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访谈评论

多屏时代:文明走向“虚幻”

访谈评论 2019-04-08 12:16
倘若进入5G时代,屏幕更加快速(比4G快825倍),清晰度百倍提高,再加上3D立体屏幕立体声,一年四季当中,满耳的柳浪闻莺,蝉声送暑,十里蛙鸣,雁唳霜空……

原标题:多屏时代:文明走向《虚幻》

多屏时代:文明走向“虚幻”

近年来我们都身陷《屏幕》包围之中,每一天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手机屏幕、电视屏幕、电脑屏幕、i pad屏幕……面对屏幕我们看到的都是不折不扣的虚影。想当年,《列子·周穆王》篇:周穆王腾空游历《化人之宫》,见其《构以金银,络以珠玉,耳目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之有》。《红楼梦》中,宝玉随着秦可卿步入《太虚幻境》,《但见珠帘绣幕,画栋雕檐,仙花馥郁,异草芬芳,真好个所在》。《庄子·外篇·知北游》感受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之精深至理……其实典籍中的这些《太虚幻境》你在当今的屏幕中都可轻易看到。不同的是,周穆王、贾宝玉是懵懵懂懂地处在梦幻之中,而我们却是真真切切地在清醒状况。

设想将来电子信息技术更加发达,我们或许可以建造一个穹顶形的屏幕将整间房屋都罩起来。穹形屏幕与圆形地毯无缝衔接,浑然一体,让你完全感觉不到屏幕的存在,自有身临其境之感。穹顶可遵从你的意愿操控,移时变幻:躺在床上犹如露宿旷野,耿耿银河,群星闪闪,孤月莹莹,陨石划天;一觉醒来已是晓星闪烁,霞光初现。这块圆形地毯甚至还可以像阿拉丁飞毯那样,载着你飞升在阿拉伯上空,俯瞰奇特的异国风情;或可飞入太空,降落在月球的松软土壤上……

穹顶之下伏案工作,如入《空山不见人》之境。根据你的心绪,尽可率性变幻穹幕——或春意浓浓,舒花展草;或夏日炎炎,大树浓荫;或秋风习习,平湖影清;或冬雪皑皑,欲绽红梅……笼罩在愉悦静谧的景色之中,让你玄想奇绝,灵感迭出,思路清通,决断精准。栖身《大隐于市》之境却又能享受到《小隐于野》的林泉幽秘。居此《大虚大幻》之仙境,何羡桃源武陵人。

倘若进入5G时代,屏幕更加快速(比4G快825倍),清晰度百倍提高,再加上3D立体屏幕立体声,一年四季当中,满耳的柳浪闻莺,蝉声送暑,十里蛙鸣,雁唳霜空……如梦如幻的微环境更可与大自然莫辨虚实,相得益彰。

多屏时代:文明走向“虚幻”

回顾文明走向《虚幻》的历程:人类的《第一虚幻》是语言!借助于语言,人们不必亲临其境,仅凭他人述说就可以在头脑中幻化出当时的场景。在所有高级动物之中,唯有人类具备这种语言的虚幻能力,而且《正是这种完备的现代语言造就了现代人类》。

语言对人类之所以特别重要还在于它承载了人类的《思维》,——思考就必须依据语言!整个思维过程就像是在头脑中默默地《自言自语》,缺少语言的参与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可以说没有思维,人类也就不成其为人类。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之《虚幻》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它是一种凝固了的语言,本质上仍应该归附于《语言》之属。文字优于语言之处就在于它可以长久保存并远距离传播这些转瞬即逝的语言。近几百年来由于文字复制技术的突飞猛进(如印刷术的发明,以及现在互联网的覆盖全球),充分发挥了文字的特殊优势,从而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贮存与积累。

音乐也是一种《虚幻》的语音符号。五线谱中一串《蝌蚪》按作曲家的意愿排成《乐谱》,大型交响乐团却能借助这一行行虚幻的《蝌蚪》演奏出气势磅礴,动人心弦的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中国古琴的《工尺谱》与《蝌蚪音符》有异曲同工之妙。《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如此虚幻的《高山流水》琴声,唯有知音深解其意!

