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访谈评论

“不同”2018中国大同雕塑双年展器物篇策展人——张伟

访谈评论 来源:雕塑头条 2018-12-20 19:38
(器物板块论坛视频)天下惟器这个部分名为“器物篇”,总策展人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也是许多人关注的新话题。因为它事关中国本土或曰传统艺术造型的当代转换,也关系到“雕塑”概念的拓展与雕塑

(器物板块论坛视频)

天下惟器

这个部分名为“器物篇”,总策展人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也是许多人关注的新话题。因为它事关中国本土或曰传统艺术造型的当代转换,也关系到“雕塑”概念的拓展与雕塑体系的重新界定。这是近年来艺术教学和创作的热点,许多学者和艺术家都在思考和探索,确实到了学术界认真梳理并正式展示的时候了!

十年前,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率先成立了第一个中国传统造型研究工作室。作为领衔教员,我负责搭建这个方向的教学体系,其中的核心课程就是《器物造型》。因而有幸被选为本篇章的策展人。对于非理论出身的我和这个新研究方向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研讨和学习机会。

这里展示的40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我经过反复纠结后精心挑选出来的,因为“器物”作为学术概念尚不明晰,这里的艺术家都不是以此为创作目的的,但它们呈现出我认为相近的气质与面貌。藉此,我想说明器物是什么、器物还可以是什么、作为雕塑的器物又会是什么。

“器物”本不隶属于“雕塑”概念,二者甚至是反向的包容关系。今天把它作为雕塑下面的一个命题来讨论,梳理的就是中国传统造型体系与现代雕塑概念之间的区别、融通、混杂乃至对立,亦借此分析被当代雕塑语言忽略的实用性、功能性,情感的表达路径及其与纯艺术之间的关系。

“物之有用者谓之器”,“器,谓物堪用者”,“器用者,谓物之成器可为人用者也”……古人释“器”即“用也”,但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作为器皿统称的器,乃名词性存在的范畴概念。二是器物当中“成器”的器,是更高标准的限定性形容词存在。后者体现了古人的器形观,器当堪用,好比木当成材,人当成器。器宇、器量、器度、器重、器识都是以器寓人,高蹈于上的。

那么,制器如何成器?指导原则就是《周易·系辞》里著名的“制器尚象”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通常形而上指无形的东西,形而下指有形的东西,无形贵于有形,道高于器,因此君子应当“不器”(《论语·为政》)。但这是士大夫剖析概念的学理界分,实际的制器活动乃如刘师培所言:“凡物之足以昭美者,均称之为礼。故视美术为至尊,用以垂戒法,用以判等威”(《中国美术学变迁论》)。我们看到的有形器物,实际上背后都有形而上的道做支撑。这个道可以是最初的寓意与法戒,可以是曲尽万物之情的愿望,也可以是沉积下来的审美趣味。

王夫之说:“器而后有形,形而后有上。无形无下,人所言也。无形无上,显然易见之理”,不是道高于器,贬器扬道,而是器物当中有得道与不得道的区别。“成器”就是得道的形而上,“不成器”就是道体缺失的形而下。这提醒制作者,无论做什么器物,都得知道自己的核心是什么。对于赏器者而言,无论看什么器件,都得细品它本该是什么,它在表述什么。不然“悬道于器外”反而变成一具限制艺术发展的枷锁。

“天下惟器而已矣!”

近代西方艺术概念的移植,更迫使传统艺术经历了两次痛苦的分离:先是传统匠作行当与现代美术的分离,再是工艺美术与纯艺术的分离,使我们原本一体的美学系统分崩离析,随之是参与者层次的骤降与断档。所以,重新确立器物观(或器物概念),不仅对我们今天的传统艺术造型研究与创作极富启发性和指导性,还关涉审美教育、文化认同、技艺传承、系统建构等层面的问题,这都是今天新时代民族自信的表现。

感谢参与器物篇的40位艺术家带来的近百件作品,它们虽然门类、材料、内容、工艺都不一样,貌似混杂,但气息却是相通的。它们是心与手、情与景、道与器的结合体现。

器物是制造,而非创造,因为它的特点不仅是求新,更是似曾相识;

器物是迷恋,而非热爱,因为它需要的不仅是激情,更是锲而不舍。

什么是传统?传统就是正确地了解昨天,并努力使今天成为明天的传统!

