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美术综合

搜妙创真·刘万鸣肖像写生作品展研讨会发言纪要(上篇)

美术综合 来源:美术网 2019-06-29 11:19
开幕式合影留念现场参观 刘万鸣先生接受媒体现场采访 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始根据研讨会录音整理:时间:2019年6月12日上午10:20分——12点20分地点: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一层会议室主持人:杜少虎

开幕式合影留念

现场参观

刘万鸣先生接受媒体现场采访

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始

根据研讨会录音整理:

时间:2019年6月12日上午10:20分——12点20分

地点: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一层会议室

主持人:杜少虎(教授、博士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现当代美术研究中心主任)

陈明(研究员、博士后,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报》副主编)

杜少虎先生主持发言

杜少虎(主持人):今天,我们在这里给刘万鸣先生举行学术研讨会,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到场的嘉宾。他们是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陈明先生;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朱尽晖教授;西安美院教授、陕西省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李青先生;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屈健教授;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刘西洁先生。还有我们今天的主要嘉宾刘万鸣先生,刘万鸣先生是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中国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画创作院常务副院长。

此外,到场的嘉宾还有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创作院人物画创作室主任蔡葵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于洋先生;著名企业家李存友先生;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孙文忠先生,也是这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德芳女士,她也是刘万鸣先生的夫人。还有陕西省国画院青年画院的副院长徐华博士;西安交通大学艺术系主任解安宁先生;陕西师范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刘玉龙先生;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理论系主任高明教授;以及远道而来的美术评论家、河南省当代艺术馆馆长李子峰先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陕西省艺术博物馆典藏部主任白林坡先生,他正在外地挂职锻炼,专程赶来参加这次会议。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专家的到来!

这次展览的主题是“肖像画写生展”,其标题 “搜妙创真” 一词,出自五代荆浩《笔法记》,所谓“度物象而取其真”是中国画家观察景物的独特表达方式,下面我们根据主要的议题,从学术角度来来进行研讨。今天,受万鸣先生委托,由我和陈明先生共同主持这个研讨会,下面有请陈明先生发言。

陈明先生主持发言

陈明(主持人):严格意义上我不是发言,是我跟少虎兄共同主持,请各位老师、专家发言。万鸣先生我们在今年的3月份有一个对话,是中国美术报采访政协会议代表中的杰出人士。那次我们在对话当中,就谈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就是中西融合和“中国画当代性和现代性”发展的问题。当时万鸣先生给我提了很多真知灼见,我当时品味了很长时间,后来我们一直说找个时间,再做个对话,没想到很快在6月份咱们又在陕师大见面了。

很有幸跟少虎兄一起主持研讨,今天在座的各位专家和老师们,也都是我非常敬仰的学者。我觉得万鸣老师这次展览的素描作品,虽然只是肖像素描,但是可以引申的话题非常多,他的素描应该放在中西融合的一个大的背景来谈,我们知道晚清以来,“西学东渐”所造成的一个对于中国画传统的冲击,以及中国画因此带来的一系列的变革,这个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作为一个西方绘画的最基础的方式,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艺术形式,素描在中国画创作,乃至在中国当代美术创作当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对中国画创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其实是我们要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也是我们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话题。在这次研讨当中,我希望或者是非常期待能听到,各位老师们就这一问题发表真知灼见。

少虎兄在前言里面说得很好,说万鸣老师的素描有一种“陌生化”的东西,在这种西方的视角当中,人物的造型的陌生化,其实是一个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我们从文艺复兴早期一直到现代派绘画,每一个风格的变化在形态上,对于过去来说它都是陌生化,都是不断更新的艺术形态,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陌生化”到了今天,又有什么样的一个作用?这也是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

杜少虎(主持人):刚才陈明兄说得非常好,基本上把我们这次主题,包括这次主要的精神指向,展览的一个精神指向阐述的比较清楚,下边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西安美院副院长朱尽晖先生发言。

朱尽晖先生发言

朱尽晖:万鸣院长的这个展览,我觉得它的意义是很深远的,跟万鸣院长很熟,原因是我们两位都在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经常就一些绘画的思想方法,有过多次的交流。他的博学,细致、有耐力,在他的作品当中表现的很多。你说他是一个花鸟画家,还是一个中国画家?这个可能没有特别的去区分这个问题,因为他都能画,而且画得都很好,肖像画的写生展,虽然是个小展,但意义很大。我之前也知道他画肖像画,今天看到作品有两个显著的体会:

第一,我觉得他是肖像的写生,我认为不是素描,他对中国画的表现方式非常熟,他用若干的线条,用线条在不经意间对人物进行刻画,他不是追求“形”,而是追求“神”。他用若干的线条表现出来这样的人物造型,那就是说最具有中国画的底蕴,最具有我们现在当下中国画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现,因为它在转化和发展。有好多人看了画以后,说“万鸣院长素描画得精致,很有味道”。

我觉得他不是素描,他是中国画里面的一些技法,和中国画主张的一种作为,在表现当中他不经意是这样,他是在不经意间把传统的,对中国画的理解、表现拉出来塑造了我们想到的对象,而不是简单的看到的对象,我觉得这个很重要,这就是艺术家,我不是对着对象在表现,而是把他多年的对中国画经典的传承和思想技法表现出来,更多的是思想。