图像是人类又一种最为常见的《虚幻》。借助线条的《抽象》,寥寥数笔就可勾勒出某一事物的主要特征,让人一看就知道它描述的是什么。图像的出现远比文字要早,在旧石器时代它们就已出现在岩画中了,如在西班牙北部Al t ami r a地区岩洞里发现绘有野牛的画像,距今已有1.6万年,而人类最早的文字仅有6000年历史。

虚幻或许与 《波》的本性相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之中,唯有借助光波与声波的《眼识》与《耳识》最能演绎《虚幻》。在自然界中光波与声波传播的只是一种《波动》,其物质《实体》并未随波前来与你感官直接接触(如同海浪,虽然看似层层海浪向你涌来,其实那些海水仍旧只是在原地上下振动,并未随着海浪的推送真的来到你身边)。显然,无须物质直接作用的《波性》才是形成声色《虚幻》的本质所在。

多屏时代:文明走向“虚幻”

《虚幻》还表现在感知信息的滞后。科学实验表明,我们人类其实只是活在80毫秒的《过去》!也就是说,哪怕你的感官《即时》感知到了某种信息,待其传达到大脑之时就已迟延了几十毫秒,变成《过去》的信息!两者之间差80毫秒之内的那几刹那。在佛教经典里,《刹那》其实是个时间单位。按照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上卷第168页直接给出的《公制》计算结果——1刹那=1∕75秒=13.33毫秒。80毫秒正好相当于6个刹那。《科学家还确切地测量到从脚传递到大脑的神经感应要比从鼻子传递到大脑的感应花更多时间》。若以佛教《刹那》作为神经科学的时间单位,信号从脚趾传递到大脑需用6刹那,而手指只需3刹那,《眼》与《耳》离大脑最近,这些占人体总信息量80%以上的《视听信息》传递到大脑也许只消1个刹那。科学与佛经竟然还有这些意想不到的衔接。

科学也需借助《虚幻》。庄严的科学殿堂其实只是一座由几条基本假设做《支柱》撑持起来的《空中楼阁》——《能量守恒原理》、《物质不生不灭》、《绝对零度不可达》、《动者恒动,静者恒静》,相对论假设《光速不变》,量子论假设《能量不连续》……对科学而言,虽说所有的理论都经受过严格验证,但唯独对支撑全部科学的那几条基本假设与定律从未做过任何论证。而且对这些虚幻的设定,你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无须向你讲明道理。此外,为了构建科学理论体系,你还必须不折不扣地接受那些人为设计而现实世界里根本不存在的虚幻形态,如《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理想溶液、理想晶体……唯有借助这些虚构元素才有可能推导出各种简洁严谨的科学定理与科学公式。

突飞猛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与卫星通讯、计算机网络紧密结合更使这种《虚幻》风行全球,走进千家万户,让全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一体化的虚幻世界。

然而,更为本质的《虚幻》还隐藏在这些数字化电子产品的背后——当你借助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甚至3D穹顶屏幕)观看一些感人肺腑的影视作品、人间奇景时,其实在机器原理背后隐藏的全部都是《二进制》的《0》和《1》。0为《阴》,1为《阳》,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由这两个《虚幻元素》凭空演绎的结果。它们才是最为根本的《虚幻》源头!

甚荒唐,哭天抹泪地激动了半天,到头来,却原来都是0与1在幕后做精作怪!

古人云《人生识字糊涂始》,我谓《人生一世虚幻始》:说话虚幻,看图虚幻,文字虚幻,音乐虚幻,影视虚幻,科学虚幻,数学虚幻,宗教虚幻……虚幻、虚幻、虚幻,如影随形跟从你一生的全都离不了虚幻!!

问一句,当我绝尘而去,这《虚幻》也将随之而灭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