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访谈评论

山东近现代中国绘画的历史分期与传承发展

访谈评论 来源:中国书画报 2018-12-14 20:24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沂源人”的发现,把山东的历史上推至四五十万年之前。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北辛文化,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记载了山东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春秋时期,鲁国人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沂源人”的发现,把山东的历史上推至四五十万年之前。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北辛文化,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记载了山东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根基,齐国的“稷下学宫,百家争鸣”汇聚了道、法、墨、兵等诸家学问之精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齐鲁文化彰显出了不朽魅力。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确立了中国画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其独特的以意象和兴象为创作理念的审美观,使中国传统绘画屹立于世界艺术之巅且传承数千年而为世人所崇。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齐鲁大地,在中国绘画史上也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山东东平汉墓中色彩精美、保存完好的彩绘壁画,描绘了墓主人谒见、斗鸡、舞蹈、饮宴等生活场面,反映了当时绘画的高超水平。山东孝堂山、武氏祠中朴拙的造型、夸张的变形等艺术处理方式对后世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开山鼻祖、隋代的展子虔和此后的宋代李成、燕肃、张择端、梁楷,元代赵原、商琦,明代崔子忠、王世昌、邢慈静,清代焦秉贞、冷枚等山东籍画家及曾在山东任职并长期生活过的宋代苏轼,元代王蒙、赵孟頫,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李鱓、李方膺、高凤翰等,均为山东绘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绘画的发展史也铸就了自己的辉煌。

晚清和中华民国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我国由封建社会逐渐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使中国绘画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些受到新思潮激励、“不愿再在古人窠穴中讨生活的画家锐意求进,作出了大胆的革新”( 王伯敏语)。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山东济南、青岛、潍坊、烟台等地相继开埠,逐渐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商业式工业城市,促进了当地文化、绘画事业的交流与发展。在康有为“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陈独秀“美术革命”、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陈师曾“文人画首重精神,不贵形式”等绘画思潮的影响下,山东画坛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

一、晚清阶段

清末民初,山东画家喜欢以结社雅集的方式来研讨中国画的画法与画理、传技授徒。他们对中西绘画的结合进行了大胆尝试,不仅活跃了山东画坛,同时也提升了山东绘画的整体水平,成为近百年来齐鲁画坛的一支重要文脉。从山东的现代绘画史来看,20世纪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20世纪上半叶,虽然西方经济、文化的涌入为当时的中国绘画带来了一股革新之风,但中国绘画的文化传播、交流途径仍相对缺少,绘画信息也相对闭塞,加之高等艺术院校少、现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普及差,因而群众性绘画活动大多依附于民间自发性组织。民办美术社团应运而生。这些绘画社团的性质、功能、活动,辉映出近现代社会发展与文化的进步,体现出历史、社会及文化内涵对于我们自觉地将绘画史研究向社会史、文化史方向延伸的重要意义。

1898年,蒙古族画家松年于济南成立“枕流画社”。松年为清朝官员,曾在山东几个县任知县,去职后常年寓居济南,钟情书画,与济南的许多画家为友且成“盟主”。他因势利导,在济南开办“枕流画社”招生授徒,“名满齐鲁,几乎妇孺皆知。性方正,喜提携后进,一时画家蔚起,至今不衰”(俞建华《〈颐园论画〉跋》)。松年的绘画风格基本延续了清初“四王”的传统,山水得力于“米氏”云山和“元四家”,花鸟宗徐青藤、陈白阳。其传统绘画理论巨著《颐园论画》对中国传统笔墨和技艺均有精湛的论述,在绘画理念和技法上给后世画家以极大启迪。当时师从松年学画者甚众,其好友及弟子韩文震、黄立荪、关松坪、支有年及其子柏承荫、承梦荪、柏露圃,而后稍晚的关友声、于希宁等诸多画家均不同程度地受其画风熏陶。松年的绘画创作传承方式和其所培育的绘画人才影响着山东的一代代画家。“枕流画社”于山东而言既是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一个中转站,又是近现代绘画社团崛起的里程碑。

花鸟四条屏 松年 作

二、中华民国阶段

随着满清帝国的消亡和中华民国的建立,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美术革命”的兴起,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状况的冲击和改变,在中华民国这一战乱频仍、思想交汇、中西对接、思潮活跃的特殊社会历史时期,山东丹青界的许多有志之士挺身而出,以创办画社、交流绘事、传承技艺为目标,抒写了民国时期波澜壮阔的绘画长卷,演绎出一幕山东绘画史上的精彩大剧。