我仔细看,他不是在用纯粹的西方这个素描关系来塑造形象,而是把这样的线条表现在若干的细节当中,给我们呈现出来,因为作品很小,全部呈现出的是对对象的刻划,实际上我觉得不是完全的对景写生。因为他一开始进入到肖像写生,他就进入了一个创作的“想象性”,他是画他想到的,这是在中国画传承上,在技法的变化上,他以这样一种精神来表现出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最直接的一个形象表达方式,这个形象很动人,很感人。

第二,这个作品尺幅很小,我们经常在讨论我画了多大的画,我画了多少张。但并不精致。而万鸣院长的画“致广大而尽精微”,在他的作品当中,表现得非常透彻,一个这么小的一个作品,反映出一个大的气象。我想这一点又符合了我们现在一直在讲,我们当下作为中国艺术,最根本的“中国化”,我们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一个大美的境界,一个小的尺幅,反映了一个大的气像,他这样的画,是因为刻画了人的内心情感和画家的胸怀。

万鸣先生的画在艺术的审美上,给我们又提供一个新的范式,开创了一种范式:我是这样来表现,我不去追求形式,而是表现内心,表现出它的思想性。他在创作上,一直在思考中国画的创新,以哪种方式传承经典?超越和展望?到底怎么样在一个小的肖像写生当中表现出来?这种把文化一直放在前面,考虑更多的因素。我认为不是素描。

杜少虎(主持人):多谢朱尽晖院长的精彩发言,朱院长刚才实际上强调了他自己的观点,首先是认为它不是简单的素描,它是用一种带着创作的态度来进行写生的,他的画表现了他的一个艺术观,以及他对中西融合的理解和看法,还有他所有的学识人品,所有细微的这些精妙的东西,这些思想层面的东西都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这是他认为的第一点。

第二点,也是像我们大家认为的一样,刘院长这个画我们看了以后很震惊,为什么?我们画界很多老前辈,包括学者都说过,其实画的好坏不在于大小,我们从小的画里边,致广大而尽精微,看到了它的最精彩之处,最闪光之处。我当时看到这批画的时候也很震惊。他是怎么画出来的?包括非常细微的东西,关键是那么小幅的,能画得那么精致,我很惊讶。我在写序言的时候,实际上一开始就是抓住细微之处,即宋代人那种精细的审物精神,从这个角度来把握他的艺术的。这一点我和朱尽晖院长是有共同的看法,它虽然是小作品,但是大境界。

第三点,就是他谈到的“创作中的写生”,他这种画实际上还是一种对创作更多的思考,不是单纯的去表现和描摹对象,他里边更多有表现性的因素,他对传统经典、对文化的理解和看法,这是最重要的。他把中国画的这种写生、写意的精神完全运用在这种素描的表现方式中并表达出来,所以说,它是一个中西融合的、非常精致的这样一个小作品。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在美术界,包括我们以后的研究中应该关注的,这是一种创新性的肖像写生。

陈明(主持人):下面我们有请李青教授发言,欢迎。

李青先生发言

李青:过去久闻刘先生的大名,在我印象中,他的作品有一个概念,今天一看让我大吃一惊,完全不是过去的面貌,拿出了一批新的作品,如果单独的看这些作品的话,你会想象它可能是一个专门研究人物画,或者是研究素描,或是相关绘画技法的专家。看完以后,其实我转了两三圈看,有几点深刻的体会,首先作品小,以小见大,非常震撼。陕西人爱大画,大而空是吧?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这实际上是当代中国艺术,特别是国画艺术,乃至书法里面的一种严重问题。

今天也顺便看了一下博物馆的藏品,后边有一部分清代的书法,再看看刘先生素描,我觉得这是一种心灵契合的“新意”。你看清代人画的那些画,他们都是那种超越世俗的心境,他们能产生精美的经典作品。刘先生的作品那么小,看了非常震撼,每一个作品里边都有不同的观念意识的表达。我个人感觉到他可能不一定是刘先生本人的意志,我作为一个观赏者,我认为他这个作品里边有几个重要的因素。

第一个,用素描,虽然尽晖说不用素描这个词,我还是用素描这个词,用素描画很小的东西来反映很宏大的精神,这种艺术震撼力和文化的内涵,他表现在什么地方?我们看看他所有画的这些题材,像写实和夸张之间,中国人和中亚人或西方人的一种交融。首先他在造型上、材料上选择取舍创新,用的有素描纸,可能还有宣纸,还有绢,据我分析,可能是把绢先铺平整,然后再画,用的是铅笔。

