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本期责任导师:
陈小文、肖勇、程可槑、金日龙、王川
作品阐述:此次创作来自于面对亲人患阿兹海默后,所观察和感受到的一个人意识日渐退化的过程。
作品主体为一系列视频,其中,个人通过数字技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试图拟造了人陷入认知及表意偏离时的体验,人的感官在现实中遁入悬浮与失焦,自身的意识将自己拘禁入无可依靠又无从逃逸的沼泽;
在整体呈现的对于环境塑造的部分,则与影像中充斥着水的世界对立开来。白色构造的是非真实的空间,这种“白”指向的是“空白”,而植物身处于一片虚无的沼泽之中,原本自我保护的刺,此时却被剥离为外界对自身同时也是自身对外界的新的危险。
作品阐述:明清人情世态小说《贪欢报》在古典美学基础上,展示了大胆暴露的批判现实态度。文人观念里的“理”与“道”,使其既表现出对生命欲望的惊叹与激赏,又显示出传统道德对“人情人欲”的限制与界定,成为了其自身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而原著的出版与整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是对其价值的误断。
我以书虫的视角介入原著,完成进食、消化和繁衍,扮演阅读者、接受者和传播者。在这一过程中,语境和媒介的变化,让我在讲述相同的劝戒与讽谕时,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时下的口音。
作品阐述:广场,作为一个特殊的场所,沉默着承载了无数事件,这些事件由于广场的特殊性质而与个体产生隔阂。
通过梳理广场上曾经发生的真实事件,选择文明、档案、秩序、庆典、反抗这五个关键词作为广场的延伸概念,实物模型以五个关键词对应代表性的事件为起点,再将广场上的标志物置换为日常行为,以此完成“夺回”的动作,书籍和图像作为视觉线索进行叙述。
个体与广场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日常动作被重新建立,原本疏离的事件应当重新被想起。
作品阐释:庞大的数据处理系统正笼络着人类生活的各处,数据主义信徒可以放弃隐私、自主性和个别性,成为数据流的一部分,但剩余的个体,不得不寻找办法将自己隐藏在暗涌之中。对于信徒来说,冉冉升起的是新的发明,对于剩余者来说,接替出现的是新的破坏。数据处理系统的产物到底为何?作者从一个虚拟的科幻故事出发,建筑一个数据处理的“金色时代”,围绕数据处理机器人“11号”来探察此时代中的小人物,思考生命和数据主义之间的关系。
作品阐述:作品主要围绕“性侵”话题,以此为出发点,利用肢体语言,表现受害者支离破碎的语境。在这种语境下,参与者进入肢体所感应的范围内,对肢体产生互动,通过不同的肢体语言从而表达出受害者的内心情绪。了解对受害者的伤害并且让更多的人进行反思。
亲子合为家,亲子间疏,子女之困。父母亦曾膝下承欢,代代相传,涸辙之鲋。
抽离掉环境因素,构建“囚笼式”的家庭,通过角色重复性的状态,探讨在传统和现代交汇的语境下,家庭中无法摆脱的轮回。
作品阐释:新生儿的诞生往往会使人们忽略母亲产后所承受的痛苦,本作品意在展示女性产后身体上留下的痕迹,将28名受采访者信息进行重组,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来呈现产后抑郁群体的痛楚。
作品阐释:很多传统民俗由于本身传承方式有限,正在逐渐消逝。为此我结合自己所在的地域,用剪纸把目前流行的方言提取出来进行创作。目的是赋予传统以新意,用传统剪纸的形式讲当下的故事。
东北话系列动态海报是以剪纸形式呈现网络流行用语,希望将贴近人们生活的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使其以新的组合形式呈现。引发大众对民间文化发展的思考。
作品阐释:三本简史中提到现代人普遍患上了“错失综合症”,但这种症状其实一直存在,只不过在信息社会中,它的存在变得更加引人注意。作者从这种症状中提取出“盲从”这个主题,以“盲从”为主题,展现了人们对“限量款”商品的狂热现象。在热闹的背后,人们被这样的消费营销模式吞噬,成为其忠实的奴隶。
