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1月21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在北京圆满完成。这一国内迄今为止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美术创作工程,以跨越时空的258个选题,构成了一部视觉艺术的史诗。作品质量是艺术创作的生命线,更是衡量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报记者通过对参加验收评审的近50位专家现场采访,与读者分享评委们眼中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及验收评审作品。
访谈系列(七)导读
何家英:突破既有模式 产生新的灵感
何加林:将这个美术工程做成品牌
将这个美术工程做成品牌
何加林
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主任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艺委会委员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终于迎来了国内作品的验收评审会,回首这五年,我们先从近千个选题中遴选出了300多个选题,又从其中确定了258个选题作为创作主题,主题的选定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整个过程非常艰难。主题确定后,我们每年都会组织艺术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进行采风,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上都留下了我们探访采风的足迹,可以说在整个“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实施的五年中,艺术家走过了世界上的很多地方,深入生活收集了大量艺术素材,并通过整理素材绘制了许多作品草图。为此,中国国家画院在这五年间组织了不少于35场的草图观摩会,从题材、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上进行了严格的评审与客观公正的评选。
参与此次“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艺术家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部分是中国国家画院的研究员,这是我们的主力部队,还有一部分是中国国家画院八个院推荐的艺术家,以及我们向社会公开选题招标的艺术家,最重要的是有将近100多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顶尖国外艺术家参与其中,我们对这些不同来源的作品进行了多次汇看和评议,最终选定了今天的这些作品。
中国国家画院这五年来持续不断地从事这项工作,就是希望能够出现一批好作品,让“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在最终结项时,能够为民众展现出一大批代表中国当代水平,乃至世界水平的艺术作品。正像我们为配合“一带一路”沿线采风,每年都会特意组织“‘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写生作品展”一样,我们希望“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不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总结,在明年的大展结束后,我们还要将这个活动延续下去,做成一个品牌。通过每年在“一带一路”沿线采风,让我们的艺术家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民情,以及当下世界各地经济飞速发展的现状,从而获得艺术上的突破。
何加林、张江舟在验收评审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是主抓此次“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部门,我们每次都会邀请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的委员,以及全国著名的艺术家前来参加我们的汇看、评议,让他们给我们出谋划策、提意见。当然评议的形式是多元的:有时候是这些艺术家带着他们的原作或是作品的图片来参加评议,有时候是分画院各自组织大家进行切磋评议。小范围内的专业画院评议与大范围的艺术评委综合评议相结合,经过反复斟酌、汇看、筛选,最后选出今天呈现在验收评审会上的这些作品。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次的作品内容多元、艺术形式多元、画种和艺术观念也很多元,这无疑使“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获得了全面而高水平的呈现。
此次“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相较其他几次美术工程最大的特点,首先是此次工程的作品体量庞大,画种涉猎广,有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和公共艺术等品类。其次,我们这次工程强调国际性,100多位海外艺术家参与了58个选题的创作。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五年前开始实施“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时,正与中央的“一带一路”倡议同步,是一次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的美术工程。
我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做到不漏掉那些优秀的作品,不漏掉那些比较重要的选题,不漏掉每个艺术家那种火花式的创作理念与激情。同时,也希望我们的艺术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调动自己的艺术能力,通过艺术的方式,为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助力,以高水平、高质量的美术工程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文章标题:何加林:将这个美术工程做成品牌
本文栏目:访谈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