1922年,以丁东斋、丁叔言、刘炯等名家为首的“同志画社”在齐鲁历史文化重镇潍坊成立。其紧扣时代脉搏,聚集当地精英,为山东画坛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个在山东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美术社团,以延绵文脉、传承画艺为宗旨,在战乱纷繁的社会背景下坚持活动,培养了一大批如郭味蕖、于希宁、徐培基等全国知名的大画家。其艺风、文脉至今昌盛不衰,为齐鲁画史谱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

冰魂劲骨 于希宁 作

1922年,民国美术教育家、画家周爱周在济南发起成立“唯美画会”。之后,其坚持多年兴办美术学校,为山东美术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松坪、关友声兄弟以“嘤园”为基地,广交天下绘画英才,使济南成为民国时期全国画界,特别是绘画名家的聚集之地。二人而后又同黄固源在济南创办“国画学社”,从而奠定了山东绘画发展的基础。

民国初期的青岛是当时的新兴城市。由青岛铁路局一批画家牵手成立的“少海书画社”,汇聚当地及山东省内外画家举办画展,交流技艺,成为新兴岛城的绘画拓荒者。随后,一批热血青年画家为抵制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成立了“琴岛画会”。他们通过组织画展、开办培训学校等活动加强爱国教育、增强民族意识、培养自己的画家,从抗战开始一直坚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以“琴岛画会”骨干会员为基础建立的私立青岛美术专科学校如期开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开办的美术专科学校。1952年,私立青岛美术专科学校并入山东师范学院,而后分别发展为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学院和山东师范大学的相关院系。私立青岛美术专科学校的开办奠定了山东美术教育的根基,为此后的山东绘画事业培育了大批人才。

除此之外,烟台的“春晓画社”、菏泽的“北极画社”及鲁南解放区的“鲁南美术协会”等社会美术团体,都为山东绘画的发展与传承立下了不朽功勋。

美术社团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发展形式和社会主导力量,犹如山东现代绘画历史长河中的一股狂涛巨浪,汹涌澎湃、滚滚向前,终于在上世纪40年代末实现了绘画实力的总爆发——关(友声)、黑(伯龙)、弭(菊田)、岳(祥书)“四大家”脱颖而出,呈奇峰高耸之势。关、黑、弭、岳“四大家”之崛起,奠定了山东画家在全国画坛的地位,成为齐鲁文化主脉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苏州天平山一线天 关友声 作

师元人笔意画泰山 黑伯龙 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新纪元。政治结构、行政社会管理体制的转变为绘画事业提出了新的课题。画家的组织管理、活动方式、艺术传承形式逐步由以民间美术社团为主转换成以国家和地方政权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相关学校来主管。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文联、山东省美协和山东省画院以及各地市县的文化局、文联、美协、画院的相继成立,构成了对画家组织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山东省及各地美术馆、博物馆的建成,为画家的展览、交流等开辟了更为有利的公众场所。山东艺专、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院等艺术专业学校的建成及相关大专院校美术系、绘画专业的设立,开启了山东美术教育、艺术传承之新路。

一、1949年—1966年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这17年,山东绘画界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着力服务于工农业生产建设,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建设中心任务,创作出了一大批深具当代意义的新作品,举办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绘画活动:1950年,赫保真为人民大会堂山东厅创作巨幅国画《满堂红》;1955年,吴天墀、卓启俊、岳祥书、赫保真、张彦青等人的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1957年,于希宁考察山西永乐宫、甘肃麦积山等地后举办“于希宁学术考察汇报展”;1960年,于希宁受中共山东省委委托,与郭味蕖、郭传璋、颜地、陈维信、王小古、弭菊田、关友声、黑伯龙、刘鲁生、张彦青、王企华共同为人民大会堂山东厅创作中国画。特别是1960年由山东省文化厅、省文联组织山东艺专部分师生赴黄河治黄工地体验生活、写生创作后推出的“腰斩黄河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一经展出便轰动全国。由山东艺专师生共同创作的巨作《奇创》,精彩地绘写出当时治黄大军“腰斩黄河”的恢宏气势。此作被中国美术界誉为中国画现实主义创作中的优秀作品,此展被誉为中国画现实主义作品的集中展示。