作品阐述:《大涅盘经》中介绍了八苦,其中第三苦为病苦,是疾病的痛苦;近年来乳腺疾病在女性患者中居第一位,手术后的伤疤与患者身体形成了一个“空间“。这个“空间”不仅给患者来了身体上了影响,同时也引发了患者心理上的变化。因此我想要探讨这个“空间”与人之间产生的变化与联系。
作品通过采访乳腺癌患者患病后的心理情绪,以gif动画和采访录音为主要媒介,表达疾病对人本身与心里造成的影响,以及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进行探讨。
作品阐释:大数据和机器智能使人类生活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正在剥夺我们的情感交流和隐私安全。我将这些矛盾代入思考,通过动画的方式,尝试以小见大,反思智能社会的真实向往,探讨尚不成熟的人工智能如何趋利避害发展。
作品阐述:巨大的影子让人害怕,带给我们无尽的梦魇,让我们颤抖、焦虑、恐慌。然而事实上,再小的一只螃蟹也能投射出巨大的影子。我们真的有必要去害怕一个没有实体的影子吗?那只投射出巨大阴影的螃蟹本体,或许并不需要让我们如此害怕。
作品阐释:主人公在幻想里编造出一台能够打印成真的打印机,即便永远会有现实情况让他利用打印机的幻想破灭回到现实,他也依旧不断选择再次进入幻想逃避真实。通过动态叙事的表达,探讨现实和自我选择之间的关系,尝试演绎“人只是生化算法的组合,在无数事件里,叙事自我编织出一个永不完结的故事。”这一概念。
作品阐释:作品由科技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科技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因为它受制于人,有的时候它又成为了制造权威、控制他人的工具,我们所制造的反过来钳制住我们。其通过像素化的风格讲述一个异化空间中逃脱的故事,以此阐释人与技术之间的矛盾。
作品阐释:很多南方人去餐馆吃饭时都会先烫洗一遍餐具,这几乎成为许多南方人的饭前仪式,但这又不是什么约定或是规则,而是人们的自发行为,原由不一。生活中有许多类似这样寻常的小事看似都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但是当拥有共同意识的人到达一定的数量以后这件事就拥有了社会性,又反之来影响周围的人,无论这件事情到底有没有意义。
作品阐释:人类善于改造自然并且利用自然,无论是花园里修葺工整的草木,嫁接的水果,杂交的水稻,转基因的大豆,培育纯种血统的宠物还是杂交出来的骡子,都是人类根据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制作出来的“优秀”作品。随着“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发生,表明我们进一步掌控了人类的命运,未来我们会不会建立一个统一的“优秀标准”从而让人类走向统一标准化?
作品阐述:当你不快乐的时候,你拥有可以让自己发现快乐的能力吗?
我的故事围绕一个无法感知快乐的主人公展开,讲述了她遇见“开心储蓄”店铺,为此不断地主观发现、收集并储存“开心”直至店铺消失、主角真正得到“开心”这个能力的过程。…其实“开心储蓄”可以是任何东西,一个契机,一个目标,一个心愿,它没有固定的形态,但它就在你的身边。
作品阐述:人类像神明一样定义世界,于是有了象征性。作者通过塑造图像本身,邀请人进行二次创作的方式解读评判图像,将图像与他人的解读生硬的碰撞这三部分,来讲述了物本身与物的象征性之间的关系。
作品阐述:来源于表情包“拉黑吧,有事漂流瓶联系”,假设玩笑话成真,以影像方式记录漂流瓶的漂流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探讨关系与伤害,审视人与人之间人与城市之间的伤痕。引用《道德经》里“物壮则老”的道理,回归到一个最本真无害的状态,即是漂流瓶被赋予的意义和最终的归属。
文章标题:中央美术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作品展——设计学院(二)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