策展人:张伟

2018年11月15日

作品欣赏

傅中望《楔子2#》60X 68 X71cm 木 2017

隋建国 《衣钵》10×6×12cm 玉 2018

隋建国《钰》 8×5.5×2.5cm 玉 2018

郅敏《七星》 400x60x350cm 陶瓷、金属 2017

鲍海宁《物之存在》125X120X40cm 铸铜 2018

蔡志松《云舟》197×147.5×106cm_合金铸造_内侧贴金_树脂浇铸_2014

戴耘《请我坐》70x76x70cm 红砖、水泥、钢筋 2016

方剑《节气系列》阴沉木、大漆、银箔、瓦灰、雨花石 2018

韩瀚《无罪》 92x95x200cm 樟木_光敏树脂_硝基漆 2018

霍波洋《酒家-3》 120x40x40cm 黄铜 2017

景晓雷_风物系列 《见岳》 200_50_30cm 树脂 2016

景晓雷_骨系列《国王NO.2》200_50_30cm 树脂 2016

李东《门》系列NO.3_636X540X245cm 废旧钢铁 2017

李鸿韦《悬》尺寸可变_烧制陶土 不锈钢 2018

李展《壇》石膏 85_90_85cm 2018

林岗《礼乐》不锈钢 290×40×80cm 2018

林文 《容器》 60cm铁板 2018

吕相勃《荒诞剧场》600×300×250cm 综合材料 2018

孟胡蝶《外婆家》250x150x300cm 竹木 2018

乔加《蛋壳竖纹双扇屏风》 157X150X2.5CM 木、大漆 2015

邱加 《000》112X92x58cm 综合材料 2017

上官逢平《几净窗明》180x150x45cm 综合材料 2018

沈泳岌《时代斗士》60cm_100cm_110cm 银、铜、钢、木_2018

沈泳岌《西湖印象》40cm_15cm_60cm 银、铜、钢 2018

宋赫《造化鲲鹏》120X120X340cm 合金铸铁 2016

谭涛《象外系列》45X15X30cm 汉白玉 2017

汪旺《300万次的海拨》 50x50cm 银 2018

王洪博《原物系列》400x450X280cm 金属、木 2018

王礼军《水平》尺寸不定_玻璃器皿、水 2018

王雪蕾 《永字八法二三四五》 85X35cm 白玉 2018

徐晓楠 《合》石 30_14_17CM 2018

许正龙《凳之根》《刨锯》 高120cm、66x33x16cm 木、铁 2017

薛中 《构》 180x120x90cm 竹 2018

杨东鹰《昆仑》亚克力木 245X50X170cm 2017

杨东鹰《云岫》铜,铁,铝 80×38×138cm 2017

杨靖《旋纹孔型器》8.5×4.5×8.5cm 玉 2018

于洋《无题》木、钢筋、沙子 240x240x15cm 2018

张国梁《福牛》50X60X20cm 铸铜 2018

张伟《五供》50×50×110cm五件_红泥贴金彩绘 2018

张湘溪 《五星级酒店厨房》50X40X30cm 综合艺术 2017

张有魁《收藏》 综合材料_尺寸可变 2015

郑天则《甦》 80x700X50cm 木 2018

周雷《埃及坐像》 60X40X40cm 陶 2018

周雷《物系列》60X40X40cm 木雕 2018

策展人介绍

张伟ZHANG WEI

1968年出生于山西太原

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同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1989年获国家教委奖学金,公派至苏联留学。

1996年毕业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院雕塑系,获艺术硕士学位。

2015年获美术学博士学位。

1996年至今 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现任雕塑系副主任、教授,第六工作室导师。

群展

1996年《三人行/雕塑作品展》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展览馆,俄罗斯。

1997年《90年代公派留俄毕业生作品汇报展》中央美院美术馆。

1998年获日本国际交流基金,赴日本茨城参加ARCUS98国际艺术活动。《SUSI.TEA.OR ME?》ARCUS六人展,东京日本。《雕塑·现实——雕塑系教师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1999年《ARCUS 98公开展》茨城 。《本土意识的文化自觉——40位中国青年艺术家学术邀请展》上海, 墨尔本,台北 。

