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ART OFA LONG JOURNEY
千里之行 2018
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四川美术学院展区现场图
九年前,中央美术学院发起了“千里之行”的巡展,在今天又回到了展览的起源地,其展览的价值和意义非凡。每一次展览、每一个展区都形成了不同的展示效果,呈现出了不一样的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的成果。回望九年历程,伴随着九年间中国艺术教育的变化,通过展览不断地追问和反思当今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态势,使学院教育呈现出一种传承性和开放性。这种通过作品呈现出当今学院教育成果的方式是一种研究性和浸润式的教育形式。正如四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杰所言:“当今中国的学院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我们对未来中国的艺术教育充满信心,也很期待下一届的‘千里之行’”。
“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 2018 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的展期已过半,将于12月2日撤展。“千里之行”由九所院校轮流主办,自2010 年广州美术学院首次开展以来,历经2011年天津美术学院、2012年西安美术学院、2013 年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湖北美术学院、2015年四川美术学院、2016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7年鲁迅美术学院,于2018年11月回归项目的发源地——中央美术学院。
(作品排序不分先后)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灵泉诗音》是以四川美术学院黄越教授的同名作品为母体,通过第二次创作,对已有的中国画进行解读,组织画面的点线面、黑白灰,让笔墨线条按照自己的理念进行编制与创构,同时,选用古琴曲《流水》作为背景音乐,让音乐与中国画有机交融,产生视觉与听觉的联动。让中国画“可游”的观赏理念得到了不同维度的实践,同时也方便了在现代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便捷有效的传播。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民以食为天,“食”永远是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是体现人们幸福与否最本质的标准之一。在美丽的山城重庆,美食更是全国闻名,各式各样的川渝馆子随处可见,成为我此次创作的灵感来源。作品以全家福的形式表现这些百姓美食小馆子,作为表现国人幸福感的切入点。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以成都铁像寺陈锦茶铺为背景创作了一幅喝茶看戏的场景,画面中有 129 个人物,加入了打麻将、斗地主、掏耳朵、喝工功夫茶等最能表现成都味道的场景,也加入了很多玩手机、平板电脑的低头族,与我们现在的时代相关。我在技法上采用以线为主、淡彩烘染的形式,想突出传统中国画的线条美感,参考了《清明上河图》的颜色和布局,整体是一个仿古的浅绛色调,每个人物都经过精心的刻画,希望这张作品能让观者了解成都人、成都味道。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麒麟兆》采用绢本设色,以动物为内容主体,以大片的银杏叶为背景,想描绘出自然界生物和谐相处的画面。背景采用纯水墨,与主体动物的暖色产生对比,以此突出动物,背景以花青淡染,再用偏冷色的银杏果点缀画面。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从第一幅抽象水墨画到这一系列作品,在这与水墨纠缠的一年里,我逐渐体会到这种简单动作的重复就是我生命流逝的映照。正是这样单一的行为,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理所应当的“消磨”生命的满足,不用去思考它有何意义,也不用紧绷着神经去布局。当我把时间与精力凝聚在笔尖,一笔一笔重复着简单的墨迹,消磨了生命,也消解了苦难。当强烈的情绪袭来,我的绘画便成了最激烈的战场。从压抑到爆发再归于平静,在绘画过程中所有思绪的缠绕、情绪的碰撞、心结的释然才是我最想要的体验。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觉得艺术源于生活,我的创作大都是从自己周边的事物和生活经历中提炼素材。这次的作品名为《时光》,内容是外婆家一角,作品绘制了同一个景的三个不同的视角,视角不断推进,用以强调在时光不断流逝之下,人与场域的瞬时关系。画面中虽然没有出现人物形象,但场景刻画的真实性和画面中浓郁的生活气息使得观者能很自然地进入到我的生活场景当中。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的作品名称来自弗洛姆著作《在幻想锁链的彼岸》,他观察现代人的独特视角给了我许多启示。幻想是人遭遇现实痛苦时的避难所,也将成为通往彼岸的锁链。
