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展览资讯

刘筱静 | 水墨的转向—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

展览资讯 来源:在线艺术网 2018-11-19 19:15
水墨的转向—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The Turn of Ink PaintingChinese Contemporary Ink Painting Exhibition学术顾问|杜大恺Academic

水墨的转向—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

The Turn of Ink Painting

Chinese Contemporary Ink Painting Exhibition

学术顾问|杜大恺

Academic Adviser |Du Dakai

学术主持|陈浩

Academic Director |Chen Hao

策展人|于量 文集

Curator |Yu LiangWen Ji

展览时间| Opening

2018.11.25(周日)15:00

展览地点|Venue

绍兴市美术馆F1-F2(绍兴市越城区城市广场22号)

参展艺术家|Artist

陈浩陈炯陈凌广陈清杜小同党震

丁山范治斌刘明波黎小强刘筱静

吕国钢柳华林李俊马青毛春海秦修平

苏宗辉沈逸樵屠鸿辉文集王天德王犁

王煜王永成王秀林韦健勇武斌吴非

谢士强徐加存云门张岩闫锡聪周春燕

张明弘张富军曾军艺赵强粘东旭

刘筱静

又名刘昇霖

1976年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市

现居北京

独立艺术家

1992—1996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创作《古往今来》被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收藏,并获“慈山”一等奖学金

1996—2000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室,毕业获本科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创作《高山云起图》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2005—2008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学院山水专业公费研究生,兼任山水画室助教,研究生毕业创作《戊子山水系列》获院二等奖,作品《浮云》被中国画学院收藏,《凉夜》被浙江省美术馆收藏,获中央美术学院文学硕士学位

2010—2012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讲师

敦煌残梦

文|刘筱静

第一次听说敦煌,竟是来自于小学期间看过的一部日本人拍摄的古装电影,名字就叫《敦煌》。

打打杀杀的情节记不得了,只记得故事就发生在一个叫敦煌的地方,再后来,来到北京读书,知道了这个导演叫佐藤纯弥,还知道这部电影曾经获了很多奖。

而我,从来没有去过那个叫敦煌的地方。

敦煌残梦一

50cm×50cm

2016年

说起来很多朋友都不相信,一次聚会时,大家兴奋的聊起西北丝绸之路上的见闻,我尴尬的说我至今还没有去过敦煌,朋友们不禁面露惊讶,唏嘘遗憾。也难怪,这几年,我的创作里面越来越受到敦煌壁画的影响,加上书架上琳琅满目摆满了有关敦煌的各类画册,很多画友以为我不定造访过几多回了。

其实,独自在画室一遍遍面对自己最熟悉不过的作品,有时候连我自己都有了幻觉——我真的是没有去过吗?

高德地图里,导航显示的空间距离告诉我,那还是一个西行至2300公里外,依旧陌生的远方;而夜半梦境里,其实我已经无数次神游敦煌,莫高窟仿佛就在我枕旁!敦煌于我,就像是一个不完整的梦,闪现在脑海里的是支离破碎,断断续续的视觉残片,这个梦,拜信息时代海量的图像所赐,它们共同拼就了我全部的想象。

敦煌残梦二

50cm×50cm

2016年

这个梦,我到今天也没有做完。什么时候能醒来,我真的不知道——关键是,我不确信还能不能醒来。

大学时学的是中国画的山水专业,按照当时老师的安排,每年的外出考察写生都是“驻扎”在黄河以北的太行某地山区。那时我最羡慕的就是壁画系和雕塑系的同学可以远行考察,沿着古丝绸之路一路向西,因为那里有我魂牵梦萦的敦煌。没有微信的年代里,无法看到朋友圈的直播,只能拜托朋友们路上多拍点照片,回来时给捎带些纪念画册什么的。但是朋友带回来的信息令人无比沮丧,有位朋友很认真的告诉我说莫高窟里光线很暗,因为要保护壁画,只能通过手电筒微弱的光线来欣赏,整个洞窟黑乎乎一片,还不如看精装画册清晰。那时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本来想毕业后安排自己一次敦煌朝圣之旅,却是因为这个顾忌隔置了计划和念头,没曾想,一放二十年!