铅笔画旁边有很多题款,实际上这种款式就是中国式的符号化语言,另外构图,我们看构图,他所有作品中人物放置的位置,那不是简单的拿一张纸随便就可以画画速写的东西。我们再看看细节,细节上,眼看的话,眼睛不太好的人看着像文艺复兴的素描,仔细看的人,能觉得线面结合里面有很丰富的变化,略知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人来看,实质上是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一种融合,这些文化因素都在它的一个作品中展露出来。它的造型有东西方,它的技术有东西方,最终又不失于我们中国艺术的特征,这就让我想起来一个问题,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五四强调了什么东西?五四实质上好多人误读五四。五四的时候,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胡适说的“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五四是要打开围墙,吸收西方的先进的文化,来补充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来振兴我们民族,整理我们中国传统经典的东西,来弘扬我们的文化,这是五四文化精神的核心。

从五四以后,我们看看中国艺术的发展,特别是这种人物绘画,中国人物绘画。有一次跟刘文西老师有一个座谈会,西洁当时坐在我旁边,刘老师在那讲,我就在那写记了一篇,但是文章一直没发。刘文西老师有一个观点,其实他这个观点应该代表徐悲鸿、蒋兆和体系的,那就是我们五四以后中国人物画发展的一个创新的基本理念。他说我们既要有传统的笔墨,又要有生活的感受,同时绝对不能拒绝学院派和西方造型艺术的精华,现在强调我们中华民族本土文化,我们不能有封闭的围墙,这恰恰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

就像刘先生讲过,全世界古老的四大文明,其实不止四大文明,全部都断代断裂了,消失了,已经成了活的化石,只有我们中华文化延续至今,它的根本核心就是我们中华文化是丝路文化精神。丝路文化精神是什么精神呢?就是海纳百川为我所用,鲁迅说过,站在长安的山顶上一看,汉唐的墓群,他们当年能把鸵鸟和洋人都雕刻在陵墓的旁边,真是显示到我们汉唐的雄风和开放气质,这是鲁迅讲的丝路精神。我们丝路精神,我们就是应当用我们中国人的理解和中国人的智慧,去吸收其他一切外来文化,弘扬我们中国文化。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我们要用中国的这种艺术语言来描绘西方世界,这点我今天看了就很震惊。我们一般素描就画周边人,那没错,刚才说的那一点也对,不过我说刘先生这个素描,它是一个文化,为什么他画的都是西洋人?这就是用我们中国的这种造型语言和特征来描写你西方的东西。陕师大有一位教授叫胡戟,那是我们全国的丝路专家,他有一次跟我交谈,他就说我们中国人应该用中国的艺术语言,表现西方的世界和西方的内容,这也是在刘先生的作品当中我们可以读到的东西。

这几点独到的东西,使我觉得充实了刘先生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里面的文化的内涵。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它跨界了,打破了人物画、花鸟画这些界限,在当代艺术发展的现状下,尤其是在比较前卫的艺术潮流下,仅仅说一个人一辈子就画一个牡丹花,他是江郎才尽的人。真正的艺术家,他应该有一个综合的学养。刘先生拿出来人物画,一改过去的绘画题材,这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当然,这需要有很高的天赋才能做到,表现了他一种包容的、综合的艺术创造和才能。所以非常敬佩。非常感谢刘先生能带来这么精美的作品,让我们汲取到了很多的文化营养,谢谢。

杜少虎(主持人):下面请陈明先生点评。

陈明(主持人):李青教授他谈到三个大的问题,第一个就是万鸣老师他的素描以小见大,它的尺幅很小,但是表现的内涵和艺术震撼力一点不亚于一个大幅作品。另外还谈到他的造型和材料,造型材料以及他的创作手法,这些都是从中国式的一种绘画方式来的,说明了万鸣老师的这些创作是一个中国式的一个写生方式。

第二点他谈到了细节,又思考的从文艺复兴以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吸收西方外来艺术,以及把传统笔墨和西方造型艺术精华进行融合的这样一个路径,这也是我们百余年来中国绘画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

另外李青教授还谈到了,我们在当前的美术创作当中,不应该封闭围墙,应该有丝路文化精神,应该海纳百川,吸收外来文化,弘扬中国文化。最后还提到了刘万鸣老师的综合艺术创作力,谢谢李青教授这么全面又深入的一个谈话。

杜少虎(主持人):下面有请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院院长刘西洁先生发言。

刘西洁先生发言

刘西洁:首先非常高兴,陕师大杜教授把刘万鸣先生介绍到我们陕西来引导学院美术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展览。我认为这个展览非常的有话题,实际上我们从小素描里面还要看到,我们从一个小画里看到了很多的文化承载。前面的两位教授讲了,一是具有东方意味的精神,二是有着我们艺术家专业的表达,用他的技术承载了我们的文化元素,我认为这个非常重要。

我们经常有些展览没有话题,没有技术含量的问题,这种现象实际上在中国的艺术领域比较严重。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跟中国画家有直接关系。中国画到了清代以后,带有真正的中国文化精神指向的绘画,被其他的空洞的概念所取代,缺乏人文关照,缺乏人文关怀,缺乏现实意义的作品充斥整个社会。

今天展览的标题叫“搜妙创真”。什么是搜妙?要创造的是什么?这些文化内涵来自于中国的艺术进程。从顾恺之时代就知道“以形写神”,到了我们这个世纪的100年,一直在探讨,从“以形写神”到“搜妙创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写生精神,这是一个对于现实生活和艺术精神之间关系的重要表述。一个文化的进程,关系到进步。中国古代有很好的人物画作品,并不是说我们当下的现实主义作品就能够取代的。