如何去挖掘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是我一直尝试的课题。本次创作我以自己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作为我的绘画对象,画面以一种荒诞的方式放置人、物和景,削弱了色彩,以此达到一种混沌的状态来表达我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画是置于时空中的进程,却也是超脱时空外的观测。图像模糊的多层叠加和部分斑驳的形状引导我脑海中浮现起生活中点滴不经意的琐碎片段。真实与幻象交融在意识中,不能分辨孰真孰假。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题材是我对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和状态进行的探索与尝试,素材的选定是我捕捉到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工人和学生,中年人和青年人。我将人物转化成大理石的形态来表达当代人的木讷、乏味、压抑的情绪与空洞的灵魂,以及对现实的冷漠与恐惧。借用包裹、行李等道具来表现归途中的人们对社会的无力感和想回到过去理想社会的无奈。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靡所底止”意为无止境。我一直在努力挖掘自己精神深处的某种物质,以前期总结的“巨大的”“安全感”作为线索进行创作。某种带有强烈信念的东西油然而生,与我想要的表达贴合。在探索到这个以后,自我的空间开始打开,变得永无止境。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山对我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从小到现在身边似乎没有离开过山,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对山有着一种莫名的情怀,同时山又带给我一种遥不可及的神秘和安静庄严的恐惧。正是如此我想借助画面将这份情怀表达出来。 无屲是来源于老家的一个地名,这个地方在一座山的半山腰,每当夜晚的时候看上去像黑夜中的一颗夜明珠,无比光亮。画面的构成依据便是来源于此,我将脑海中的“印象”通过刀和木板的碰撞表达出来,绘出自己的“无屲”。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未识别的系统》是记忆中回头瞥见的一处私密角落,是属于夜晚无悲无喜的彷徨。说到城市或者某种系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很宏观的视角,但感动我的恰恰是组成城市的无数个碎片式部分,是某些让人无法识别的局部,也可能是被人遗忘的部分。内心的感性与绘制的理性所迸发出来的东西组成了我的创作,让没有时间流动的景色定格在画面中。在建筑的表面和轮廓里,夹杂在公共与私人,秩序与混乱之间,徘徊在属于建筑群的短暂时空中,我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审视一切,充满冷静。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画时饱满的情绪时常带动我的联想。我努力从不寻常和不经意的观察角度去捕捉我需要的画面,通过木板这种媒介来加以呈现。我表现懈怠的、兴奋的、倦意的、恍惚的种种特定时间和状态之下的人的姿态,包括个人的、他人的、集体的、有情节的、无情节的 , 我希望能通过对人物尽可能生动有趣的刻画,呈现当下人的真实状态,带动观者的某种情绪或者唤起观者心中对某种状态的浮想和回忆。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行者且赶路》创作灵感来源于我在新疆的生活经历,作品共 11 件。
此次创作的过程是纯粹的即兴发挥与狂欢。以电链锯制作,配合音乐节奏体验萨满教巫文化与新疆广阔天地中的草原、森林、戈壁与风雪,还有人们勇猛精进的力量。火产生了文明,火又摧毁了文明。一切坚固的东西通过火构造,破坏与解构也通过火完成。一匹马倒下了,它的生命自己会寻找出路。无际的弯路中,还是要继续前进,探寻世界的真实之处,自由和宁静,白天黑夜不落的星。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一个不快乐的成年人,不希望看到一个不快乐的小孩子。是因为想起了自己的不快乐的童年,还是因为什么?”作品试图寻找时空穿梭的那个点,它让你回到童年,联想起那个似乎美好但不怎么自由快乐的童年。你是否也曾是那个渴望快点长大的孩子?作品能把快乐带给观者,我想这就是它存在的最大意义。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品的灵感来源于自我的记忆,我通过对自然界昆虫元素的提取,使用抽象重组的方式来再现内心的田园梦境,是对曾经淳朴田园生活的一种回忆和渴望。作品选用镜面不锈钢作为材料,镜面不锈钢的反射性可使作品的空间得到拓展延伸,使人与作品、场景之间发生互动。