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访谈评论

杨晓阳:中华民族写意精神的实践与探索

访谈评论 来源:中国美术报 2018-11-26 17:39
《中国美术报》第131期 美术新闻本期头条弘扬民族精神?书写丝路史诗“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现场访谈【编者按】11月21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在北京圆满完成。这一

弘扬民族精神?书写丝路史诗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现场访谈

【编者按】11月21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在北京圆满完成。这一国内迄今为止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美术创作工程,以跨越时空的258个选题,构成了一部视觉艺术的史诗。作品质量是艺术创作的生命线,更是衡量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报记者通过对参加验收评审的近50位专家现场采访,与读者分享评委们眼中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及验收评审作品。

访谈系列(一)导读

杨晓阳:中华民族写意精神的实践与探索

广 军:版画作品整体可观

冯 远:倾力而为,留下有价值的艺术成果

邵大箴:艺术创作要“闯关”,就要有探险精神

中华民族写意精神的实践与探索

杨晓阳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组委会、艺委会执行副主任

刚刚结束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场面宏大,作品体量超常,体现出了对“一带一路”主题的深入挖掘和艺术家表现的自由发挥。国家“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组织国内外艺术家围绕258个选题进行创作,总量超过之前的所有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

杨晓阳在评审会上发言

杨晓阳、纪连彬等专家在评审会议现场讨论验收作品

此次工程自2012年动议,文本撰写历时两年,创作耗时5年。从前期准备到创作完成共计耗时7年。基于这样一个长时期的积累,出现今天这种壮观的验收情景是在意料之中的。为什么说在意料之中?因为我们经历了文本的多次论证修改、草图的反复锤炼、30多次的草图汇看交流。在创作队伍中,60%的作者是知名画家,除中国国家画院的研究员为主体外,还有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知名艺术家,其中不乏大师级的画家。这样一批优秀的作者,为整个工程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对此,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和思考:

一、该工程体现了4大特色:

1.高层决策,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

2.参照丰富,前两次工程中的组委会、艺委会成员,以及参展作者中的重要成员继续参与该工程,保证了该工程主体的层次和质量;

3.运行团队的实体体量最大,参与的艺术家和国家数量最多;

4.组织领导得力,由文化和旅游部领导亲自担任组委会、艺委会主任。

二、该工程实现了4个方面的突破:

1.创作题目在题材范围内可以自拟;

2.作品尺寸根据需要可以自定;

3.作品的形式、材料多样;

4.同样的题目可以由不同艺术家重复创作。

三、该工程实现了4个方面的目标:

1.锻炼和组合了强有力的创作队伍;

2.创作了一批高质量作品;

3.形式有突破;

4.理论有建树。

形式有突破指的是多个国家、多个画种参加,尺寸可以自由确定,中国国家画院院内、院外画家,以及海外的画家均可通过申报、招标、重点提名等多种形式参与进来,同时,组委会多次启发大家思想要解放、形式要多样、学术要宽松,以这些条件为支撑,为形式有突破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理论有建树指的是,写意精神在重大题材创作中大规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具体包含7个方面:

1)工程实施的理论文本由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的研究员为主,并组织社会各界众多专家学者撰写,确保了“以画为主”的文本类型更符合艺术创作规律;

2)以四个突破为画家松绑;

3)以写意精神启发画家强调艺术性;

4)以海内外对比,来启发画家突破形式,强调自发性,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5)前期组织汇看交流,我们不断在理论和创作上鼓励创新,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术民主。我们称前期交流为“汇看”而非“评审”,即旨在鼓励画家接受各种意见后,最终由自己决定画面的形式,坚持个性。

6)制定大选题下的小题目,鼓励画家以画家的眼睛对待题材、对待生活、对待历史,画家在不失历史真实的前提下,避免图解历史,最后确保画面的呈现是画家的眼光而非历史学家的视角。

7)以形式突破为理论突破创造基础,形式突破了理论才能突破,理论突破了表现的形式自然也会突破。这个理论就是在重大主题创作里实践写意精神。

四、此次“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结束后,我们将继续展开以下7个方面的后续工作:

1.立即组成专业和考证两个小组,在小范围内对国内已入选作品提出最后修改意见,提出作品中存在的历史考证和艺术问题,再反馈给作者最终加以修改完善;

2.联系接洽海外艺术家作品在2019年中旬完成验收评审;

3.再选定30个选题,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内,拟选用特约作者和广泛国际招标相结合的方式,对因国内淘汰作品而缺漏的重大节点性题材进行补充;

4.立即进行理论研讨,总结提升理论经验,开研讨会,出论文集,形成深刻全面的理论成果;

5.收集整理所有的文献,包括文字记录、图片、手稿、画册、文集、电视影像等全部资料,最终形成关于该工程完整的文献档案;

6.着手组织策划小型文献展,预计于明年5月配合国家第二次“一带一路”论坛进行展出;

7.筹备落实海内外巡展的实施方案,于2019年7月,待海内外全部作品验收评审完成后,组织大展,并于全国、海外展示。

相关文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