一个最有标志性的作品是唐代韩干的《牧马图》,我们看到那么小幅作品同样跟万鸣先生小素描作品是一样的,同样的一个小幅作品,表达了非常的现实性,黑白灰之间关系也是西方的全空间关系,体积关系,实际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文化。这里所表述的,我想和大家感受可能不一样,我认为万鸣的画它有传统,像黄宾虹一样,他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黄宾虹实际非常推崇文人画,对于写意的概念,对于中国关于艺术的讨论,在理论著述里都描写得非常清晰,这是关于实践者和理论之间的关系。关于艺术创作的过程。小素描还有一个,比如说陈老莲的《水浒叶子》,实际上刘万鸣的每一个形象都有它具体的针对,他并不是概念化,而是对现实生活的每一个形象都有着深刻的感受,然后把感受转化成为一个个艺术形象,变成自主的形式。在他笔下,每一个人都是具体的人,都有鲜活的形象,他能表现出同时代的精神与面貌,同时也有艺术家自己的艺术风格。上午讲到了一个叫“陌生化”手法,这个“陌生化”就是艺术家独特的视角,他传递的信息量很大,这几个话题就是我最大的感受。

素描肖像画,我们在西方的教科书里看到,而中国绘画是同样被纳入到他们的素描教学体系中的,素描概念的含量是非常宽广的,并不是我们简单的基础训练,素描是我们最简单的一种方式来表达我们直接的感情,这是素描的真义。素描同样既具有最基本训练的功能,也有最高层面艺术的表现,这个展览尤其是在现在学院的教学体系中,应该看到艺术家所具有的这种能力和能量,如果一个艺术家没有这样的能力,他的艺术思想就无法去表述,比方说一个小说家、散文家,连基本的文字都拿捏不到一块的时候,你想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平时看到的是刘万鸣先生的一些花鸟画作品,而这些人物画却很少见到。中国的文化实际是东方意蕴,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交叉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的本质,我们的本体是应该坚持和坚守这“东方意蕴”,这才是东方文化真正的需要。这里边我们讲到材料纸张的时候,实际上使用铅笔或者是所谓的毛笔来画素描并不重要。刘院长长期在学院工作,这和他作品中高层次的这种艺术追求也有很大关系。我希望这个展览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在交流方面起到教学经验的总结,也希望大家借这个话题进行延伸,对我们以后的美术教育发展提供更多参照。

杜少虎(主持人):非常感谢刘西洁教授的精彩发言,他是从一个国画家的视角和身份来看待这次肖像展的,他特别强调了“东方意味”和“人文关怀”,这是它两个核心的概念。他还大量的列举事实,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反传统,我们对传统到底应该怎么看?他也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证明,从今天来讲,我们反思新文化运动的最大成果,实际上就是我们重新看待西方文化和我们自己本民族的文化。

从新文化运动一直到建国以后的“新中国画”运动,实际上都是对中国文化问题,包括中国画的立场、观念、技法问题,有一个深刻的反思。今天我们来重新看待中西文化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从刘万明先生的展览当中,看到了很多我们能够体味到的,一种新的精神指向和重要的文化元素,刚才西洁教授提到了一个“东方意蕴”,这些实际上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各种元素。

西洁谈到了中西文化的“包容性”,他还特别提到了关于我们这次展览的名字“搜妙创真”,其实这是我和万鸣院长在商量名字时所持的文化立场,虽然是我们从中国画论里边抽取出来的一个名词,但他其实包容了西方文化的很多相似因素,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写生观念等等,写实、写真、微妙观察等等,这些都包容进去。我们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实际上我们是更强调我们的一个文化立场,文化策略,和画家本人的一个个人化的独特视角。

从刚才的发言,我们体会到刘先生的素描展,它不单单是一种方法和观念,它更多的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精髓里边的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当然,素描画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基本的层面,但从今天刘院长的作品里面,我们似乎还读到了更高的精神追求,而且对中西文化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下面我们有请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屈健教授发言,大家欢迎。

屈健: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的一个机会,我就谈一下我的粗浅感受。在我的印象中,刘万鸣先生是一个著名的花鸟画家,特别是对他过去的画印象比较深刻,觉得他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创见的画家。今天见到的这些作品,应该是加深了我对他这种创新型艺术家的一个认知,今天的小幅素描作品展里面,我感觉有这么几个特点,我就先用8个字来概括我的印象:

第一个词是沉静;第二个是古雅;第三个是细腻;第四个是自信,我想用这8个字4个词组来概括我对作品的一个印象。这种沉静,它是体现在他的画面里,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我所理解的他个人的一种气质,画面可能因为画如其人,我看到画,我就感觉到这是一个人的一种气息。在画里面,他是一种个人气质。古雅,是他画面的这种质感,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和文脉在这个画里面的一种体现。细腻,当然是他的用笔方法,用笔和他的这种绘画技艺,它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特征。自信,应该是他画面的一个精神的格局,我想这是一个粗浅的第一印象。