这种属于工业时代的材料,与自然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反映工业时代的进程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对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乡村田园不断被破坏的关注。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的画面想表现的是大众非人性的状态,马路上楼宇间穿行不断的人群,人们低着头一心只想走自己的路,为了遵守规则,避免意外,人的感觉中枢必须屈从于一系列复杂的训练,这种训练将人们训练成了没有任何思想和情感的虚假统一体,人会变得越来越麻木、冷漠,渐渐地失去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区别于其他人的不一样的思想情感,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现象,但是我相信在这之中还是会有人感受到这种可怕的现象而做出改变。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云以为众,人山人海”,作品描绘了一些人群在较为抽象的平面化场景中的情态,描绘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联系。画面中的人群到底在干什么、做什么动作其实并不重要,他们聚集在一起五颜六色,就是构成画面的重要部分,每一件鲜艳的衣服都是整体的一个点缀,借由明亮的色彩传达出轻松快乐的情绪。希望观者能感受到我理想中的自由和平等以及闲适轻松的生活态度。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在现代的工业生产中,塑料与吹塑工艺被广泛地应用。生活中吹塑的塑料制品,小到普通矿泉水瓶,大到工厂里的工业和化工用桶等,这些使用过后的塑料制品,通过回收再利用,会重新再变成材质较差一点的新塑料制品,回收不及时便可能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而回收再生产的过程也是会产生污染的。本作品旨在引导人们思考如何改善这种“用后即弃”的思想行为,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使用过后的产品依旧能有它的使用价值,增加产品使用的寿命。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品灵感来源于皮影戏。衣服融合了一些皮影的图案元素,还有一些皮影的动态结构。为了在表达方式上有所创新,并没有照搬皮影的图案,而是把一些皮影戏里人物的服装结构提取出来,如袖口、裙边、裤腿等。受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大多传统服饰图案的用色始终以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在选择衣料的颜色时通常倾向于明朗、纯正的色调,所以衣服整体色调都比较鲜明。如何把一些古老的技艺、文化传承下来与现代设计融合是大家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也用各种不同的有趣的方式大胆地去表现一些很古老很中国的元素。选取皮影元素也是想把中国的手工艺和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去传承,去创新。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我们朝着所谓生活的大致方向,在各种皮囊下扮演着各种角色,没有心脏,如同机械一般运作,终于在一个凑巧的时间节点骤然爆发,恍然之间如梦初醒。我们用虚幻去解释真实,我们活在一个复杂而矛盾的空间。我尝试以影像的不同叙事线向观者呈现出这种矛盾状态。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品以八九十岁的年迈妇女为创作对象,这是一群饱经沧桑的老人,然而她们从未涂过口红,所有的人第一次涂口红后都道“好脏人哦,怕别人笑”,话语里饱含着开心、难过、害羞诸多情绪。当代女性涂抹口红司空见惯,但是在老人们所处的年代,涂口红意味着丢人、 招摇且不被大众所接受。时代变迁,女性的地位和自我意识逐渐觉醒,陈旧观念对女性的束缚也在崩离、瓦解。作品通过对旧观念的实验性呈现,意在探究当代女性观念转变背后的因素。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一直是我遇到坎坷后的救命药丸,遇到困难,要学会从相反的方向看问题,在我的世界中,世间万物,都具有双面性,不是单一的“1”可以解释的。所以我设计了一系列没有正面与反面的皮具作品,它是整体,每件作品的每个面都是正面,每个面都是反面;每个面都有复杂的一面,每个面也都有简单的一面。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该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魏晋墓的画像砖,画面中有奔跑的小鹿、飞翔的鸟儿、行走的骆驼等各种动物图案穿梭在神秘区域里,画面的基调呈红黑色,红于赤,黑于玄,是中国漆艺经典的传统色彩。