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荷使出行大清视角 呈现东西交流传奇
十七世纪,一个探索新知和拓展领域的时代。
图1 约翰·尼霍夫撰《荷使初访中国记》中的南京城景及南京琉璃塔
图2 清贺兰国人役牛马图
图3 荷兰十七世纪中叶《巴达维亚的市集》(局部)
位居世界东边的明朝,历经万历之末到满洲人入关前的纷扰不安,终至顺治皇帝登基建立清朝,传承至康熙、雍正两位皇帝之后,整个局势逐渐稳定。相对于此,西方的商人与传教士挟持着前所未有的意图与气势,持续朝亚洲迈进,足迹从沿海贸易据点逐步深入皇室宫廷。在众多西方来客中,荷兰商人和使节团堪称是东西交流网域中的第一舵手,他们不仅向西方世界传递亚洲的知识与文化,也化身成为穿梭在东亚海域间的重要使者。台北故宫博物院日前推出“亚洲探险记——十七世纪东西交流传奇”特展,以荷使出行成功觐见清朝皇帝的旅程,作为叙事切入的视角,并且精选台北故宫博物院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日本海杜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台湾大学图书馆、艺术史研究所等合作单位的馆藏,共同呈现一段回荡于东西之间的交流故事。
图4 清乾隆五彩持伞美人纹盘
图5 荷兰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德尔夫特窑青花釉上彩中国风与黑人纹饰壁砖
图6 日本天明七年《西洋钱谱》
图7 明万历青花双鹿海马纹梅瓶
图8 日本十八世纪山水莳绘橱
图9 明人画出警图(局部)
展览分成四个单元,序幕“行旅足迹”展示荷使旅程所见相关纪录与对象(图1、2、3)。第二单元“异国奇珍”展现两个端点的人们对异国充满期待与想象,促使具有东方风格或看起来像是西方情调的物品,竞相涌现(图4、5、6)。第三单元“东方风情”,尽管十七世纪的时空背景下,触手可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然而明朝皇帝仍然一如往昔地祭祖谒陵,而隐身于书斋中的文人,亦畅所欲言谈个人品位(图7、8、9)。最后“寰宇交会”单元,则以同时混融东西特色的装饰风格,如瓷器上的装饰纹样,苏州版画和世界地图中的转译手法,重建十七世纪的世界观,以及东西交会影响下的艺术与文化(图10、11)。
图10 日本有田窑青花釉上彩花卉纹瓶、罐五件组
图11 清代姑苏阊门图
文章标题:亚洲探险记 呈现十七世纪东西交流
本文栏目:访谈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