当然,从画面所体现出来的这几个印象,我就看到了他画面的效果,他的这种小画给人的那种大震撼,我觉得这里面确实如前面各位老师也提到,他是具有这么几个特点:一个就是它是中西融通,这一点是无疑的。不管怎么说,刘万鸣先生的绘画中间,我是看到了那种欧洲的那种大师的那种小的草图,小素描的那种影子,也有好像是和我们明清以来的那种传统人物,人物画中绣像那种传统,这个感觉是一种印象。

这种有中有西的内容,同时它又极具东方意蕴,这个画面它体现出来的这种最终结果,还是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这么一个感觉,还是彰显出来一种文化的自信。这种东方意蕴的表达,是通过三种方法来体现的,一个是他对表现方式的一个运用,比如说现场的大型应用,包括类似于徐悲鸿的素描中的那种线条的意蕴,我都能看得出来,他是在方法上的一些应用。另外一个就是说材料上的一种创新,我还是这很少见到在绢本上,或者在中国画的这种宣纸上,类似这种非常规材料上,用这么细腻的笔法去画出来这么“正道”的作品,这种材料的运用,无疑也是一个创新。

还有一种,就是他非常规、非常态化的一种图式表达,我觉得整个画面造型的这一部分很有特点,我们见到的素描太多的就是常态化,那个画无论怎么精道,我就找不到话题,而这个素描画它是一种非常态化的这种图式表达,也就是追求它的陌生化,这个陌生化,他给我的感觉是他最后造成了一个什么结果?就是风格,画这个素描,他这个作品是非常的具有风格化。这里面我想在中国传统的画论里面我们还是讲“以形写神”,到我们“长安画派”石鲁的时候,他提出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概念,叫“以神造形”,把“以神造形”这几个字放在这里边非常合适。

刘先生确实是首先抓到了这个“神”,然后再去考虑它的“形”的问题,他的最终图式反映的问题,就回到他的主题上,“搜妙创真”。这搜既有你找的问题,也有选择的问题,并不是艺术家看到什么就画什么,他一定是经过最终的选择以后,搜出来一个妙,“妙”也是一个客观存在,而“搜”是主观,它一定发挥他主观的作用,去寻找自然中的奇妙之处,然后进行创造性的去使用方法,创造性的去进行转化,然后进行创新性的发展。

最终结果就是“创真”,这个真是艺术的真,不是自然的真,我觉得从这些里面它体现出来,又回到它标题来说,应该说是这个作品,它给我们的一个印象,确实就是小中见大,精品意识,这是非常强烈的一种感受。看完这些作品以后,我想到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在素描教学中怎么去活用西法?因为西洋的素描传统在中国时间很长,也有非常完整的一个体系,我们怎么去活用西法让它化为己用,成为我们自己的这个表达,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是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说美术样态的探索性,多元化和风格化,要不要在我们的教学中进行,大力的进行推广和提倡,因为我们现在这种样态太少了,我们的素描,就是有限的那么几种样式,很少出现这种具有探索性的,极具风格化的这种样式。这种东西给我们管理者,尤其像我们这些做院长的,这个事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你敢不敢这样去包容他,去允许他在教学中怎么把这个都发挥出来?这是个问题,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怎样对待小与大问题,见过太多的大而强的作品,看完之后没有印象,而这个小画展我得处处贴得很近,视力也不太好,然后一定要趴在近处观看,看的很细,所以说印象深刻。最后,通过刘万鸣先生的展览,让我所看到了学术上的一些启示,谢谢。

杜少虎(主持人):屈健先生的发言入木三分,剖析透彻,下面请陈明先生做个简短的点评。

陈明(主持人):屈教授他谈到万鸣院长素描的几个特点,沉静、古雅,细腻、自信,谈到东方意蕴,小中见大和中学为体,他认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的一个路数,我觉得屈教授谈的非常好。另外一个,屈教授所谈到一个“以神造形”,或者是“以神写形”这个话题,我觉得很感兴趣了,我们一直说“以形写神”,在传统花鸟当中有很多大家都在说“以形写神”,那么“以神写形”或者“以神造形”反其道而行之,或者是把“神和精神”放在绘画的一个主体位置上,的确发人深思。

就像“六法论”当中“气韵生动”是第一个,然后才是“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什么的,这个话题其实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个话题。“以神写形”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还是可以概括的,刘万鸣老师的素描作品,他在造型的规范之外,把人的形态,甚至他的神态夸张化,或者说是“陌生化”或者是“风格化”,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谢谢屈教授。

杜少虎(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次加快点评,下面接着发言。邀请中央美院于洋教授发言,发表高见,大家欢迎。

于洋:首先非常感谢万鸣老师的邀请,也经常来西安,我们这一次来陕师大,参加刘万鸣老师的肖像写生作品展,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展览,虽然是一个小型的展览,我觉得他的学术含量影响深远。我想到有三种相对相通的概念范畴,刚才几位老师也都谈到,第一个是写真和写实,我们在刘万鸣老师画的题目里面看,经常应用的是写真,写真是一个中国画里非常重要的传统,我们从流行的作品来看,非常类似于“明人肖像册”的那种形式。

