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本期责任导师:
程书馨、谢梦荻、李世奇、张文超、张洺贯
作品阐释:根据人格面具的理论体系,人是由本体性别角色和无意识中的异性角色共同组成的。很多时候,对真实自我的探索程度影响了我们的自我性别判断。作品将零售体验与时装和心理学中的性别议题相结合。在试衣间的场景内引导观众完由成服装和荧幕构成的互动测试,从而进行对自我性别的内观。而测试的结果则能使观众体会到不同性别群体的客观存在。这个答案与观众过往经验中的自我判断或相符、或相异,都会深化人们对性别与自我认同的思考。
导师评语:董俊妍结合时装设计来探索性别研究,并以新零售体验方式尝试让观者理解非二元性别,通过性别测试与服装图案对应,也许每个人都会有隐藏的另一面。
——程书馨
作品阐述:作品以不掌控消费者审美为核心,想要限制的是,那些随波逐流被控制住的“大众审美”以及“固有印象”。
“反乌托邦”这一概念,是高度同质化的反面的理想社会,人们精神依赖极度受控于物质,在本质上掩饰着虚弱空洞的精神世界,没有思考的权利和自由。
作者利用主观化的呈现形式,将看似毫无联系的存在物聚集在一处,是美好与善意的遮掩物,是不安的另一面。希望观者可以在其中感受到自己是否在无形之中受到了所谓“大众审美”的控制,从而感受到服饰的多种可能性和选择性。
导师评语:陈品彤的作品从“不设限”角度出发,结合时装设计、时尚搭配和时尚摄影的三者营造了不设限的复古风潮。
——程书馨
作品阐释:如果说情感不是人类独有的特质,而是所有哺乳动物(可能包括某些爬行动物,甚至是还包括鱼类)所共有的,那我们怎么如何才能解码动物思想和情感,来更好地与动物交流?
“守株待兔”的兔子真的是色盲吗?狗狗真的能够使用叫声来辨别彼此吗?“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中的猪真的不能认出镜子里的自己吗?……
作品对五种动物的四感进行交互实验来尝试解读它们的行为,通过整理一系列的实验数据,延伸出了新的一套实验道具来对动物进行另一种不同的感官刺激实验,试图在未来的语境下,对动物的感官进行更深度的探索,建立人类与动物的一种新型交互与协作关系。
导师评语:唐珏通过实验来探索人与动物的互动沟通,经过触觉、嗅觉、听觉与视觉等实验设计与纪录,设计新的一组实验道具开展设计实验,从而对于未来宠物玩具开发提供洞见。
——程书馨
作品阐述:父亲与母亲相识于1995年,当年他们在北京各景点拍下了纪念照。在父亲去世后,母亲回到当年的场景并在同一位置拍下照片,当我翻开老相册意识到这是她的和解方式的同时,我突然意识到父亲的一生是精彩的,才使得我从他过世情景的禁锢中脱离开。作品通过影像和特殊的观看方式,试图阐述母亲与我对于这件事的和解过程,并作为观众对于自身和解过程的参考,引发对于生命与时空的思考。
导师评语:何守一用影像时间节点建构了一个不存在的空间,摄影机在这个空间中倒叙行进,娓娓道来父亲一生与家庭的关系。通过展览空间上对影像创作的延伸,让观者可以在现实中对逝者的香火祭拜与“抵达”彼处的空间探索中进行切换,令人感动。
——程书馨
作品阐述:《沉浸森林》是一件实验影像作品,探讨影像的创作与观看方式。影片处在一个黑色沉浸式的空间,在其中有一个锥形的故事链条,故事呈片段化散落在空间中,在空间的纵深上有着剧情的推进关系。蒙太奇融入到了影片的观看操作中。观者漫游在影像的片段中,影像的叙事结构发生变化,观众对于剧情的理解产生多种可能。
当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影像采用多屏叙述。《沉浸森林》也是一部探索未来观影系统的艺术作品。未来也可以适用于其他创作者的实验影像,从而成为一个公共的艺术影像平台IMFOREST。
导师评语:牛妍沣尝试创造一个沉浸式互动观影与分享空间,使得创作者突破线性叙事方式,观者成为影像空间剪辑者。每个影像由创作者赋予一个主观形象图标,形成了新型的影片分类和选择方式。
——程书馨
作品阐述:对我来说,外表的反映并不是对其他人意味着什么。当人们谈论“犯罪”时,意味着相信犯罪分子与正常人不同,因为心理健康或外表。对我来说,“剥掉洋葱层的过程”正在寻找外表背后的东西。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个新项目,它找到了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它可以意识到自己抛出镜面反射。外观附着在自己的东西上,就像我的收藏是用镜子一样。
导师评语:优秀的设计师看上去是在处理个钟面料的肌理,而实际上的结局,是让人穿上时间。
——谢梦荻
作品阐释:基于《未来简史》预判: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作为绝大部分,面对这种情景,人会产生强烈的悲观预感:羞耻感、脆弱感和无为感等。我思考如何去体现这种预知,并试图去对抗它。通过对有机化学反应的实验,研发出一系列新型生物复合材料。针对表达,自身不可完全收控的收缩和膨胀感。利用这种材料的循环性,转化为软质服装面料,最终,可在土壤和海洋中百分百可降解。这种有机的面料,服务对象不仅仅是人,而是服务了更多,甚至整个地球,表达对悲观预知的一种感受和对抗。
导师评语:是对一次对于时尚新的尝试,脱离、解除甚至破坏一切既定的体系,为我们共同生活轴心的各个标准与规范一概否定。
——谢梦荻
作品阐释:废弃玻璃作为低值可再生资源,是环保回收系统中的盲点。作品是在对废弃玻璃回收现状的调研下,提出的针对家庭源废弃玻璃回收的系统设计。系统试图疏通家庭源和回收站之间的回收断路,以箱体的实时监测和直接替换取代一般的定时垃圾清运模式,结合线上物流推动废玻璃和其他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循环。
导师评语:叶婉纯所关注的废弃玻璃作为低值再生资源,是环保回收系统中的盲点。她对我国废玻璃回收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提出了一个针对生活废弃玻璃回收的系统设计。
——李世奇
作品阐释:在北京建于70-80年代的“温饱型”住区中,随着时代变迁,住户的年龄和身份差异巨大,老人青年两个世代的生活在这里拼贴。我以蒲安北里为原型,通过楼道界面的设计打开住户们相互隔绝的社区生活,借此来探讨作为人类的我们,是如何彼此相关的?
