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展览资讯

创新的典范:许振水韵青花山水

展览资讯 来源:中国美术报 2019-05-16 19:01
许振许振,又名许朕,字鹏举,号青龙山童,一级美术师,“水韵青花”开创者,新黄山画派代表画家。1962年生于安徽,1986年毕业于阜阳师大美术系,1994年毕业于北京画院高研班。曾就职于《中国书画》杂

许振

许振,又名许朕,字鹏举,号青龙山童,一级美术师,“水韵青花”开创者,新黄山画派代表画家。1962年生于安徽,1986年毕业于阜阳师大美术系,1994年毕业于北京画院高研班。曾就职于《中国书画》杂志社、中国书画研究会等,现为独立艺术家。先后于中国美术馆举办“许振绘画艺术展”,并参加国内外大型美术专业展览数十余次,被国家权威部门授予“文化交流大使”等荣誉称号。作品被中央电视台、中央军委、日本板井博美术馆、新加坡神州画社、加拿大清龙华人美术馆、德懋堂等众多国内外机构和个人收藏。

许振,水韵青花山水,纸本水墨,35cmX136cm,2019年

以水为魂,以色为象

——谈画家许振的水韵青花山水作品

王进玉

遍观我国历代画论可以发现,各个历史时期对气韵的认识与理解,大都是在用笔和用墨两个方面进行重点阐述与评论的,而对于用水和用色,以及它们对作品的气韵所起到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等,却少有提及。换句话说,作品的气韵如何体现在用水和用色中,用水和用色又如何更好地滋养气韵,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而这个课题在画家许振的作品里便得到了有力地实践,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份很好的例证和说明。

许振, 水韵青花山水,纸本水墨,33cm X 33cm,2018年

许振, 水韵青花山水,纸本水墨,33cm X 33cm,2018年

“知古人到处,到古人未到处”,我想他是深谙此理的。所以在其师古人之心、法古人之迹的基础上,他敢于突破常规,并积极探索实践。其创作中在强调用笔与用墨的同时,又特别地凸显和发挥水与色的特殊功能及变化状态,将用水、用色与用笔、用墨融合统一,以此来最大程度地丰富和表现作品的气韵与格调。而在“色”的选择上,他摄取了传统的青色作为其绘画的主体色,甚至是单一色。众所周知,猎色难于水墨,且中国画的设色很多时候不像西洋画那样讲究光和影,以及环境对物体色彩的影响和变化,而是更加注重体现其描绘对象色彩本质的单纯美,以此来追求一种明朗、清雅与文静的艺术效果。

因此,观看许振的水韵青花山水作品,一派烟云缥缈、秀润逸气、纯净典雅、浑化天成的视觉感受,且在一色之中有变化,一色之中分轻重、分浓淡、分明晦,更在无色之处见虚灵、见脱化、见神采。而仔细欣赏又会发现,其色中含水,水中蕴墨,水或多或少,墨或有或无,并又于水、色、墨之中见笔触、见笔痕、见笔力。所以在其作品里,用色、用水、用墨、用笔都是存在其中的,乍看简洁纯粹,细品则丰富异常,且整幅画面生动和谐,气息流畅,意韵深远。我想这也是其绘画本体语言所呈现的精彩与突出之处。而这种绘画本体语言和道家所提出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观,以及佛家所提出的“空理”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许振, 水韵青花山水,纸本水墨,33cm X 33cm,2018年

许振, 水韵青花山水,纸本水墨,33cm X 33cm,2018年

毫无疑问,许振深受道家和佛家的影响,一方面是道家超然洒脱、自得朴素的观念,一方面是佛家明心见性、照见本我的思想。另外,也包括儒家的若干信仰准则等。无论在其个人的心境心态上,还是在其作品的技法技巧与气息格调上,都表现得十分明显。他是一位乐观通达、幽默风趣,且懂得观乎自然、体悯生命、尊重人文,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的画家。他的水韵青花山水作品其实质就是在营造一个恬淡安谧、幸福圆满的心灵世界,置身其中,给人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浑然和谐的气象,一种自然率真的精神,一种涤荡尘埃的愿望,以及一种回归灵魂、呵护环境的劝告和提醒。而这些恰恰又是其绘画的修养,以及绘画之社会功能性的体现。