第一个“点睛”的西法,西法之后用笔墨和色彩还原的,我们自己的形式传统是什么?包括像李公麟的《五马图》里面,一些极尽细致的描绘,一直到王绎在这个秘诀里面,他也讲到了人的肖像,人的面像甚至和风水的关系,以及和“规划图”的关系。他把人的五官和五岳星图相连等等,从这样的一个传统,可以看出当我们面对肖像,我们传统里叫“写像”的这样一个习惯和传统文脉,从这里边我们可以看到万鸣先生在他的肖像写生作品里的思考,他的实验和他的用心。

第二个也是小中见大,就是小尺幅大气象,这些作品都可以从尺度上来讲,甚至可以用袖珍来描述,这么小的尺幅,刚才像几位老师也讲了,尽精微和致广大,把人的这种眼神和形态,通过他的这种细腻的,同时又非常纤细的描绘呈现出来。也使我想到,其实,万鸣先生本身被我们熟知,他是一个花鸟画家,花鸟画家来画人物,实际上是把人作为万物的灵长去描绘。

我们看万鸣先生笔下的猿猴,他笔下这些动物形象,其实那个眼神,你也可以看到有一种通灵似的,通感似的效果。人作为万物的灵长,他再去描绘,作为一个生物,这样一个高等动物,它的意态,这是一个非常精细的洞见式的观察,这是第二。

第三个就是讲的素描问题,因为在中国画或者写生传统里面谈素描,谈速写,这是一个老话题,我觉得万鸣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边衔接了两个相对的概念,一个是“素”,一个是“繁”。素描这个词,通过这次画展,我也有反思和思考,当然我觉得还需要一些考证,这个词最早是怎么来的?我们就是用素这个词来描绘,这实际上是我们传统中非常文体性的一个词。我们讲素描,我们自己的中国画的课程,叫白描,线描,讲中国画的素描,这种讲线性的东西,包括我们很早的时候,从诸子百家这个时代,儒家、道家讲到“素以为绚”,讲到“墨分五色”等等。

包括我们从素描这个概念里面看到,在欧洲的名叫“素描”,所以我想从“形神观”的角度,从神韵的角度来看素描,又是一个很艺术的角度。在万鸣先生的画里面,从他的素描或者说是一种肖像写生的作品里面,它是有题跋的,有印章的,所以结合起来又是一幅,无论是纸本也好,绢本也好,又是一幅完整的中国画作品,而且他的题跋也正好显现出万鸣先生他的知识构成底色。

我跟万鸣先生是很多年的好朋友,他是我的兄长,亦师亦友,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万明鸣先生是一位复合型的,具有前瞻性的,具有思想性的艺术大家。因为跟万鸣老师也经常有沟通,他很早的时候在天津美院教画论,这跟我是同行,从这个画论研究起家,从画学研究起家。所以我想这也奠定了万鸣先生作为一位学者型艺术家,或者我也倒过来讲,艺术家型的学者他的一种精神底色。

在他的这种品格里面,刚才朱院长,刘西洁老师其实都讲到,这样的一个艺术家的人格,我觉得万鸣先生他是一位既儒雅又坚定的这么一位艺术家,我基本上有很多研讨会的时候,都要去聆听很多先生的发言,我非常喜欢听刘万鸣老师的发言。我觉得甚至比很多理论家的发言都有含量,而且也很精彩,为什么?因为刘万鸣先生的发言从形式感上声如洪钟,他的态度一点都不模糊,每次发言都这样,非常自信,肯定有态度,有观点有质量,它不搅浑水。我觉得这里面就显示出他很多问题都想的很清楚,而且很多问题他通过实践,他通过亲自的印证,他非常的有谱,非常的有体验。

这就是我想到今天我们的理论研究,不能是个唯文的事情,应该是跟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其实中国传统画就有一个论从画出,本身画论家都是画家。我们在今天也应该恢复这种传统,提倡这种传统。再一个就是刚才几位老师也都讲到,用中国语言。刚才屈院长也讲了,用中国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甚至用中国语言讲述世界故事。万鸣先生在他的肖像写生作品中,其实从文化角度讲,它是“以中达西”。虽然画的是中亚人或者是一些少数民族的形象,但是他是“以中达西”,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或者说中国本土文化价值观的输出问题。

其实不能完全从一个迎合西方文化的角度,在各大双年展上有个西方文化的角度,展现一些所谓当代艺术作品,观念艺术作品。其实应该把我们自己精粹的东西,自己真正好的都拿出来。虽然万鸣老师这次展览是一个小展览,但是它本身具有文化策略巨大的价值,再一个就是从画学本位来讲,美院大家也都知道有“徐蒋体系”,“徐蒋体系”是讲真,是写实的,是讲现实的。

现实主义画家包括徐悲鸿也讲过“真”和“妙‘的联系,讲过惟妙惟肖,我觉得万鸣老师他提出的一个写真的概念又不一样,因为把笔墨通过一种素描画的改造来描绘现实,通过模特的写实来描绘现实,描绘社会,这是一种角度。如果回归到人的意态的角度,回归到“形神观”的角度,去深入人的心理特征,去描绘这种形象,这又是一个角度。我想这种“写真”是不是更趋近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质?文化内涵和文化深度?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杜少虎(主持人):于洋教授的发言涉及到中国文化的诸多问题。下面我们有请中国艺术研究院展览部主任张剑发言。