《TRANSLACJE——世纪末的聚会》波兰彼奥翠库夫国际艺术展。

2000年《上海美术馆馆藏作品陈列展》暨《中国现代雕塑作品邀请展》上海美术馆。

《冲突与选择—第二回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杭州 青岛 深圳。

2001年《2001国际纸雕塑艺术邀请展》耶夫列,瑞典。《正品/2001制》中央美术学院通道画廊,北京。《共享与共存——中国当代雕塑邀请展》,北京。

2004年《激醒:中法艺术的碰撞与融合》上海,北京,巴黎。

2007年《和而不同——中国当代雕塑提名展》,炎黄艺术馆 ,北京。

2008年《奥美零空间/春季艺术展》北京。《中国前卫风景——张伟作品展》Limn画廊 旧金山。

2010年《心血匠器》雕塑展,林大艺术中心,北京。

2011年《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大同。

2012年《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国家博物馆 北京。

2013年《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大同。《选择——2013中央美术学院提名展》北京。

2014年 《精神如山》艺术门,香港。《新疆双年展》乌鲁木齐。《李尤松/王伟/张晖/张伟作品展》非凡仕艺术FEEFAN'S ART。

2015年《雕塑实践与传统文化精神的探讨——去往从来》上海油雕院。《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太原。《隐秘的力量》央美术馆,北京。

2016年《假园》今日美术馆,北京。《呼吸-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南京博物院。《再遇芥子园-《芥子园画传》与当代名家对话展》国家图书馆,北京。

2017年《文明的回响-中华匠作》故宫太庙艺术馆,北京。

个展

2007《见山——张伟雕塑作品展》新北京画廊,北京。

2008《忆江南/董欣宾启示录——张伟作品展》宋庄美术馆,北京。

2010《张伟雕塑作品展》H.T.画廊 ,北京。

本次双年展组建策展团队:

总策展人:孙振华、吕品昌。

分策展人:器物篇:张伟,具象篇:马文甲,材料篇:郅敏,户外篇:胡泉纯,科技篇:唐尧。

展览拟于2018年11月在山西大同中国雕塑博物馆举办。

孙振华介绍了展览总体框架结构和学术主题:

本次双年展的主题为“不同”:

(一)“不同”是和而不同,中国雕塑在今天的目标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发出中国的声音,让雕塑成为彰显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代中国人现实情怀和人文追求的载体,体现出中国当代文明的特殊性;所以,“不同”首先是展现中国雕塑在世界上的不同。

(二)“不同”也是今天中国雕塑现实状态的客观写照,雕塑艺术的多元化、多样性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雕塑艺术的基本趋势和主要特征,正是因为种种“不同”,种种的探讨和突破,中国雕塑才在40年中取得了如此重要的成就。

(三)“不同”最能展现当今中国雕塑活力和问题,问题背景的不同;历史资源的不同;面临课题的不同;呈现方式的不同;方法路径的不同……正是这些不同,预示了中国雕塑的未来方向和各种可能性。

本次双年展包括五大板块:

(一)器物篇。器物是中国雕塑的老传统,它是在在梳理民族自身雕塑文化传统中所出现的概念,器物板块一方面承接中国古代雕塑的“器物”传统,同时又致力于探索将器物传统在今天进行新的跨界,新的延展,新的融合,新的创造。

(二)具象篇。具象是中国雕塑的新传统,它建立在从西方引入的写实主义雕塑的基础上,具象雕塑在当代文化的背景中,还具有什么样的可能性?还可能有什么新的发展?如何定义具象雕塑的当代意义,不断拓展其新的领域,则是这个板块的内容。

(三)材料篇。材料实验和探索,是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在雕塑教学和创作中所出现的创作趋向,它的学理背景主要是来自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影响,近年来,在中国还受到日本“物派”等影响,目前,材料创作在中国当代雕塑中方兴未艾,本板块即是对材料领域新成果、新动向的呈现。

(四)户外篇。户外公共雕塑也是中国雕塑的新传统,迄今亦有近百年的历史。本次户外板块是一个研究性项目,它将以大同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的对大同的社区、广场、道路、公共绿地和其它公共生活区域的研究,结合目前中国户外雕塑特别是公共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在新的基础上,提出户外雕塑的新思路、新方案。

(五)科技篇。科技介入雕塑,是中国当前最为鲜活的雕塑现实,电子技术在雕塑上的运用、3D打印、动态雕塑、VR、AR……成为中国当代雕塑的潮流,本板块则是对这一方面的新的创作成果所进行的呈现。

相关文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