我的画室里有张很多年前买的中国地图,现在,它就静静的贴在我画案不远的墙面上,近二十年的写生旅行,南来北往也算是去过了很多地方。有一天我心血来潮,找了一支红色的水笔,圈点我曾经游历过的地方,凭着记忆,不一会儿,密密麻麻星罗棋布般出现很多红色地带。但是西北那片广袤的区域,脑海里一片空白。地图上标注敦煌的那个小圆点,还是冷冷的躲在水笔的红色渍痕之外。

敦煌残梦三

50cm×50cm

2016年

算是遗憾吗?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想弥补这个“遗憾”似乎过于简单,千里之外的距离充其量只是半天的点对点穿越。

距离不是问题,问题是我。

越是远在视野之外,就越是徒增想象的渴望。我的电脑里保存了大量关于敦煌的各种图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黑白的老照片,很多是百年前西方探险家劫掠敦煌时留下的影像,还有一部分是张大千驻留敦煌临摹壁画时随众拍摄的敦煌旧影,比较近的是“敦煌保护神”常书鸿先生接手建设修葺敦煌时的外景。漫漶模糊的图像给我勾勒了一个苍凉悲壮的场景,我无从想象当年这些无名匠人是怎样制作这些宏篇巨制的过程,我感受到的,是一片荒率坍塌和几近被人遗忘的大大小小的洞窟,那些让我心驰神往的雕塑和壁画,就密布其中!

敦煌残梦四

50cm×50cm

2016年

几年前,央视斥巨资拍摄了关于敦煌的大型高清纪录片,隔着电脑屏幕,我随着主持人的导引走入了一个焕然一新的敦煌,铺设整齐的地砖和猩红复古的护栏,加上游人如织的喧闹场景,仿佛是一个热闹的乡镇集市,我心目中沧桑厚重的敦煌已然荡尽无存。时空的新旧变换让这一切变得不那么“真实”,我意识到——之所以一直未能成行敦煌,终究是来自于不愿意面对现实而失望的“恐惧”,我心目中理想而真实的敦煌,其实还安睡在我的旧梦里!

这样的失望就像我第一次看到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复原的作品技巧高超,雍容华贵,精美异常得宛如新绘,却失去了这些壁画在时间的塑造里展现出的另一种审美韵致,“洗”干净脸的佛祖们让我们陌生疏远,虽然那曾是他们的“本来面目”。我不置疑张大千的水平和能力,据说他之所以两度奔赴敦煌苦驻多年,就是为了一窥真实的“唐人画法”,千年的流转历劫,能传下来的唐人真迹几乎不存,即使有,基本也都是宋人摹本,能如此大规模保存下来的唐人真迹,唯有敦煌。后人津津乐道的除了他携众弟子苦居敦煌勤奋临摹壁画的传奇外,还不乏被后人举报,曾揭取破坏宋元壁画以探隋唐真迹的八卦轶事。

很多人说,敦煌就是一个艺术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句话没有问题,也确实如此。但是每个人聚焦的关注点可能千差万别,不同的人攫取到的“宝藏”也不一样。正是因为如此,吸引了无数为艺术痴狂的人前去朝拜,大家“各取所需”。出发点不同,结果迥异。我想,敦煌就像是个镜子吧,每个人都窥见了自己。

敦煌残梦五

50cm×50cm

2016年

回想大学读书时,敦煌壁画和文人画是差不多同时进入视野的,山水画室主流的课程学习还是沿袭传统的笔墨精神,温文尔雅,林泉高逸,然而我更被课外看到的敦煌壁画吸引,那种来自民间的的鲜活和质朴的美感,让我激动不已,我觉得,文人沉溺墨田的隐逸世界离我太远了,我需要更能打动我的精神力量。

在整个敦煌壁画里,我的视线总是被早期的作品牵引。最心仪的是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作品,这个时期的壁画特征鲜明,绘画语言纯粹,尤其北凉时期,以“黑色”勾勒身体的轮廓线,粗犷有力,加上浓烈厚重的色块对比,竟有西方表现主义的风采!后来方才知晓所谓的“黑色”颜料其实因为原来的色彩中含有大量的铅元素,时间太久氧化所致。同样的变色问题也发生在其余几个常用的颜色上,比如说类似橘红色系列的铅丹。看来,我们忽略了时间这个更为伟大的“艺术家”,千余年来,它没有一刻停歇,继续着自己任性的再创作!不得不承认,我更迷恋敦煌壁画现在的样子,从不觉得是种残缺和遗憾,这样的“不完美”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完美”。我从没有想过去复原它完成后的本初模样,这一点,我和张大千“求法”的初衷相左。甚而言之,我更喜欢那些失去一定形象和色彩的辨识度,驳杂交错,破损沧桑的作品。因为艺术的本体语言以一种抽象化的方式隐显和裸裎,我们看到的是形式美感背后线条和色块的恢弘交响,这些才是我痴迷的理由。

说不上何时开始,自己的画面上也悄悄的融入了敦煌的影子,看不懂那些晦涩繁复的佛教本生和经变故事,却一遍遍沉迷于壁画上的斑斓世界,形与色的颠覆和纠结,时间和空间的变幻重组,都让我反复膜拜于千年前这些佚名画师留下的惊世巨制前。有时候我忍不住遐想万千——这些不知名的画师,他们每个人孤独的内心深处,是否真的有一个看不见的佛国天堂,而那些被他们绘于壁上的各色神祗,是否也真的赐予了他们某种穿越千年的隐忍力量。

