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访谈评论

研讨会侧记 | 不被设计定义的部分才是设计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方向

访谈评论 来源:何香凝美术馆 2018-12-11 17:56
研讨会现场2018年12月2日,“不可能的设计——国际设计学术研讨会”在何香凝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这场研讨会围绕刚开幕的“亚热带未有的景象——北欧四国(丹麦、芬兰、挪威、瑞典)设计展”的主题而展开,

研讨会现场

2018年12月2日,“不可能的设计——国际设计学术研讨会”在何香凝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这场研讨会围绕刚开幕的“亚热带未有的景象——北欧四国(丹麦、芬兰、挪威、瑞典)设计展”的主题而展开,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在新资源(科技、经济、社会)面前,作为一般性思维的设计所能够做出的反映和判断;2、在非传统设计领域所进行的设计方法论探讨;3、设计活动的外形表现为具体的案例。在理论探讨之外,研讨会设置了若干案例单元,邀请具有非主流社会意识的创作者介绍具体案例,以启发人们从设计思维的角度关注鲜活的、与设计概念无关的社会现场。

蔡显良

在研讨会正式开始前,何香凝美术馆副馆长蔡显良简单介绍了研讨会的基本情况,他说到关注和举办国际设计艺术展览一直是何香凝美术馆的学术定位之一,希望通过举办此次展览和研讨会,为深圳乃至全国的设计界提供一次深入了解北欧四国的整体设计生态,并建立深圳及国内与北欧四国设计界进行交流、对话、探讨的机会,由此检视中国设计艺术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目的在于探讨中国设计的整体水平,并与国际设计领域进行对话和交流。

王晓松(左)和冯博一(右)

接着展览主策展人冯博一和研讨会策划人王晓松分别发言。冯博一认为研讨会的题目“不可能的设计”很吸引人,论坛的关键在于与会嘉宾学者专家的发言内容和由此引发的讨论。此次特意邀请来自北欧四国和国内的专家学者来到现场,今后还将推出相应的交流活动和教育推广活动,构成整个活动的完整性。

研讨会策划人王晓松指出,虽然研讨会划分了不同的单元,但单元间并没有所谓的主题性,希望讨论是开放的,是没有边界的,给未来的设计和新兴的设计提供新的资源和资讯。与会者中既有设计界研究专家,也有一线设计从业人员,还有针对设计不同类型的、或新的设计现象的讨论,这些讨论对从事设计的人和用设计思维进行工作的人会带来非常大的启示,而不是仅仅对旧有观念和概念进行讨论。

KarianneBjellas Gilje

挪威奥斯陆国立艺术学院院长、挪威设计与建筑中心前项目主任KarianneBjellas Gilje教授的发言主题是《1945到1970以及现在当代的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她认为二战之后,北欧的设计行业开始出现一种“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态度,这实际上是战后人们新的希望的一种延伸。在全球面临共同挑战的时代,这些设计师希望通过设计来关注人类、社会以及环境的发展,这不仅涉及到产品的加工工艺和流程,同时通过自己的设计为日常生活以及人和物、人和产品、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解读,以人为本,本着负责任公民的理念从事设计工作。随后她列举了一系列案例,希望能够打破人们对于北欧设计风格传统的定式思维,也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的思考、关爱以及通过创新去解决问题、去完成任务,希望这会成为新时代突破传统界限的北欧新设计风格。

赵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超认为,Karianne Bjellas Gilje教授的发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北欧设计的全新维度。比如说北欧设计的民主性,让我们重新思考北欧设计与政治、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而在新的技术不断发展、学科边界不断地淡化的情况下,如何重新界定设计的边界,并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已成为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此外,在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时,北欧国家通过设计,推广了自身的文化多元性,这对于中国当下的设计,从政、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来看,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Helen Runting

瑞典城市规划设计师Helen Runting认为,物质文化和政治秩序在自身的建构过程中,会给设计带来新的创新机会。她的发言探讨了在未来,设计师如何从技术、文化、整体规划等角度出发,以跨学科、多维度的方法,重新建构当下的物质文化甚至政治秩序。

