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明代《稻蟹图》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价值取向,强调诗歌创作应情志并重,既要反映现实,为教化服务;又应感物吟志,情物交融,突出其抒情性。同诗歌一样,中国传统画论也有类似观点。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十分强调绘画的社会教育功能,认为绘画可以“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他甚至推崇说,“图画者,有国之宏宝,理乱之纪纲”,将绘画视为治国的法宝,治理乱世的根本措施。实际上,不管是创作者有心还是无意,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总会蕴含或者说寄托了作者一定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志向。
天津博物馆收藏有一幅明代画家项圣谟的《稻蟹图》立轴(见图),纸本设色,纵1105、横39厘米。图绘几株成熟的稻穗,上停二雀,一只正在啄食,另一只抬头凝望;地上一只螃蟹,正用双钳夹取稻穗。图中稻子枝叶疏落有致,雀、蟹的动作与神态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它们以稻穗为依托,其间的行距排列大致均等,既工整又不失活泼。左上有作者自题诗一首:“群雀争飞聚不休,无肠多作稻梁谋。湖田未耨官租急,几许忧勤得有秋。”作者以诗解图,以画咏诗。图中抢食稻穗的雀、蟹,是明末无情贪婪的官绅阶层的物化形象,全图巧妙形象地反映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巧取豪夺与严酷剥削,寄托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厌恶和对农民阶层穷苦处境的同情。
项圣谟(1597—1658),浙江嘉兴人,明末清初画坛上独树一帜的著名画家。他的画有两点最值得称道,其一是强烈的政治色彩,注重绘画的教化功能,通过用画作反映民间疾苦;其二是严谨的画风和写实态度,善于从生活中摄取素材,贴近现实,造型准确,严肃不苟。这幅《稻蟹图》就鲜明地体现了项圣谟的独特画风。
文章标题:项圣谟《稻蟹图》:以诗解图,以画咏诗
本文栏目:访谈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