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展览资讯

和李杰老师一起聊“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

展览资讯 来源:四川美术馆 2018-11-29 18:07
“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开展后,我们有幸请到展览的策划人之一——李杰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为我们讲诉展览背后的故事。策展人简介策展人:李杰1956生于重庆长寿,籍贯山东招远。1982开始从事摄影记

“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开展后,我们有幸请到展览的策划人之一——李杰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为我们讲诉展览背后的故事。

策展人简介

策展人:李杰

1956生于重庆长寿,籍贯山东招远。

1982开始从事摄影记者、编辑工作。现为自由摄影人。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联艺委会专家成员、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四川分院客座教授、四川传媒学院客座教授。

访

小编:请问李杰老师,此次展览把文学作品、戏曲、舞蹈、音乐在内的12个艺术门类的作品同台展出,要把这么多艺术种类串起来,最难的是什么?

李老师:我们将这些艺术门类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叙事系统去展现改革开放的40年,选择哪些艺术门类,在哪个时间点、如何穿插进叙事系统,这是结构这个展览一大难点。我们在选择进入叙事系统的艺术门类和作品时多少会有一些遗憾,比如国画类的作品,我们选择相对少一点,因为国画的抽象性和与当下时间的疏离性,与现实时空存在一定的距离感。为此,我们仔细研讨过如何把国画更好地纳入展览,我们努力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将国画作品植入到历史背景中,到最后也没有想明白,造成国画展呈作品太少,很遗撼。

“伤痕美术”和“乡土美术”在改革开放初期“解放思想”这个时间节点上是非常重要和典型的现象,在民众中具有较大影响。我们将“伤痕美术”和“乡土美术”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及其文献作了梳理和呈现。

《换了人间》 李焕民

我们启用了一个独立板块,把符合改革开放这个时代特点的版画也放在里面,比如李焕民的《换了人间》,就是典型的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具有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且跟这个时代相呼应的木刻版画作品。

小编:本次特展打造了一个经典回放厅,我觉得这些影像资料与展览同步展出的效果非常好,策展时是怎么想到用这样的方式来呈现“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主题的?

李老师: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这个特定时期有很大的社会影响,特别是早期的一些影片,比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红衣少女》、《顽主》等,它们在“解放思想”的时代背景下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中国80年代之前都处在一种“平均分配”时代,思想还处于禁锢之中,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之后,“解放思想”在全国掀起,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只有思想得到解放,我们才能真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所以电影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起到了先锋作用,所以我们把电影以及戏剧、曲艺等各个门类的经典作品纳入本次文艺特展。但是如何展呈它们,是我们要努力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在研讨会上经过商讨,提出了“展演厅”的呈现方式。我们与电视家、电影家、戏剧家等协会深入交流,请他们提供了符合这个时代的经典作品的目录清单,我们从这个目录中选出了今天呈现出来的这些作品,并根据展览档期对其进行了重新编排。

经典回放厅剧目

美术馆的展览原本是安静的,需要净心去阅读的。如果把电影等影音作品植入到美术馆的展厅陈设中,可能会有一点冲突,所以我们决定用一个独立的空间去展演这些影音作品,由此就有了本次展览的“经典回放厅”。

小编:李杰老师,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本次展览的亮点吗?

李老师:照片有记录的特性,而且当把照片放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人们的第一感知是“真实”的。而绘画给人们的第一感知是涂画的、创作的,在真实感上会让人产生距离,因此相对而言,摄影让人更加直接可信。如果要办一个让老百姓能看懂的展览,摄影无疑是最佳手段。所以我们用照片把时间串链起来,用摄影图片架构一个时间叙事,以此来展现这个40年。

成都交通警察40年的变化

我知道四川有很多老摄影家一直在关注城市变迁和百姓生活的变化,所以我们特邀了省内外30多位摄影家,他们都是八、九十年代活跃在各大媒体和艺术圈的老摄影家,动员他们拿出具有历史感和时间感的影像。我们从中找出符合“改革开放40年”主题的作品。这样,展览就能更适合老百姓观看,让他们直接感知到这40年来的巨大变化。

小编:在此次展览中,有没有李杰老师印象特别深刻的展品?

李老师:我们的目标是办一个让老百姓能感知到、有所体会的展览,所以我们在展览的第四厅设置了“摄影装置墙”,我们通过广泛地社会征集,征集到40个家庭的年代纪念照片,通过普通老百姓的影像痕迹,感知到时代的变化,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老百姓参与到这个展览中来,同时通过这样的的艺术表达形式,勾起普通百姓对家庭的记忆、对时代的记忆。

摄影装置墙

家庭的年代纪念照片

此次展览比较珍贵的是一张已逝的老摄影家牟航远先生1979年航拍老成都中心城区的照片,这张照片过去从没有在大型公开的场合展示过,只有极少数摄影人知道这张照片的存在。这次展览,我们动员老摄影家的亲属把这张照片无偿的奉献出来,让观众能在今天看到40年前老成都中心城区的模样。

1980年代,成都市中心城区航拍图在得到这张素材以后,我们根据老照片上的线索,确定了这张照片拍摄时的视角空间和地理坐标,于2018年10月23日拍下了一张相同视角空间的照片。为了等一个通透天气,我们足足等了4个月。这两张照片置放在一起意义非凡,让40年的比对一目了然,像一根时间线把40年串连,既直观又振撼。

2018年10月鸟瞰成都市中心城区航拍图

这次让我最感动的是这些老摄影家们,为了此次展览,把他们几十年积累的作品无偿的提供给我们,让展览呈现出这40年四川较完整的面貌。在这里我向他们致敬!

小编:李杰老师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从繁琐的策展前期到展览的完全呈现,有和观众分享的感悟么?

李老师:这次展览,我们是一个策展团队在工作,我只是其中一员。我经历过很多展览,但这个展览的特殊在于省文联党组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要整体呈现四川文艺工作者在这40年中的参予和态度。由于每个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特性,而把各个门类的艺术特性融合在一个展览中,无疑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我个人也视作是一次挑战。

这个展览前期我们下了很多功夫,为了把各个门类主题表达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我们梳理了各个门类的代表作品,并去熟读这些作品阐释的意义,保持主题讲述上的流畅性,保证内容相容且不冲突,还要让各门类合力做到互为补充,这是整个展览最大的难点。

此次展览呈现出的效果虽然得到了观众好评,但也有很多遗憾,需要我们去总结、去反省、去思考如何改进,才能在今后遇到类似复合性艺术形式共生的展览时,给我们提供一些经验。任何展览都有遗憾的地方,作为策展人,只有通过每次展览中的积累、思考“怎么做好展览”,才能有所收获和提高。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的,是让我感动的一些老摄影家们,为了此次展览,他们把几十年积累的作品无偿的提供给我们使用,让展览呈现出这40年四川较完整的面貌。在这里我向他们致敬!

图/文:李振、张了予

相关文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