张剑先生发言

张剑:万鸣老师是我的领导,我跟他比较熟,他作品从创作的初期,创作过程到创作完,我都在看,在微信交流或者说现场也去。我的认识首先最重要一点是万鸣老师明确的创作方向在哪?就是说他在画这画以前,他已经成名了,他知道他想要什么,看到这个人物的时候,他已经胸有成竹了,比如说像屈院长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什么会这样?他知道他想要什么,不管是中取还是西取,只是他运用的手段而已,他要达到他想要的一个目的。

这个造型其实在他画的时候,他心目中他已经有一个很成熟很清晰的一个形象在这,他怎么去画这个东西,运用什么手法画出来,怎么能达到心手一致。他只要能运用的,都在尝试,而且不断地在补充进来,这样才能形成他画面一个丰富的一个存在。比如说我们可能刚开始看,一看文艺复兴能看到什么荷尔拜因,能看到丢勒的一些影子。再细一看又能看到很多线条,比如说还有陈老莲的很多东西,包括中国山水画的一些技巧,线条什么都在里面。

屈健刚才说是小中见大,我觉得还有,空中见实,其实空中见实很简单,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为什么会有“计白当黑”呢?它有很多空白的地方,这个空白地方实际上是有重量感的,不是说空空在那里,它是空白地方和所有的线条结合在一起,它这个画面的整体感就是说很坚实,很多可能简单是一个线条,但是有山石的那种力量感在里边。

简单的来说,它结合了西方的非常敏锐的捕捉能力,他在看到客观对象的同时,他脑子里已经构思了一个,他应该一颦一笑的那种,他想要的一个样子,他下一步想表现什么的时候,他就会结合他自己的学养,自己的认知审美等等,结合起来,他就想画出来什么样?他的画面在画之前,他脑海里有一个很成熟的画面,他运用了西方的素描手法,这个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是从西方大师身上学来的。

我们中国画审美特质在哪?是意境,他又把中国画的意境融入进来,这个融入不是说现在的一个嫁接,是由内而外的,是自然而然生发的,是情感灵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喷涌出来的一种,这句话我一直认为这是非常精彩的。

他创作过程我是比较了解的,他在美化创作期间,其实很审慎,很严肃,其实在反复的揣摩这个东西,画起来它又是很真诚、很狂热,他投入的创作状态,可能晚上都不吃饭,一直在这画,一直要把它完成。这种严肃认真热情的创作状态,其实是一个画家应该持有的态度,我就简单说这些。

杜少虎(主持人):下面我们有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创作院人物画创作室主任蔡葵先生发言。

蔡葵先生发言

蔡葵:我跟万鸣老师是好朋友,我也是画人物,记得是去年3月份,万鸣在微信给我传了一张肖像,我当时第一感觉是,画的内容是一个老太太,我以为是西方的人,没见过这种,很新颖。我想了半天就问,我看了那张素描以后,万鸣让我看到他的作品,他的花鸟画是传统的内容,非常的精美,严格来讲笔墨都很讲究。构思的鸟类,这动物的刻画都很精细。后来我看到一张素描,叫素描也可以,叫速写,叫什么不重要,形式才重要。今天,我又看了这么一系列作品,给我直接的体会就6个字,新颖,严谨,纯粹。

新颖就是,我们都是从美院出来的,我们学画画的时候,画了这些素描,我们也看过西方大师的作品,就是临摹,我们自己也尝试过,最后让我们这种教育体系慢慢的,就是画的都一样,因为你不听老师的,那你没分,那你过不去。所以这是后话。要审视,要思考,我们怎么教育?现在因为这是师范大学,美术教育,我总结了这6点,万鸣能有今天的作品,能有今天的作为,和他努力去做是分不开的。

万鸣以前是搞理论的,他有深厚的理论东西,他有华丽的基础,他告诉大家,古代有好东西,坏的东西。平时没人告诉我们坏的东西,只告诉我们好的东西,其实告诉我们好的东西未必是好,是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就这样,万鸣不一样,他博览群书,看过很多哲学书籍,他出了几本书我也看了,我觉得他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是什么?你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有了这些作品,他把最好的东西表白在这里,所以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二个强调融合,中西融合,其实不矛盾,中国的东西,古代的东西,画的多精美,可以跟西方绘画媲美,已经到了大英博物馆大都会,他们残缺的作品都要,为什么?说明美的东西是有共同的价值标准。我们不能否定我们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我们的理解。西方绘画这么多年,文艺复兴阶段,你看它的作品经久不衰,不是说在世界拍卖会上出现就好,我觉得这就是好东西。我们从万鸣的一系列作品中,我们看到中西方文化的融通,看到作者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第三个,从刚才的这一系列作品,我又想到了,因为我们是搞实践的,画画的。说实话,画画你就把画画好,画好看一点让更多人喜欢,说俗一点能卖钱。你的作品,刚才大家讲了一个当代性,时代性,我们是这一代人,我们毕竟是现代人。我现在画的多,我们来表达当代社会,更多的应该还是强调唯美。又回到万鸣这画,他的画每张都让你觉得越看越美,越看越惊喜,出现了很多新素描。