许振深知一个画家不能仅仅凭借艺术技巧来完成其创作,更重要的是要以其高尚的人品和情操来影响他所要表现的题材,使其作品更加具有思想性和感染力。他曾在其作品集的前言里写道:“我希望我的水韵青花能让人们时常地回归一下本我,找回自性。清醒地认识到名利金钱等不是人生的究竟,勿忘伴随生命的初始我们所拥有的那份纯净的自性、那个恬淡的精神家园,莫忘时时保养那份灵性。我相信只要我们少一分欲望,我们就会多一份自在。”笔者认为,单凭其作品所彰显和流露的这种思想与旨意,便与当今许多画家及其他们的作品有了本质的不同,十分难得可贵。

许振, 水韵青花扇面, 纸本水墨,30cmX63cm, 2018年

许振, 水韵青花扇面, 纸本水墨,30cmX63cm, 2018年

而反观其作品本身,在技法方面,他多采用没骨法入画,甚至很多作品全为没骨法为之。这里便不得不提到没骨山水题材。熟悉美术史的人都知道,自古以来以没骨画花鸟、人物的画家不在少数,但以没骨画山水的却十分稀少。为什么呢?一方面,因为中国传统山水画有重骨法,重以线造型的“偏见”;另一方面,则因为没骨山水创作的难度很大,一般画家很难做到于山水没骨中见骨力、见山势、见水韵、见气象、见精神。这也是自唐代以来流传甚少的原因。我们尚能见到的大概也就只有董其昌的《仿唐扬升峒关蒲雪图》、蓝瑛的《白云红树团》、查士标的《张僧繇没骨法》册页、恽寿平的《春山暖翠》、王时敏的《清溪泛艇》、王晖的《柳岸晓风》等为数不多的佳作。近现代画家中,张大千、刘海粟、宋文治等寥寥几位以没骨法作过山水,但多以泼墨泼彩的处理为主。而许振却不同,他的水韵青花没骨山水多以“写”的方式呈现,写水、写色,而并非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所说的“不用笔墨,直以彩色图之”的“图”,也并非苏辙在《峦城集》里提到的“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的“染”。“写”的特点使他的没骨作品具有了“笔”感、“笔”力和“笔”道,从而也使得其作品“骨气奇伟”,画面立得住,不软弱散漫。所以,许振在没骨创作中十分讲究用笔,他崇尚用笔、用色和用水、用墨并无二致,这一点与董其昌的没骨山水创作有着文脉上的高度契合与承接,但较之董其昌的作品又更加写意,更加性情和放达。

许振, 水韵青花扇面, 纸本水墨,30cmX63cm, 2018年

许振, 水韵青花扇面, 纸本水墨,30cmX63cm, 2018年

因此观其创作,用笔果敢灵活,洗练概括,并先立其意而后落其笔,正所谓意在笔先。而笔意往往又能在品格取韵,或灵秀高简,或元气弥漫,或隐微幽深,或平和虚静。总之笔随心转,心随意动,且一笔之下,神采呼出;一意之中,情韵俱现。这在当今山水画坛,有此真正功力和水平者实不多见。此外,还须特别指出的是,其水韵青花山水作品尤其强调用水和用色,强调水对色的驱驭,色对水的晕染,水色相互交融反应,并达到以水显色之韵,以色显水之象,水为色之魂,色为水之象,以水蓄气,以色写形,气行则形活的自家绘画语言和风貌特征。换句话说,在水韵青花山水作品里,许振将“水”的诡异变化与“色”的单一纯粹,以及“韵”的丰富表达,综合地发挥到了充分的高度。这一点显然与当今众多山水绘画作品,尤其是没骨山水作品拉开了距离,同时,也有力地补充和丰富了除古人所说的用笔用墨之外,用水和用色也同样会对作品的气韵产生着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同样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探索与现实意义。我想,这也是许振水韵青花作品在当今山水画坛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的最主要,也最根本原因。当然,也是我将其看做当代新没骨山水代表画家的关键原因。我相信他的影响,以及他的作品价值将会越来越凸显,越来越受到重视。只要谈到当今没骨山水的创作,他必定是个不得不提及的代表,他的作品也必定是不得不分析的范本。这是我对他作品的信心,更是他作品自身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许振,水韵青花山水,纸本水墨,68cmX68cm, 2017年

