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曾经有这么一个人,他眼里只有一种颜色
黄色。
那么一个人,他率直果敢,在自己的世界里“为所欲为”。
在他眼中,只有黄色,只有那灼人的金黄,他只为自己的理想前进,他在精神的彼岸,辉煌依旧。他就是梵高。
十九世纪,欧洲当时风靡写实派,人们都不懂梵高粗糙画面下的细腻情感,无人欣赏他的作品。
他一生只卖出一幅画:被一九岁孩童以五美元低价买了。
在世人眼中,她只不过是最下流的人物,但梵高却将她视为女神。他欣喜若狂,仿佛可以抓住了太阳一般,朵朵向日葵开得更为艳丽。
遇上她,生活似乎有了动力,他更坚定地追逐自己的理想,他选了最为灿烂的一朵,在他的画笔下赋予了更加强大的气势和蓬勃的张力。这是他对命运的呐喊,这是他对理想的追逐。
但他那个心爱的身影却悄悄离去,在彼岸,依旧是他的金黄,甚至连稻草人也未动过。只是少了她的倩影,乌鸦为他唱着寂寞的挽歌。
但他追逐理想的脚步犹未停歇,他是一个疯子,也是一个时代的创造者,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者。
好好的黄色,却背着不太好的名声。
从19世纪中期开始黄色表示懦弱,而在此之前,黄色通常被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用来描绘冷酷的叛徒犹大,因为他,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饱受折磨。
Giotto,意大利
你会发现,大家都为犹大穿上了黄色的衣服。
虽然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故事,犹大身上衣服的颜色也一黄到底,哪里有黄色,哪里就有坏事发生,黄色被冠上了“背叛、邪恶、不吉利”之意。
不过黄色变污了,来源于后来美国传媒界的一场互撕事件。
两位主人公约瑟夫·普利策和威廉·赫斯特是同行,都创刊卖报做媒体。
威廉·赫斯特
约瑟夫·普利策
当时约瑟夫有自己品牌《纽约世界报》,非常出名,热点、政治、社会丑闻等样样都不少,人手一份。
还请漫画家奥特考特,把新闻画成了连环画,推出漫画栏目。
注意,画中的主角身着黄色。
后来威廉·赫斯特就进入他的报社,没几年就开着挖掘机把报社里的中心挖的一干二净,包括那个画家,去了威廉创办的《纽约日报》。
这时候,撕逼才正式开始。他俩开始制造各种标题党的新闻。什么“XX作家下海!投身于黄色小说”、“凶手自首,绞刑时说出了史上最触目惊心的供词”、“年轻姑娘为何自杀”...
这样的低质量为了撕而撕的竞争,一下子拉低了整个行业水平,他们把这种“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新闻风格称为Yellow Press。
后来传到国内,渐渐的变成了黄色新闻,就是我们大家现在知道的那个意思....
不仅黄色的含义不太好,连有些黄色颜料的制作方式也非常残忍。
一些艺术史上最让人难以忘怀的黄色,制法都很残忍,据说是用营养不良病病殃殃的奶牛的尿液制成的。奶牛被强制只食用芒果树叶而体型消瘦,人们会将奶牛的排泄物放在明火上提炼成浆状,经过过滤、干燥、压实,制成颜料出售。
看似光鲜亮丽的作品,画布上全是奶牛的泪水....
过了这么久,大家对黄色早就没有了那么多偏见,
黄色仍然是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你永远不知道黄色能给你带来怎样的惊喜。
Tahnee Lonsdale总是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妙画作,她所画的作品人物形态扭曲,其中也一同展示了奇异的故事情节,调配以迷幻的色调,令人深陷其中。
大篇幅的黄色,更能展示出作品的力量和她要表达的炽热情感。
历史上虽然黄色的名声不太好,但在一项长达30年的研究里,色彩专家对成千上万的人进行了各种颜色词联想研究。当人们看到黄色的时候,脑海里总会出现的第一个词是阳光、温暖、欢呼、幸福,有时甚至是嬉闹。
我喜欢黄色,因为它的温暖、明亮,无时无刻不在传播一种生生不息的正能量。
文章标题:纠结的黄色
本文栏目:访谈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