言之,实现了向文化母体的回归。很明显,非洲的文物不是为西方的博物馆或私人豪宅制造出来的,西方学者也无权确定这些文物的命运。

全球流失出原产地的文物不计其数,除了非洲之外,各种文物由于历史或战争的原因,通过非法买卖从中东、东亚甚至东欧流向发达国家的现象多年来一直不断。近年来,由于媒体和学术界对流失文物问题的关注不断升温,非洲以及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认识到了这种现象对自己文化的伤害。文物回归其文化母体,才是最恰如其分的选择。

无论如何,索回被盗文物的斗争都不会消失。当然,一些实际的问题也切实摆在相关国家的面前,除了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需要在当前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法律框架之下解决,任重而道远。非洲,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