许振,水韵青花山水,纸本水墨,68cmX68cm, 2017年

许振,水韵青花山水,纸本水墨,90cmX90cm,2017年

另外,还需说明一点,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就是他在进行水韵青花山水作品的创作时,十分注重其周围环境,以及自身情感心绪的整理,并且一定要换上纯净的水、干净的颜料、调色盘等,并独自一个人平静凝神地面对洁白的宣纸,他把这些称之为“仪式感”,而这种仪式感是他在不由自主中进行的,是一种自觉的艺术行为。我想,这应该是其对水韵青花山水题材作品本身,对绘画艺术本身,以及对传统国粹经典文化之理解和尊重的真实体现。这让我想到了北宋郭熙、郭思在《林泉高致》中写下的一段话:“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洗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通过对画家许振的观察,我似乎对此段话语和此番情景又多了份更为深刻的思考与体会。

(作者为知名艺术评论家)

许振,水韵青花山水,纸本水墨,35cmX136cm,2018年

众家辑评: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许振的水韵青花很有意思。他抓住水韵来发展青花这一类的画,这还是抓到要害。他这个有来头,这种创造也有历史的积淀,不管是他认真研究过还是感悟到都是有的,有发展空间。也确实有其特殊的特色。按照我对书写性的理解,我觉得像这张画,这个笔迹的形态是气脉贯穿的,前面的山跟后面的山,从山脉上也是有连贯的,用笔也是有连贯的。整个这个气就比较贯穿,书写性很足。虽然是笔跟墨在一起,有痕迹的和痕迹晕散开的,这没关系,笔中有墨,墨中有笔,这个就比较好。他这个画走的是比较微妙的,看起来非常单纯、明快,细看耐看!

许振,水韵青花山水, 纸本水墨,35cmX136cm,2016年

孙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著名美术评论家):他的画不像我们很多画家的画,画起来很夺人眼球,是一种激情式的画法。他的画比较内在,比较平静,所以不是激情式的。这个画还是比较本分的语言的中国文化发展的体现,尊重内心体悟和表达。他的作品还是沿着中国文化静静的这种精神开展。在他的绘画中,跟现在流行的风格还有不同,看上去很空灵。他看到了黄山的风云变幻,能够感觉到内心世界的动荡描写,这跟他作为一个安徽人,和他有着多年的山水画的修养有关。

许振,水韵青花山水, 纸本水墨,35cmX136cm,2017年

尚辉(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你们能发掘这样一位画家很了不起,我对许振先生不是十分了解,但从现场展出的一些作品看,水墨的作品我认为还是非常好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的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尤其是在美术馆展览的那些大的山水画,缺少笔墨的意趣和灵动,做的成分比较多,因为画特别大,你必须思考成熟,经营以后才能画得那么大。创作的激情山水画表现灵性的东西实际上已经消失殆尽。从许振先生的几幅作品看,小的横幅,灵巧构图,尤其是长横幅,应该说还是比较完整的,气韵比较生动,用水比较多,用笔的地方也有,我觉得许先生在这方面和其他画家是不一样的。他比较好的地方大部分还是靠用笔和水去完成,还是有着中国画的韵味,这点应该充分肯定。

许振,水韵青花山水, 纸本水墨,35cmX136cm,2017年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著名美术理论家):许振的画,三个阶段思路很清晰。到了水韵青花系列的时候,水就体现出来了。所以一个“笔、墨、水”,形成了三个阶段的不同的着眼点。这种演变的系列,使我想到这是一个不断地从传统入手,又不断地进行一种超越的过程。这种超越性也是中国画从传统到现代发展的一个基本印记。因为笔法是中国画最根本的东西,墨的画法相对迟一点,慢慢独立起来。现在墨法已经被很多人采用,水法的问题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从笔墨到水,从本身,这里有材料的问题,有技法的问题,有人的问题,也有材料技法中如何形成品格的问题。在这个品格中可以发现,一个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从笔法本身来说非常明确。墨的时候,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笔和材料性并不是很突出,但是墨和笔的材料性更突出,这种材料性是客观的。而至于水的问题,这种客观性更为突出。当代的很多水墨,把水的问题单拿出来,这是一种冲击和超越。特别是在水和墨相互生发的过程中,我讲的是客体和主体化的过程,这是很明显的,尤其在当下。所以,传统水墨和现代水墨都在许振画中体现出来了。

