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访谈评论

画自己身历其境的景物 ——赵望云的“旅行写生”

访谈评论 来源:中国书画报 2018-11-26 17:36
国画大家赵望云以“旅行写生”的独特表现方式为基础,在现实生活的底层践行美术必须跟上时代潮流的艺术观念。其反对因袭,提倡在写生实践中重新估价和运用中国画的骨线笔墨,开创性地运用传统中国画材料表现大西北的

国画大家赵望云以“旅行写生”的独特表现方式为基础,在现实生活的底层践行美术必须跟上时代潮流的艺术观念。其反对因袭,提倡在写生实践中重新估价和运用中国画的骨线笔墨,开创性地运用传统中国画材料表现大西北的地域文化与人文风情,为现代中国画开辟了崭新领域。

赵望云在艺术创作早期就曾说:“我是乡间人,画自己身历其境的景物,在我感到是种生活上的责任。以后我要以这种神圣的责任,作为终生生命之寄托。”赵望云迥异于其他国画家的艺术创作历程,即是对这一艺术理念的最好践行。

20世纪30年代,赵望云脱离学校生活,走向自我学习与创作的道路。其以平民的视角,将描绘农民、表现群众生活的画面视为艺术创作正确的方向。这一时期的创作造就了赵望云艺术人生的第一个辉煌。40年代,赵望云以职业画家的自由身份,从川西写生转赴西北写生。大西北的山水风貌及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成为他又一创作题材。对川西生活和西北生活的反复描绘,形成了他绘画内容的精彩性、丰富性,同时也形成了他技术风格上的多面性、立体性。可以说,赵望云于40年代的中国画创作历程不仅对其个人的艺术道路具有转折意义,而且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召唤下,许多画家纷纷深入西北写生,从而奠定了“大西北画派”的根基。赵望云晚年囿于政治环境,艺术创作方式由写生转向忆写,由“身历其境”的客观写生转向主观情感抒发,他的灵魂、理想、个性、气质、本色皆化入笔墨,返璞归真,笔随心走。其在积蓄深厚的写生成就上,于形式探索和意境提炼两方面都实现了自由突破,完成了“化境与生命之火的裂变”(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王宁宇语)。

赵望云作品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质朴浑厚气息中蕴含着盎然生机。他主张画自己亲身经历并熟悉的人物、山水,并要直面生活,到真实的生活中去感受、去体味。画家要表现现实生活,但不是“自然主义”事无巨细地照相式摄取,也不是“现实主义”的精细描绘,而是要“批评地把握住现实进行处理”,运用眼睛搜取素材,用心灵筛选形式,“经过作者手脑陶融以形象化的表现”。赵望云山水画中的人物,不是可有可无的点景符号,也不是高士“卧游”“听泉”等固化图像的照搬,而是现实生活中与山水情境相融的劳动者。他认为,只有在别具情趣的山水画中安排上劳动着的人,才会使得原有的景色更加生动而优美。山林中拓荒的农夫、溪流边来往的商贩,都可以使风景生色。而风景的优美,亦多因为人的活动。

赵望云的画面形象并不像一般传统中国画家那样,通过依照前人课徒稿亦步亦趋地临摹获得,而是经过对现实的概括、提炼、“手脑陶融”后获取,进而抒写心中抱负与胸中丘壑。因此,我们今天在鉴赏、临习赵望云的作品时,要明白他的“写生”概念绝非对景写实那般简单,而是蕴含更多的主观创作因素在里面。现实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若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直观感受,仅仅借助学院里的一点造型技法就想获得艺术上的进步,是非失败不可的。赵望云认为这种与现实毫无关联,仅通过因袭技法的抄写,如同依葫芦画瓢,“是最笨拙荒唐的手段”。

如何对待传统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赵望云晚年在给青年画家的题赠中有详细的阐释,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赵望云绘画的重要方法。现将其内容摘录于下:

一、业精于勤。此语应为各种艺术学习之座右铭。而热爱绘画者更应对(将)此语作为策励前进动力,期以达到自强不息,以避免陷于拘泥因袭的窘境而踟蹰不前。传统艺术法则在初学入门时加以钻研确有必要,但进入从事艺术创作阶段则更需以现实物象为师,以宇宙间的自然社会为摄取题材的源泉,进而脑手并用,俾能达到适合社会主义需要的崭新的艺术境界。

二、学习绘画基本方法有二。其一,应临摹古代画家之不同法则,例如其章法、构图、笔墨运用,认真体会作者的笔法和特点,以充实初学之基础。其二,更需认真深入观察一切现实中的事物,如自然界万物之结构、社会上各阶层人士之特征,对现实事物应有广泛的认识和足够的了解,以期达到在创作上自我风格独创之目的。

赵望云在一生的艺术创作中对待传统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在他看来,传统经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笔墨价值,有着辉煌的成绩,对于这些不能全部抛弃了事。在面对传统国画时,要扬弃的不是它的技巧,而是其与现实无关、无病呻吟的空虚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表现一种新气象,传统中国画经历了改造运动的阵痛,国画家们却不得要领,要么是全盘西化、苏化,以“科学体系”进行彻底的改头换面,要么是将“旧图式”与“新内容”加以不伦不类的生硬拼贴。而赵望云的艺术创作早就接通了“新”与“旧”的轨道,没有出现其他画家在新时代面前无所适从的局促与“拧巴”。他继续深入秦巴山区,走向大西北,描绘“身历其境”的黄土高原、祁连积雪、戈壁风沙、辽阔草原,真实地表现各族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与建设新中国的激情。

直面生活,关注人生,“画自己身历其境的景物”,以期在艺术创作上形成个人风格,这既是赵望云对自己艺术实践的总结,也是我们最应该继承和学习的关键。在中国画教育全面以素描解决造型问题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批评地继承传统笔墨价值,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记录时代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待渡者赵望云 作

初冬小雪赵望云 作

关中风情·关中村舍赵望云 作

相关文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