敦煌残梦六

50cm×50cm

2016年

艺术是内心世界的外化,心的世界很大很远也很复杂,有时候,想象就是一个人的全部。据说歌手郑钧的《回到拉萨》,完全是他幻想出来的“拉萨”,因为创作这首歌的时候。他还没有去过,也就是说——那蓝天,白云,美丽的藏族姑娘和喇嘛庙,都是他的“胡思乱想”。

我喜欢这首歌,虽然我也没有去过拉萨,每次和朋友们去ktv时都会点唱,酒后扯着嗓子声嘶力竭一番,仿佛自己也身处藏地。第二天宿醉醒来,却总觉得脑海空落落,似乎缺点什么。

仔细想了想,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去趟敦煌。

2018.5.7夜半于望京鹿港

个展

2008

深圳鹏宝轩美术馆《传承与延伸——刘筱静水墨作品展》

2010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首届关山月美术馆学术提名展——刘筱静水墨作品展》

2012

798艺术区见心会馆《清梦——刘筱静水墨作品展》

2013

商丘挹珍阁《诸相非相——刘筱静水墨作品展 》

威海一信美术馆《禅墨观心——刘筱静水墨作品展》

2014

商丘挹珍阁《禅心悦影——刘筱静作品展》

联展

2000

当代美术馆 《刘筱静,李雪松作品展》

2001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市第二届新人新作展》

2002

当代美术馆 《我们……》

2003

今日美术馆《今日美术馆首届青年美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市第四届新人新作展》

中国美术馆《同一条河——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06

烟台现代美术馆 《青年画家六人展》

中国美术馆 《第二届今日中国美术大展》

东京《日本富山国际水墨画公募展》获优秀奖

2008

中央美术学院《学院之光——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山水学堂——六人山水画展》

西安美术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名人名家书画邀请展》获金奖

淄博荣宝斋美术馆 《多元水墨——全国中青年名家邀请展》

程田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邀请展》

2009

韩国文化院 《墨云青峰——中日韩书画印作品展》

济南新闻美术馆 《时代经典——中国当代中国画名家联展》

西安美术馆 《首届中国佛教艺术作品邀请展》

2011

哈尔滨 《2011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宋庄药艺术馆 《东方功夫——当代艺术展》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第三届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邀请展》

2012

798鼎峰空间《象外·象——中国当代水墨提名展》

宋庄意空间《画事如意——水墨十人邀请展》

2013

798艺术区见心会馆 《素墨禅心——刘普安、刘筱静作品联展》

宋庄意空间 《清风引——水墨名家画扇邀请展》

2014

商丘国立美术馆《午马未羊——当代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扬州艺庐美术馆《应目游心——扬州园林写生展》

正和诚艺术空间草场地艺术区 《浮尘——扇面作品邀请展》

六环国际艺术区画友会馆《天地文心——当代中国写意画邀请展》

2015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中国当代艺术家联展》

李可染画院 《2015学院派青年水墨展》

宋庄 上上美术馆 《我爱丹青——首届全国中国画展》

中国国家画院 《由于今——中国当代水墨联展》

甘肃定西市美术馆 《一家一品——刘筱静作品展》

鲁风艺术馆 《妙觉普观——当代青年艺术家邀请巡回展》东营站

张雄书画院 《妙觉普观——当代青年艺术家邀请巡回展》厦门站

李可染画院 《画语境》2015水墨邀请展

晋商博物馆 《2015——年度美术批评家提名展》

六环国际艺术区画友会馆 《境在纸尺——2015当代中国写意画小品展》

鲁风艺术馆《大河之约——2016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扬州晨曲文化 《金秋十月——著名画家扬州采风展》

2016

泰山文化大厦 《走进泰山——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潍坊国际会展中心《第六届中国画节写·意——当代中青年中国画学术邀请展》

深圳 罗湖画院《墨田九耕——罗湖画院画师展》

南京百家湖 《“艺术南京”邀请展》

韩国首尔《墨缘——中韩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天台山 国清寺《和谐缘——素心天台行书画展》

厦门 传世艺宫美术馆 《素心朗怀——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厦门站》

石狮 一品堂美术馆《素心朗怀——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石狮站》

今日美术馆 《关注的力量——青年水墨作品展》

厦门国际会展中心《时代青风——当代中国画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商丘 挹珍阁《含英咀华——七子精品书画展》