许振,水韵青花山水, 纸本水墨,35cmX136cm,2018年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著名美术理论家):许振至少像他自己陈述的那样,在黄山他能发现这种雨后黄山的灰色调,他觉得这种灰色调正好跟他自己的心境吻合,他为什么要创作水韵青花系列呢?正好是跟他的这种心境吻合,所以他就放弃了传统的笔墨,完全用青墨。比青花瓷器还要清澈透明,给人一种清凉、宁静、单纯的感觉。这也是画家心态的一种表现。这就是要表现黄山内里的画家的内心世界,追求的是宁静的、纯净的。许振的水韵青花可以说是山水画在当下的一个创新,很凸显。

许振,水韵青花山水, 纸本水墨,45cmX180cm,2017年

王志纯(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著名美术理论家):我感觉许振的作品挺好的,他是位很有功底、很有灵气的画家。他那种笔墨结构转化成了青花的单一色画作,传统的笔墨结构,中国画传统的平面结构变成了一种空间结构,这都是非常具体的变化,弱化了中国画笔墨特有的结构,强化了水韵、空间。有很多新的东西加了进来,新的观念、新的手法加进来,值得关注和肯定。

许振,水韵青花山水, 纸本水墨,45cmX180cm,2017年

王平(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报》社长兼总编):他的画有着鲜明的个人面貌,另外给我的感觉是有文人气的一种南方的画家画的画的感觉,这是我的第一印象。另外,他自己目前的绘画中体现出来的有两个艺术语言上的特点。一个还是他强调的书写性,虽然他的画很清淡,但还是可以看到很强调书法的用笔,书写性的因素。另一个,他有大量的用水,这个水法跟他的泼墨方法相结合。所以画面中那种自然的墨韵的成分,虽然是青花,但是有墨韵的韵味。许老师的画还是很鲜活和一些诗雅与诗意的东西,作为画家来说,有这样一个鲜明的面貌和自己这样的一个探索的根据地,把前期的东西更多地融合进来,朝着独立的语言去完善,应该会形成自己一个非常独特的面貌。

许振,水韵青花山水, 纸本水墨,45cmX180cm,2018年

刘龙庭(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编审、著名美术理论家):跟许振是初次相会,相见恨晚,一见如故。当年苏东坡画竹子,有人说怎么是红色的,竹子应该是绿色的?苏东坡说还有人用毛笔画是黑色的,您见过黑色的竹子吗?他用这个说法驳了他。所以用青花画山水,一定是一个很新颖的形式,所以总会给人一份空灵、清淡、静谧,很干净,告别城市的浮躁,在许振的画中还是体会得到这种精神的,因为画本身就给人这样一种体会和感悟。他的这种画给我的感觉也有点禅意,让人看了以后感觉进入了一种境界。总之,许振的水韵青花是多样化的,在新的形式下,提倡探索、提倡创新、提倡试验水墨,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意义。

许振,水韵青花山水, 纸本水墨,45cmX180cm,2017年

朱虹子(《中国艺术报》副社长、著名美术评论家):他求变革,他根本的动力还是源于他的生活,源于他对黄山的研究,源于他的观察,也源于整个时代对水墨创造的大势,他在这里面的变革就显的非常自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从我个人看到他这一块的东西,觉得他有一个很重要的精神,还有一个寻求突破的勇气,这两点应该说他做的还是很有根基,做的还是很扎实的。其实他里面用心很多,他用很多的横构图表现高远,我能够感觉到他有意地去做一些尝试,还是很成功的。他用了现代人区别于古人可以俯视的条件。

许振,水韵青花山水, 纸本水墨,35cmX136cm,2016年

赵赜(中国人民大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水韵青花是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在判断上如果仅仅是用传统的山水画标准,是不能对其作出公平准确判断的。许振在创作水韵青花时的当下一念,这种心法大于技法的状态是我们在讨论其作品时不该忽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今天的画坛多是有情无画或有画无情,许振能放下炫技直指精神这是我非常佩服的。他以“静”求“净”,我认为是做到了。我刚才很认真地看了他的作品,其细节很微妙,如果不仔细的观察是体会不到的。我曾看到92岁的明学长老在焚香净手观看许振的水韵青花作品的图片,明学长老那可是净土宗一代高僧,大德能如此礼遇水韵青花作品,我想那也不是偶然的。水韵青花会有跟随者也会有争议,但我相信在未来的百花园里,一定会有水韵青花的一席之地。

相关文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