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 春山晓色 1970年作
泼彩法是以泼墨法为基础,借用工笔花鸟画的“撞水”、“撞色”二法,并从西画中吸取营养而创造出来的新技法。张大千、刘海粟是我国泼彩造诣很高的大师,他的泼彩大作,各有韵味,精彩至极!
1.张大千的泼彩作品
张大千 幽谷图 1970年
张大千的泼墨山水开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居住巴西时期,虽未接受过正式西洋画训练,但张大千的接受性和领悟力强,将之前中国画家曾用过的泼墨法,变化成层层的泼彩,水份控制得宜,保留一些空白,形成泼彩山水。
张大千 泼彩山水 1973年
此《泼彩山水》是张大千泼彩山水的典型风格,整张画作看似仍然保持湿润,云雾氤氲,令人清凉的感觉,山顶迎着光,似乎景致可以无限的延伸,山外有山。
1965年作 瑞士道中之金波翠岭
1966年作 黄山绝顶
1967年作 碧峰古寺
1969年作 溪流交响
1973年作 春山积翠
1978年作 题松图
1967年作 秋山飞瀑
1967年作 春山烟树
1965年作 溪桥晚色
1965年作 峡谷飞泉
1967年作 古寺悬泉
1967年作 烟云放棹
碧峯萧寺
春山匹练图
泼彩山水
桃花源
玉山小景
1965年作 春山图
1967年作 山色空蒙
1968年作 泼彩青绿山水图
1973年作 晚帆 镜心
苍山清泉
寒山清泉
茂林幽居图
秋湖佳境
山色空濛
云山春树
1967年作 山居图
1968年作 秋山岚翠
1968年作 幽谷清霞
1975年作 寒泉风雨
1975年作 深山幽居
1978年作 碧山白云
1979年作 春山云起
爱痕湖小景
湖山晚色
金碧山水图
神木老人
水竹幽居
夕阳红满山
烟雨姑苏
云雨巫山
云蒸霞蔚
张大千 泼彩荷花
张大千 泼彩荷花
张大千 泼彩朱荷金屏 1975年作
此图为屏风巨制,是张大千泼彩荷花中最大的一件作品,墨色交融,富丽堂皇,红荷以金线勾勒,在纵横挥洒中又可见墨斑彩迹,泥金底的材质使画面灼灼生辉。
2.刘海粟的泼彩作品
刘海粟 黄山奇峰图
刘海粟的泼彩法与张大千的泼彩法不同,张大千以青绿水墨为基调。刘海粟则善于在恣意泼洒的青、红、蓝、白等色彩的强烈对比中追求和谐。画幅中各种色彩交相挥洒、交相融合、交相辉映,在强烈的视觉张力中突现审美对象的独特魅力。
刘海粟 1981年作 黄山
刘海粟 1981年作 天都夕照
刘海粟 1982年 黄山人字瀑
刘海粟 临江仙
刘海粟 1982年作 万松草堂
刘海粟 1982年作 黄山
刘海粟 1982年作 黄山光明顶
如果说张大千的“泼彩”就画面效果与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的确有惊人的貌合之处,那么刘海粟的泼彩则是从中国传统的没骨法中抽出了中国色彩法“随类赋彩”的原则,与西方后期印象主义和野兽派的用色造型原则做了有机的融合。
刘海粟 1983年作 黄山
刘海粟 1984年作 荷塘情侣图
刘海粟 1984年作 荷花鸳鸯
刘海粟 1986年作 红荷图
刘海粟 1988年作 千山万壑
刘海粟 1988年作 黄山西海
刘海粟 乾坤清气图
刘海粟 山水
刘海粟 山水
刘海粟《黄海奇景》1983年作
款识:黄海奇景余眷恋黄山九度攀登 不知老之将至。
这幅是刘海粟九上黄山后的作品,刘的泼彩法,用色厚重浓烈,与张大千“清透”风格的泼彩法比较,他的风格尤显浑厚凝重,具有油画的意味但不失中国画的气派与精神,刘海粟晚年的泼彩画可以说代表了他一生艺术探索的成果。
文章标题:大师的泼彩作品,看看都是一种享受
本文栏目:美术综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