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拍卖资讯

宋拓晋唐小楷十六种——越州石氏帖!?

拍卖资讯 来源:敬华拍卖 2018-12-12 21:48
在费声骞的《古代碑帖鉴赏》中指出:“帖”原是指书法家的墨迹真笔。为传播、学习需要,宋代以后出现将汇集的名家真迹,经钩勒上石或上枣木板,经镌刻捶拓,这样的汇帖刻本,也称“帖”,如著名的有“淳化阁

在费声骞的《古代碑帖鉴赏》中指出:“帖”原是指书法家的墨迹真笔。为传播、学习需要,宋代以后出现将汇集的名家真迹,经钩勒上石或上枣木板,经镌刻捶拓,这样的汇帖刻本,也称“帖”,如著名的有“淳化阁帖”、“宝晋斋法帖”。“碑帖”已合为一词,用来泛指供学习书法取法的范本。 “帖”对学习书法或者其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一些好的刻本拓本亦为诸多藏家所重,一些宋元拓帖,虽不说是价值连城,但亦被藏家视同拱璧。

宋代是刻帖的高峰,诸如我们最熟悉的《淳化阁帖》,这种现象的产生还与帝王活动有很大关系,如高宗赵构虽然在政治上是个偷安丑辱的昏君,但是在文化艺术上却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书法家,并且有书学《翰墨志》传下,光跃千载。宋刻帖朽难于保存,刻石成后,或拓一、二次即散失;木板易断裂朽毁。石、木拓一次搬动非易。碑拓多数一张全,或装裱成册。帖少则数册,多则数十册,保存数百余年,完全者甚少。宋刻帖,至今有名无实者很多。此次有幸,征集到一宋拓刻帖,此帖不分卷,内首页行篆书为“群玉中祕”。次行首帖王羲之袁生帖,并有七页宋版书(《楞严经第四卷部分》)反贴在上面,以作题跋之用。从内容和拓工等多方面观之此帖疑似宋越州石氏帖。越州石氏帖,可以说是碑帖中比较神秘的一种,基本上都是闻者多见者少。虽有印本,但是多为伪称石氏刻本。在张彦生的《善本碑帖录》中也提到,现在较为可靠的印本晋府藏小楷帖,黄庭经残本,乐毅论海字本,洛神十三行柳题本,破邪论虞书,阴符经褚书等五种。

越州石氏帖又叫博古堂帖,南宋时期新昌(即今浙江新昌县)人石邦哲所刻,传无卷数。石邦哲,字熙明,浙江新昌人,公弼从侄,官福建参政,大理寺平事,敢于直谏,平生竭力收集公弼散失的古籍,古器,建“博古堂”,藏书二万卷。《中国人名大辞典》和吴晗的《浙江藏书家》皆收有其传记。据《嘉泰会稽志》,越州石邦哲尽数购买了石公弼的藏书,在“博古堂”保存他们,所以也叫“博古堂帖”。清代已经没有完本。现今真正可靠的也就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得几种残本。据《宝刻丛编》记载:这个帖一共刻旧拓善本27种(包括周穆王吉日癸巳、蔡邕石经遗字,钟繇力命表,钟繇墓田丙舍帖,王右军兰亭记,黄庭经遗字,海字乐毅论,东方先生画像赞,献之十三行洛神赋,晋贤书曹娥碑,集正书笔阵图,欧阳询书心经,玉枕尊胜呪,褚遂良小字阴符经,草书阴符经,度人经,虞世南破邪论序,颜鲁公寒食帖,论座位帖,祭伯父文,祭侄文,马伏波帖,鹿脯帖,柳公权清静经,消灾经,泥甚帖,白乐天诗简等共二十七种),大多为小楷,均精工劲秀。原刻石在浙江会稽,久佚。存拓本可信者少,拓本全者更是少之又少。此目录外,有集汉隶千文、兰亭二种。清初孙承泽藏一部,曹秋岳(溶)藏本少兰亭,集隶。但是此二部究竟是否为原石所拓,或集凑成部,今早散失,无从查考。今存李宗瀚藏“十一种本”,徐矿藏“七种本”。张伯英于民国初收得河北南宫县旧藏石氏楷帖六种一册最佳,又购方子才残石拓本,石氏帖有颜书鹿脯、寒食帖等数页,浅墨石残。

越州石氏帖摹刻钩勒极为精良,选刻俱精,历来有定评,为各鉴藏家所推崇,后世以越州石氏为标准,尤重石氏小楷帖。文徵明的《停云馆帖》第一卷晋唐小楷大多依据此帖。李宗翰曾跋,上写“镌拓精妙,楮墨浓淡入古,晋唐神秀尽在几格间。如遇麻姑仙手掷米成珠,又如菩萨示妙法莲华,得证无边秘密,觉文氏《停云馆》虽勒极工,已落第二义矣。”本次所拍卖的晋唐小楷十六种用纸为宋代白麻纸,纸质细韧(与宋代浙本类似),用墨上乘,墨气深沉黝古,擦拓极精。更为稀有的是,在二册帖中裱入七张宋刻本书页反贴,以备作题跋,可见藏家对此帖珍视。更为有趣的是在十六帖之后,又附吴云补入旧拓玉版十三行,使之成为十七帖。

此帖钤印也是甚多,收藏印有“松学斋”(朱)、“停云”(朱)、“文水道人”(朱)、“南邨”(朱)、“云霭道人”、“介停高生”、“诗禅画隐”(朱)(高凤翰)、“观妙斋藏”(朱)(李光暎,清乾隆间嘉兴人,室名观妙斋,得朱彝尊所藏金石碑帖,撰《观妙斋金石文考略》。)、“潘廷与印”(朱)(潘廷与,清道光间人,字骧云,性癖金石。)、“戴光曾”(白)、“光曾”(连珠)、“臣光曾印”(白)、“从好斋”(白)、“嘉兴戴光曾鉴藏经籍书画印”(朱)(戴光曾,清嘉庆间嘉兴吴泾桥人,少时家贫,精书法,能诗善古文,任河工同知,但以明经藏书终老,与黄丕烈私交甚好,黄曾访其“从好斋”藏书楼并作诗赠句,藏抄本甚多。)“两罍轩”(朱)、“吴云”(白)(吴云,清同治间居苏州,性喜金石,碑帖,书画,汉印,宋元书籍,藏书处曰“二百兰亭斋”,吴云为晚清著名的金石学家,其所钤印碑帖书画为后人所重),另有“静宜”钤印,惜落款题识不知何人。从钤印中可知本帖从清乾嘉至同光年间存留苏州文人处一百余年,最后吴平斋补入旧拓玉版十三行,成此现样。

此帖从多方面观之,宋拓无疑,但是是否为“越州石氏帖”仍有待商榷,也请各位藏家多多指正。

相关文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