杜少虎(主持人):刚才我们稍微快了点,下面让陈明老师简单点评一下。

陈明(主持人):我就简单点评一下,前面三位老师,于洋教授的,张剑老师的,还有蔡葵老师的。于洋老师谈的三个问题,都是非常深入的问题,写实、写真,小中寓大的问题,还有素描的问题。“写真”与“写实”虽然是一个中国画上的概念,还有一个是从西方来的一个概念,实际上有相同之处,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于洋兄所谈的这些问题是我们在素描,在当代中国绘画当中它的价值和地位,乃至它未来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到底我们追求的是写真,还是写实,真与实之间这种关系是什么?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张剑老师谈到一个“胸有成竹”的话题,因为在他看来万鸣老师的创作实际上是胸有成竹了,他有他自己的一个精神的取向,一个形态的取向,一个风格的取向,然后在精神指引下,心手一致。把这个来自于西方素描的手法,表达成中国画的意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情感与灵感的结合,谈得非常好。

刚才蔡奎老师谈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画论,画论对于一个画家的重要性,理论的高度,理论的认识,对他指导艺术创作有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可以分辨好与坏的区别,美与丑的区别。

第二就是谈到中西融合,我们一直在谈中西融合,那么中西如何融合?蔡老师他也有自己的一个看法。第三点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时代性,时代性之外,还提到它的唯美性,当然我们对唯美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看法,什么是美与丑也是大家一直在争论的一个问题。就像我们在谈到书法上的“丑书”,丑书到底是美还是丑?当然在宋朝的造型上,美与丑又有什么样的概念?又有什么样的一个分辨?这样的一个讨论,都是我们值得深入思考的。

杜少虎(主持人):陈明的分析很有道理,下面我们有请陕西国画院,青年画院副主席徐华先生发言。

徐华先生发言

徐华:首先谢谢刘教授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肖像写生作品展,这个展览我觉得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下在高校教学的画家,如何来画素描肖像或者叫素描画?在坐的各位,我想大家都画过素描,素描肖像,我们这种教学体系从考学之前,到上大学,毕业以后从事教学工作,一直都在画素描肖像。我们有没有这种思考?中国画家如何去画素描肖像?这次展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特别好,可以当一个个案去研究,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

第二个,我看了刘教授的作品之后,我在想,当时做霍去病墓,做雕塑的这些雕塑家,如果去画素描肖像?他应该怎么去画?如果宋人花鸟画家去画肖像画,应该是一个什么状况?我想提出来与大家一同思考,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画家李公麟的《五马图》,其实在里边隐藏着一种中西互通的东西,这张画它也可以说是一张肖像画,上面的人物画得非常的精细,而且非常的传神。

把它拿去跟西方的这些大师的肖像画去做对比的话,它依然可以代表中国,西方的素描肖像属于单色画,对于中国画是黑白之间,包括我们说的李公麟的《五马图》,我觉得非常有代表意义,它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还有这种写意的智慧。

我们仔细的去看他画的马或者人,我觉得现在有的人造型能力很好,也不见得能画出来这么传神的东西。这也回到我们前面说了,就是很多专家在说中国画的“以神写形”,或者叫“以神造形”,我觉得刘教授的作品当中,他其实是真正读懂了中国画的这种表现的,这种传神的精神,他已经打通了中西。

我们现在很多素描的这种教育体系,还是“徐蒋体系”,不能说徐蒋体系不好,在这个体系里边,还是以西方为主的这种表现方法,还包括有一些苏联的一些素描的方法。这个展览我觉得最大的一个好处,他是在高校举办,我觉得对年轻人,对于从事艺术者,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思考点。

第三个我在想,中西方之间它只是工具不同,其实它到达了一个制高点的时候,他的精神是相通的。比如我们去爬珠穆朗玛峰,你如果在半山腰,你谁也看不着谁,当你上到了顶端,一个是从南坡上,一个是从北坡上,你上到了顶端,就是我也能读懂你,你也能认识我,我觉得恰巧是刘教授的作品给我们的一种启示。

从他的作品当中,我还读到了唐宋,甚至于元的这种绘画,追求的这种崇高,华妙,静穆,博大,在他的作品当中,我觉得融会得很好。从他的作品当中,我们还可以感觉到他骨子里散发出来的那种高贵的气息,还有一个他一丝不苟的这种执着精神。在当下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绘画作品在我看来,包括刚才几位老师说,他以前研究过,也教过理论,对中国画论了解得很深。

我也看过他写的一些文章,他出口成章还引经据典,这其实正是画家综合修养的一部分。他的作品其实就有中国古典绘画的这种情怀,还有这种审美,还有当下他的作品中的一种外化,这些都是特别可贵的,因为是他自己的,他个人的。好像我还没有看到国内许多的画家跨界,作为一个花鸟画家,画出如此让人很惊叹的肖像画,实在令人叹服。

(未完,转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