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苏州看来自甘肃的早期佛教文物
由苏州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共同举办的《佛陀·中国——甘肃省博物馆藏早期佛教文物展》近日在苏州博物馆负一层特展厅开展。展览分为《佛的形象》、《佛的铭记》、《佛的言教》、《佛陀·中国》四部分,选取了甘肃省博物馆早期佛教文物三十五件。此次展览以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为主,辅以艺术家李真的现代佛像创作作品,展览将持续到5月26日。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表示,甘肃省博物馆收藏佛教经典、造像等文物十分丰富,此次展览特别从中选择三十五件精美的早期佛教文物,以《佛的形象》、《佛的铭记》、《佛的言教》为主线,展现中国早期佛教发展的源流与历程。其中北魏的彩绘石雕释迦多宝佛座像和北魏两尊彩绘影塑供养菩萨像为国家一级文物,十分具有研究价值。
佛像展品
《配合甘肃省博物馆早期佛教文物的展示,本次展览还展出了著名艺术家李真创作的七件作品。李真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佛陀•中国》的创作,其中蕴含着当代人对佛教文化与艺术的独到理解。》陈近瑞说。
李真佛像作品
佛教肇始于印度,经过两千五百年多年的衍变与传播,而今影响早已遍及寰宇,跨越了文化与种族。中国因地处亚洲,与印度相邻近,早在东汉明帝(约公元一世纪)时,便有白马驮经入洛之说。伴随佛法之东传,佛教艺术亦传入华夏,与本土文化相交汇融合。
汉唐时期,西域的文化与商品大多经由《丝绸之路》进入到中国。现今的甘肃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过程中,甘肃全境是最早得闻佛法的地区之一。
石雕佛像展品
甘肃省处在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早期印度、西域高僧来华传法大部分选择这条通道,中土高僧西行求法也多循此道。正是由于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甘肃大地,佛教早披,象法遗迹,遍布全境。在佛教传播史上,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正是在甘肃发端、沉淀并逐步影响中原腹地。
佛头展品
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贾建威表示,此次展览希望通过展示甘肃出土的早期佛教造像,让观众对早期的佛教艺术,以及甘肃在佛教传播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佛教壁画展品
展览第一部分为《佛的形象》主要展出各个年代的佛头及佛像,让观众感受佛像艺术中国化的历程。第二部分是《佛的铭记》主要展示佛塔的建筑式样及其碑刻,同样让观众体会佛塔艺术中国化的进程。第三部分《佛的言教》佛的言教即是《法》,也就是指佛经所以这一部分主要展示佛经,让观众感悟佛经艺术的演变及发展。第四部分《佛陀·中国》则选取了艺术家李真创作的七件作品,让观众感受现代艺术下的佛造像艺术。
部分展品
石雕彩绘释迦多宝佛像 北魏
泾川县出土,此像高18.5厘米,宽15.8厘米。两佛均坐在有屏风的台座上,右手施无畏印,左手均残。释迦涡旋纹肉髻,多宝螺髻。上部残缺,内为莲瓣,中为忍冬纹,外为火焰纹。释迦着赭石袈裟、石绿僧祗支,多宝着石绿袈裟、赭石僧祗支。彩绘以赭石、石绿、白粉为主。释迦、多宝对坐说法取材于《法华经·见宝塔品》。
石雕舍利棺 五代
灵台县出土 ,此棺高35.7厘米,长45.6厘米,宽19.4厘米。舍利棺是用于埋葬佛骨舍利的。该石棺用质地细密的灰白砂岩雕成,为前大后小的卧梯形,雕刻精致。敷以金、绿、白、红等色。棺由棺盖和棺身两部分组成,棺身两侧浮雕佛传故事,右侧为涅槃变,左侧为迎佛图,前后两侧各有线刻双扇门,两旁各有一天王守护。表现涅槃场景,构思独特新颖。
佛陀·中国——甘肃省博物馆藏早期佛教文物展
展期:2019年3月30日——2019年5月26日
地点:苏州博物馆负一层特展厅
文章标题:“佛陀·中国” 品味早期佛教文物
本文栏目:访谈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