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
远志四韵——李斛的艺术步履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9日—2019年1月3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层B展厅
开幕时间:2018年12月9日上午10:00
开幕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总策划:范迪安
策展人:曹庆晖
总 监:张子康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协办单位:徐悲鸿纪念馆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廖静文基金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支持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美术馆
北京画院
在2018年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2019年李斛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由中央美术学院策划的大型回顾展览“远志四韵——李斛的艺术步履”将于2018年12月9日至2019年1月3日在我馆举办。该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徐悲鸿纪念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廖静文基金协办,并得到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的作品和图像支持。
在20世纪中国画变革发展的历程中,在从国立北平艺专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发展的历程中,李斛先生均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较早地“以中国纸墨用西洋画法写生”,一方面追随徐悲鸿先生,崇尚徐悲鸿先生中西融合的艺术理念;另一方面,大胆求索创新,践行从传统中走来的现代转换,是中国画探索新法新貌过程中的实践者和先驱者。他的代表作品《广州起义》《披红斗篷的老人》《关汉卿像》《女民警》等,既是中国画教学的重要范本,也是近代艺术史中的名作。
↑
李斛先生照片
→
1953年,李斛与韦启美(左)、戴泽(右)
李斛,1919年9月20日生于四川,1975年11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仅56岁。他在世的这五十六年,既度过了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努力救亡图存的苦难岁月,也经历了全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探索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取得成就也付出代价的激情年代,他的这五十六年人生时光正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激流中前行的半世纪,他的人生道路和艺术步履就随着这激流起伏,为后人留下数以千计的画幅,此次展览展出的只是家属、个别是国家文博机关收藏的一百二十余件(套)作品,其中有不少是他当年的代表作。
↑
李斛1963年在钢铁厂美术班进行辅导
李斛先生是徐悲鸿特别关心的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艺术学系1946年的一名毕业生,徐悲鸿“艺为人生”的写实主义追求以及强调素描基础、联系构图实践的写实主义教学,造就了有造型天赋的李斛关怀底层普通民众的艺术利器,使他从此走上了以西画法驾驭笔墨纸砚,将艺术创作和民生所向紧密联系起来的艺术道路。而他的艺术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什么呢?在本次展览策展人曹庆晖教授看来,就是那种默默承受生活和艺术的艰辛,既能自律又能自励,总是不断激励谨小慎微的自己去担起和雄起,总是力求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千锤百炼和精益求精,不讨巧,不马虎,不对付,总是期望在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发现和传达令人回味、让人心动的爱与善,于平凡中见真情。
↑
1973年,绘制三峡夜航
底稿
↑
1973年,李斛与李可染
1973年,李斛于病痛缠身时给自己写下“胸怀远志,不畏近难”作为座右铭,这八个字,在了解李斛和他艺术精神的同道和学生看来,正是他这一生真诚地做人治艺在艺术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写照。
基于“远志”这一思想核心,有感于李斛作品在情感的投入、题材的丰富、表现的细腻、抒情的达意方面所综合集成的画韵节奏,给人以小提琴协奏曲一般的联觉通感,因而展览选择了四个带有主题的韵章,勾描李斛的人生与艺术步履,阐述李斛的人生与艺术远志。这四个韵章分别是:
首韵·土地:“再穷不过讨口,不死就要出头”——以20世纪四十年代的作品反映李斛绘画起步的生活与艺术土壤及其自我励志与奋斗。
次韵·百炼:“人生有限,艺术春秋”——以20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的素描、彩墨、油画写生,反映李斛在教学和创作上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自律和实践。
三韵·心潮:“唤起欢乐,唤起共鸣”——以情节性主题性创作及其图稿为主,反映李斛平凡中见真情的特点及其歌颂现实主义创作美学。
末韵·斛殇:“胸怀远志,不畏近难”——以李斛的自画像勾勒他的一生,并以他书写的座右铭点出其壮志未酬的不幸和志在千里的胸怀。
土地、百炼、心潮、斛殇四韵,重在呈现李斛其人其艺的具体性和特殊性。与四韵并置,另有合韵·不息一章,是以李斛和中央美院美术馆收藏的李斛同道、学生等同时代画家作品,反映李斛和他的时代中那种“艺为人生,前浪后浪”涌动不止的艺术潮流。既在时代的艺术共性中理解李斛的艺术个性,又在把握李斛的艺术个性中看到他与时代艺术共性的共鸣,此即策划合韵·不息的美术史意图。
部分文字节选自“远志四韵——李斛的艺术步履”策展人语
曹庆晖(本次展览策展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广州起义》李斛
纸本彩墨 1959年131cm×300cm家属藏
《江汉关边》李斛
纸本彩墨20世纪50年代27.5cm×40cm家属藏
本次展览以百余件作品和文献全面展示李斛先生的人生与艺术远志,将对我们学习和弘扬李斛先生崇德尚艺的艺术精神产生深远的现实意义,也将为思考中国画教学和中国画变革之路带来新的启示。
《披红斗篷的老人》李斛
纸本彩墨 72cm×55cm 1956年 家属藏
《纤夫》李斛
纸本彩墨 222cm×85.5cm 1946年 家属藏
《关汉卿像》李斛
纸本彩墨64cmx46cm 1962年国家博物馆
题款:一九六二年五月柏风于北京
《侦查》李斛
彩墨 1948年 8.6cm×84.5cm家属藏
《石膏像》李斛
纸本素描 20世纪40年代60cm×41.5cm 家属藏
《自画像》李斛
纸本素描 1950年 35.5cm×24.8cm家属藏
《题字》李斛
片 纸本水墨 1973年 26.8cm×16.8cm家属藏
文章标题:“远志四韵——李斛的艺术步履”即将开展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