Tatiana Toutikian

来自希腊的Tatiana Toutikian是一位具有互动设计、设计研究与合作背景的设计师。她希望设计师们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技术如此颠覆的时代,能够一定程度上以辨证的力量来抗衡这种技术的颠覆式的影响,构建有序化的设计伦理,让我们在享受如社交媒体、虚拟现实、基因编辑等技术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保持基本的人性和素养。

杭间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教授发言的主题是《折叠:作为大数据时代的设计方法》。他认为从历史上叙述,“折叠”作为一种设计思维,也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路,来了解今天的设计与科技或生活的关系。我们寻找的是一种联系,以此在不可能中建立关系。

周博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周博的演讲主题是《系统与人性——混杂现实中的设计伦理问题》。他从设计研究或设计伦理的角度切入,以当下流行的“顺风车”产品为例,分析人性的阴暗面和复杂性是如何被商业的乐观主义所蒙蔽的,以及完全以盈利为导向的设计将会导致的社会问题。他指出,应该把道德思考置于产品开发之前。这是一个在今天的设计教育中需要被深入探讨的严肃议题。

唐克扬

南方科技大学唐克扬教授的发言以设计教育为主题。他举例说明了“设计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大写的设计”还是“小写的设计”的问题、是“实”还是“趣”的问题。设计应该解决问题,而不是粉饰问题。设计是是设计师创新的工具和方法,是知识建构的手段。赵超回应道,设计是针对使用情境、关键因素、引导质量、形态特征进行定位、强调、重温的行为,是针对当下问题和挑战进行定位和重构的行为,是通过尝试新方案和不同可能性来解决问题的持续性行为,是建构设计批评和比较概念优劣的创造性行为,是根据设计情境而表现出明确的反映性行为过程。

陈妍

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总经理、专家设计师陈妍的演讲主题是《服务设计助力数字政府建设》。她讲述了腾讯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的核心价值:把政府部门的服务能力和用户更好地连接起来,希望群众在政府办事能够找得到、办得成。在该平台的设计中,运用了腾讯最核心的一个能力——连接。

吴达坤

策展人、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策划总监吴达坤,以他在宝藏岩当代文化艺术村和台湾当代艺术实验场的工作经验作为案例,分享了台湾的文化实验如何满足不同族群民众的需求,以及如何通过公共参与和创意分享的方式,来为大众创造更多的文化体验与学习机会,从而跟社会产生有效的连接。

Lasse Andersen

哥本哈根Dark Matters视觉工作室合伙人、设计师Lasse Andersen和大家分享了几个具体的商业活动案例,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增加观众的参与度。Dark Matters视觉工作室已经立了十多年,创始人基本上都来自设计领域。工作室主要做平面设计,也做过很多音乐会的视觉设计。

王受之

美国洛杉矶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理论系终身教授王受之以设计教育的发言为主题。他认为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在设计上的位置几乎超过院校,是一种讽刺。有人认为院校出身的人应该一进入企业就是一流的人才,然而这是一种迷思。院校不是高级技校,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具体的某一项专业技能。此外,院校的专业设置也存在问题。比如中国每年有数万人投入动画专业,但很多人最后进不了这个行业,他们就像是没孵出小鸡的蛋。对于这种状况,学院是需要负责任的。他也指出,设计教育像一条处于体制内的大船,要让它转个弯都非常困难,更何况是进行改革,而这也是设计教育的难关。

在最后的圆桌会议环节,观众与嘉宾一同探讨了服务设计、艺术产业链、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之间的关系等议题。

王晓松

最后,研讨会策划人王晓松总结道,我们一谈论设计,总是有很多规范。在框架里面讨论设计,总会有一种思维定式,但思维定式不是设计;设计是创造性思维,一定要能激发新的活力,要不然设计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了。今天,以前一成不变的生活和模式在不断地被颠覆和发生变化,很多原来并不被归类为设计的事物,今天却成为设计师案例研究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今天的设计应该是不被设计定义的部分,这才是设计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方向。

观众提问互动环节

相关文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