画面以漆为底,以“灰”为笔,螺钿、蛋壳、铅丝各种材料隐于其中,造就了一幅秘密的地图,具有一种历史的神秘性......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该作品是一套城市风景创作中的街道近景。画面中,城市高楼耸立,车水马龙,天空中闪烁着星星 . 在现实中,生活匆忙的人穿梭都市里却无暇抬头去感受天空中闪烁而美妙的星辰。画的基调呈灰色,有种暮色将近的感觉,螺钿粒遍布其中,它的光泽恰好像天空中若隐若现的星,而画面中的暖黄点亮了这座“不夜星城”。我想要表达的是:无论生命是多么的短暂匆忙,也不要忘了其中最原始的感动。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品《昨昔》一共有 9 幅,尺寸大小不一,创作内容以花卉为主,表现语言以灰料为主,再辅以蛋壳、金箔、漆、螺钿等。以壁画般的肌理结合花卉,表现童年的记忆,以褐黄色为主调,犹如远去已泛黄的时光,也指温暖的记忆。童年美如梦,令人无限神往。小时候总是带着好奇心去观察生活中的一切,那时候快乐来得很单纯,路边的野花、野草都能成为玩具,总是玩得不亦乐乎。那些花草有的直接拿来吃,有的拿来当乐器,有的用来染指甲,这一幕幕仿佛就在昨昔。现在的人在大城市里忙碌着,每天都顾着自己的形象,已经很少有闲暇时光感受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好了。所以我才缅怀一去不复返的时光,才缅怀曾经拥有现在却已失去的东西。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首先,《阊阖》是将漆和热熔胶进行重组,经历了刷漆、热熔、重塑,漆改变了固有的性质,以熔流的形态释放出来。其次,《阊阖》是以写圣经文字、摩斯密码、自然熔流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堆砌。第三,传统的漆艺需要大量时间去等待干燥,而《阊阖》的时间是迂回聚合的,同时将之消解为复杂的符码。《阊阖》系列作品是漆与热熔胶的结合,整体造型以罗马斗兽场、万神殿、比萨斜塔为原型,用怪诞的漆色营造出新的审美知觉。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作品以全国支教模范 74 岁的白方礼老人倾力资助各中小学贫困生为故事主线。白方礼老人几十年如一日起早贪黑蹬三轮车以糊口,却长期资助贫困生。他是一位不识字的老人,却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捐助无法上学的孩子,并成立白方礼助学基金会。他用三轮车碾出一条汗水之路,其里程相当于绕地球几十圈。终于,他因为体力不支病倒在医院,社会各界人士闻讯赶来,原本默默无闻的他也因此家喻户晓。但他始终不忘初心,病好后继续蹬起自己的三轮车卖力前行。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古动物复原·古犀》是利用现代三维数字技术与美术相结合创作出的一个百万年前的古犀世界,它集中展现了那个时期古犀的跑、走、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古犀生活的场景。《古动物复原·古犀》不仅仅只是一个视觉上的体验,还是动物科普教育,它让这些百万年前就已经消失的生灵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让人们认识它们,了解现在动物的前世今生,VR 主题展馆体验从以前的实物展示到虚拟展示给人们更多的体验渠道。
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展区
| 作品阐述 |
现代消费主义社会,人变得越来越功利化,急于求成,太多的欲望扑面而来,人们不得不装上行囊奔赴于这些“诱惑”之中。而人生正如这游戏般的旅行一样周而复始、始终如一。我们驻足太多地方,而被我们带走的东西却很少。我想通过《行·世界》来表达我对人生、旅行的理解,从而反映如今社会与个人间宿命般的联系,我们在追求的同时也遗失了许多人生旅途中的美好。
| 四川美术学院展区参展作者简历 |
| 展览信息 |
项目总策划: 徐冰
年度展览总策划:苏新平
年度展览策划: 张子康孙韬
年度展览统筹: 高高谭玉红吕明
开幕时间:2018年11月11日10:00
开幕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展览时间:2018年11月11日—12月2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全馆展厅
主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 展览线上购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 抖音官方账号
Cafam
< 微信公众平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 官方网站
www.cafamuseum.org
文章标题:2018千里之行?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览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