导师评语:郭书瑶的作品是城市更新领域在社区尺度上的一次系统思考,北京始建于七八十年代的社区已经与当今社会的现状格格不入。以浦安北里为原型,通过楼道界面的设计打开住户们相互隔绝的社区生活,体现了她的敏锐度和社会担当,非常有价值,希望她继续做下去。
——李世奇
作品阐释:第一次来到中国是在2011年,到中国的同时我买了一把吉他开始音乐活动。之后的8年,北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在这里看到了北京一点一滴的改变。这次我用音乐表达出这8年我在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
导师评语:立野友贵2011年来到中国。他八年间的中国生活一直有音乐陪伴。他用自己的音乐切入设计,真诚的表达了他八年的感受,和他眼中的中国。
——李世奇
作品阐释:记忆永远在做着不可能的事:它将隐藏在时间深处的痕迹联系在一起,将过去的点滴编织在现在的视野里,它用一个个生活拓片延续了我们生命的时间,并给它们赋予非凡的意义。作品从老人的残存记忆出发,通过采访、书写和二维动画的方式,表达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后状态,一些小事触发他们回忆起一些久远的记忆,从时间深处浮现出来,这些画面可能是他们人生中最难消逝的时刻。作品线索由现实中众多采访对象的故事组成,试图通过作品表达他们眼中的世界和他们难以抹去的记忆。
导师评语:阿迪拉·艾尼娃的作品始终关注记忆的边缘,她用若有若无的动画片段呈现人脑中最深处的痕迹,作品的手绘质感与节奏正好符合记忆的频率,通过潜在的视觉逻辑把遥远的生活显现出来,是一件需要细细品味的作品。
——张文超
作品阐述:无论是前段时间引起广泛关注的基因编辑,还是人们可以通过基因测序来防范疾病,预测财富,这种生物技术跟我们的生活已经息息相关。
我以“基因”为切入点,通过调研发现,作为微观范畴的基因,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对气味的感知,脱发,喜欢喝咖啡以及对某种东西过敏等等。反过来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不同程度地改变着我们自身的基因。这就通过基因在科学与生活之间建立了很多条线索。通过这些线索,确定了与我自身有关的基因的承载物。他们跟我共同构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活环境。我想通过这些承载物重塑一个景观化的自我,以此来探讨自身与环境,微观与宏观的关系,以及如何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在科学与日常之间建立联系。
导师评语:刘栗的作品《基因追寻计划》与她的工作方法相一致,从基因这个思考“原点”一路扩展到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她希望把自身化作一个切片,用来显示基因科技与生命个体的具体联系,这个计划十分具有挑战,从研究到呈现跨越了不同的学科和媒介语言,作品经过了反复斟酌,最终以视觉化的文献研究和置景装置来展现,是一次对课题研究和她自身建设都很有价值的探索实践。
——张文超
作品阐释:女性的身份在很多职业中是受到限制的,而女性本身孕育的这种能力带来的是无限,但这种无限在生活中却很受限制,这使我开始重新思考女性是什么以及她的社会性别中的价值。
自身身份出发,通过一些女艺术家的采访,了解女性这种身份对他们作品的影响,我发现了一些共同点,即孕育这种能力对她们的影响,使她们更诗意、富有想象力,更容易与世界产生共情等等。而女性这种孕育的能力,其实也是她们与世界与艺术与宇宙万物共通的一个特点,由此我通过一系列的影像和书籍等,将我的体会和感受展示出来。
导师评语:作品以“女性与孕育”为主题,逻辑清晰,视频与装置作品的展示恰到好处,十分精彩,整体上达到预期。
——张洺贯
文章标题:中央美术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作品展——设计学院(八)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