归兴 郭味蕖 作

松山图 陈维信 作

二、1967年—1979年

自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9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个阶段,艺术沦为了政治的工具,绘画强调以“政治需要、阶级斗争”为创作主题,以“高大全”“红光亮”为创作手法,以“三突出”为创作原则。在这一绘画艺术的畸形发展阶段,山东部分有才华、有追求的艺术家仍然从深入生活、体会自然、追求艺术之美的角度入手,创作出一批好作品。从1971年到1973年,刘宝纯、张登堂、解维础、于太昌、欧阳秉森等一批山东画家,连续三年分别沿黄河、海河、淮河步行数千里实地写生、创作、办展、出版画集。刘宝纯、解维础的《海河植树》入选全国美展。1976年,陈维信、吴泽浩等重走红军长征路,行程三万里,画了近千张速写,并于此后举办了“长征路上”组画展览。单应桂的《如果敌人从那边来》,弭菊田、刘鲁生、张彦青、陈维信合作的《革命圣地》四条屏,青年画家刘书军、陈全胜的《老民兵新课题》、丁宁原的《心血相连》、高天祥和王沂东合作的《常给大娘捎个信》、杨文仁的《我们也要上前线》等,成为这一时期既深具时代烙印又具一定艺术水准的中国画代表作品。

三、1980年至今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被取消的山东省文联、山东省美协及各地市县的美协组织相继恢复,画家们迎来了艺术创作的春天。1979年,于希宁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铁骨立风雪,幽香透国魂》巨幅中国画悬挂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张彦青、刘鲁生在山东省博物馆举办“山东革命纪念地国画写生展”。1980年,王雪涛、于希宁、黑伯龙、张彦青、刘鲁生、王小古、张朋、皮之先在枣庄举办联展;王小古为人民大会堂山东厅创作《国色天香》和《玫瑰图》。此后,刘宝纯、孙墨龙、单应桂、张登堂、吴泽浩、解维础、王立志、郭志光、沈光伟等画家陆续成为山东画坛的主将并辉耀中国画坛。到20世纪末,由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工艺美院培养出来的一大批中青年画家逐渐成长为山东画坛的顶梁柱,成为中国画坛的佼佼者。同时,走向外地的山东籍优秀代表俞建华、李苦禅、陈维信、孙其峰、周韶华、宋雨桂、刘曦林等,均为齐鲁绘画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松石苍鹰 李苦禅 作

伴随着波澜壮阔的中国画坛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伴随着山东省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山东画坛呈现出一日千里的发展趋势,无论画家队伍还是绘画艺术水平都跃居全国前列。山东省中国美协会员人数多年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首位,在历届全国大展和重要美展中入展获奖作品均名列前茅,山东美术高考生源亦高居全国之首。近年来,由山东省美协主办的“新丝路新梦想”一带一路十省美术名家写生作品巡展、为推动“山东艺术培青计划”实施的“学术100·山东青年美术作品全国巡展”等活动成功举办。特别是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美协、山东省文联、山东省美协主办的“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多名美术理论家齐聚一堂,热烈争论学术热点问题,认真探索中国美术的发展之路,为当代中国美术理论“百花齐放”“勇攀新高峰”拉开了序幕。这些活动均展示了山东艺术家在当代画坛的雄厚实力,昭示着齐鲁画坛的美好发展前景。

纵观山东近现代中国绘画发展史,20世纪上半叶画艺之传承主要由各美术社团承担,20世纪下半叶至今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社会体制管理。尽管这期间有“文革”的冲击、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但仍未改变以党政的行政机关、各美术行政事业单位和群团组织为系统管理绘画事业和组织画家活动这条主线。改革开放40年来,在这条主线的引导下,许多个体画院、美术馆及绘画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使当代画坛异彩纷呈。多元化的绘画传承形式使山东画坛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理顺历史进程的分期,对深入研究山东近现代的中国画发展规律、推动中国画更好地发展无疑具有奠基作用。笔者撰写此文,意在理清和探讨在现当代语境下山东省中国画的发展问题,借以存史立档,给后人借鉴与启迪,以求取中国画发展之大道,进而实现继承、传承、弘扬、传播中华文化之宏愿。

相关文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