凤凰汇美术馆《笔墨新势力》

政协礼堂展览馆《七零 ·七零——中国画提名展 》

千年古宣美术馆《骨韵和天——现代没骨画邀请展》

中国政协文史馆《砥柱中流——中国画当代最具实力名家邀请展》

新昌博物馆 《梦游天姥——全国山水名家新昌邀请展》

北京画友会馆《品相二十四——中国画展》

杭州西湖画会《品相二十四——中国画展》

鲁风艺术馆《皓月禅心——刘普安 刘筱静中国画展》

酒泉 《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798先声画廊 《“碰撞”系列第四次文管协会艺委会联展》

北京农展馆 佳沃畅享美术馆《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

青岛崂山艺术馆 《融进与叠生——中国水墨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2017

莱阳《明星艺术品有限公司庆典九周年邀请展》

秦皇岛 《2017秦皇岛之夏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六环国际艺术区《一期一会——当代中国山水画邀请展》

镇江《问禅金山——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论文及作品发表

《中国画艺术年鉴》《国画家报》《东方艺术国画》《收藏投资导刊》《享悦艺术》《中国书画》《当代美术》《艺术沙龙》《私享艺术》《艺树》《东方收藏》《尚觀艺术》《国艺》《一画》《大观艺术》《鲁风艺术》《艺庐》《今日中国》《民族美术》

作品收藏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浙江省美术馆 关山月美术馆 今日美术馆 西安美术馆 道东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中国书画》杂志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一画》杂志社 艺庐美术馆 晨曲文化艺术中心 润德菲尔庄园 天台山国清寺 杭州灵隐寺 三亚三昧寺 环铁艺术馆 尚觀文化艺术公司 鲁风艺术馆 画友会馆 《当代艺术》杂志社 传世艺宫美术馆 一品堂 翰和文化艺术公司 晋商博物馆 千年古宣美术馆 锦昌美术馆 《国艺》杂志社 享悦杂志社 国立美术馆 挹珍阁 一信美术馆 光明画店 盛世元典拍卖有限公司 明怀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博宝艺术网 正和诚艺术空间意空间 烟台美术馆 韩国文化院 新闻美术馆 鹏宝轩美术馆 当代美术馆 大汉紫昭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树美术馆 景德元年陶瓷艺坊 逸轩美术馆

前言

水墨在当下,到底是形式还是概念?大多数人在谈论它的时候都不曾真正地说清楚过。当然,我也无法回答清楚。但这并非是一个悖论,从当代文化的大背景来看,水墨本身正面临“图像转向”的问题。

“图像转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W. J. T.米歇尔提出的,他说:“哲学家们所谈论的另一次转变正在发生,又一次关系复杂的转变正在人文学科的其他学科里、在公共领域里发生。我想把这次转变称作‘图像转向’。”而“图像转向”无疑与影像技术和消费文化的快速发展有关。因为两者在使图像生产倍增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生存经验与视觉经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而使大众也成为了图像的制造与传播者,这种大变革的当下必然给任何形式的艺术语言造成转向和变革的压力。

回到水墨,它不仅有着严格的程式规范,亦有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且互为表里的,当艺术家们立足于传统的笔墨程式规范和价值体系时,极难进行全新的艺术表现,至多只能在固有的表现框架内略有调整和改变。反过来看,当艺术家们试图革新传统的笔墨程式规范和价值体系时,水墨画又容易失去赖以生存的命脉。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水墨从它的概念建构到语言表述都面临着当代化的巨大问题。从历史的眼光来看,’85新潮以后,这种自觉与非自觉的转变都已经走过了快三十年的历程,其中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大量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已经有不少新水墨画家开始了进入当代文化的探索,这不仅使得“图像转向”的现象在水墨创作中出现,也使水墨创作出现了新的变化。

此次推出的“水墨转向”——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参展的三十余位艺术家,从题材上看,他们的创作路径大致是山水和人物两大门类,而可贵的是,他们一方面极其注重水墨媒材的特殊表现,另一方面还机巧地转换了全新的图像,从最后的画面来看,都成功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全新语言。从这点上来说,水墨创作中的“图像转向”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形式问题,新的图像既积淀了新的生命经验与艺术观念,也迎合了新的文化价值与审美取向,我想这才是展览最大的意义所在。

于量

主办单位| Host

中国水墨画学会

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当代水墨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 Co-organizer

绍兴市文联创作中心

绍兴市美术馆

学术支持|Academic Support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

上海美术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

广西艺术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鲁东大学美术学院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美术学院

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

媒体支持| MediaSupport

雅昌艺术网

艺联网

中国在线艺术网

水墨记

云水墨

绍兴电视台

绍兴日报社

监制| 侯茶茶

整理发布|在线艺术网

鸣 谢

承锦(北京)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舜勤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鸿泉不动产咨询有限公司

浙江东盛印染有限公司

樵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绍兴刻石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相关文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