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美术综合

刘文西:扎根黄土地 为人民而艺术

美术综合 来源: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2019-07-08 15:43
先生走了,带着画笔,就像60年来无数次的外出写生创作。不过,这次——他走得很远、很远。7月7日,著名美术教育家、黄土画派创始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刘文西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

中国黄土画派代表人物

1933年 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今嵊州市)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1953年 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美术,受教于潘天寿、方增先、周昌谷。

1958年 到西安美术学院工作,开始创作《在毛主席身边》《拉家常》。

1959年 作品《拉家常》《在毛主席身边》到北京参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62年 修改《延安之晨》,题名为《毛主席和牧羊人》,并正式发表;创作《祖孙四代》,在全国美展展出,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1963年 《枣园桃李》在全国美展展出,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创作《书记和老农》,由人民美术出版社、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作品《同欢共乐》《祖孙四代》发表于《美术》杂志。

1964年 《刘文西人物习作选》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创作《毛主席到陕北》《炕头夜话》等作品。

1976年 创作《知心话》《毛主席和小八路》《历尽艰辛为人民》,并被全国多家出版社和报刊出版、发表。

1977年 作品《毛主席在抗大》(素描淡彩)、《奠基礼——直罗镇大捷》入选“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周年美术作品展”,由中国美术馆收藏,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4年 作品《山姑娘》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获银奖,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5年 在全国第四次美代会上当选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作品《同欢共乐》获第三届全国年画一等奖。

1989年 作品《黄土情》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并在多家报刊发表。

1992年 作品《道情》入选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祖孙四代》被选入大型艺术画册《中国美术五十年》(1942—1992)。

1997年 应约接受第五套人民币设计中的毛主席肖像创作。

2001年 获“黄胄美术奖”西部美术特殊贡献奖;作品《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 作品《何香凝》被评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

2004年 在西安成立黄土画派。

2016年 “刘文西艺术研究中心”在西安成立。

2017年 “心中有人民”刘文西百米长卷首展举行。

2018年 西安市决定为刘文西先生建立美术馆。

2019年 7月7日于西安逝世。

解不开的陕北黄土之缘

从江南到延安,刘文西深深爱上了陕北的黄土地和那里的人民。他用一颗艺术家的赤诚之心,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人民而创作。他艺术创作中浓厚的陕北气息,使他成为扎根于黄土地、崛起于黄土地、辉煌于黄土地的黄土画派的开创者。

▲《陕北老农》

▲《沟里人》

1988年,刘文西在新加坡办画展时,当地媒体首次将他称之为陕北画派的创始人。而他却认为,陕北是黄土地的代表,大西北是一块更大的黄土地,更应该表现,所以将之称为“黄土画派”概括性更强。

2004年4月17日,以“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为艺术宗旨,以人物画为主、以西安美术学院为主体的学院式画派——黄土画派在西安市正式成立。

▲刘文西在陕北横山县付园则村拜访老乡

“根植黄土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是刘文西创立黄土画派的心愿和目的。多年来,刘文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带领黄土画派画家每年至少下乡采风写生七八次,走进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中,不断提高作品的思想内涵,创作具有大西北黄土地艺术特色的美术作品。

在他的引领下,一大批有影响的画家认同、接受、追随他的画风,以黄土地的劳动人民生活为创作源泉,在现代中国画坛形成了重要的具有鲜明独特性的黄土画派。

▲2012年,青年画家高海平和刘文西老师在陕西定边盐池359旅盐厂遗址。背景窑洞是359旅在长城遗址掏挖后居住地。

本组图片提供/高海平

无论时代如何变,陕北人的正直、勇敢、淳朴、善良一如往常。而且,这些元素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具备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在新时代,没有规模的作品是对不住这个时代的。所以,我要用更大气磅礴的手法、更具承载力的方式——巨幅长卷,画出陕北的‘清明上河图’,为广大人民树碑立传,为人民而艺术。

2017年,84岁高龄的刘文西依然创作不辍,以一幅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献礼党的十九大,为中国当代美术界又留下了一件令人感佩的时代画卷。

60多年的岁月如白驹过隙,刘文西始终坚守着“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去歌颂人民,为人民而创作”的艺术追求和人生信条,不断创作着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刘文西部分作品赏析

刘文西的画作被称为“是15亿人看得最多的”,因为他有幅观众最多的“特殊作品”,那就是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主席画像,目前使用的5元、10元、50元、100元上的毛泽东头像都出自他之手。

▲第五套人民币毛主席画像(素描)

他所有关于创作的想法都很简单,三句话:

你要创作吗?到生活中去。

你要激情吗?到人民中去。

他们会启示您怎么创作,路该怎么走。

众家评论刘文西

吴作人(中央美院前院长,油画家):半生青山,半生黄土,艺为人民,传神阿堵。

启功(书法家):五体投地(观刘文西画展后的题字)。

靳尚谊(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油画家):从黄土地中创造新的时代精神,文西兄是黄土画派的带头人。

方增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国画家):刘文西的艺术高峰,是勤奋垒起的;是速写垒起的;是采风垒起的;是不断深入生活,扎实苦练基本功垒起的。

李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出《刘文西现象》后很兴奋,感到是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出了一口气。我认为,如果说战争年代,美术界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代表人物是古元,那么,解放后四十年坚持走这条路的就是刘文西。刘文西是陕西的骄傲,延安的骄傲。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文西先生展览时开了个研讨会,我开了个玩笑,说刘文西有几个不变:坚持画速写、坚持深入生活、坚持戴干部帽和穿中山装。

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在“文革”之前,有四位画家对人物画的影响很大,这四位画家就是刘文西、方增先、黄胄和杨之光。刘文西和方增先影响比较靠前,刘文西的作品比较多一些,分量重些,但方增先写了一本书,他俩影响是各有高低。我觉得这四大家中,刘文西的影响是最大的。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有人提到刘文西、黄胄、方增先,这一代人里每一个人都不一样,黄胄与速写的关系特别密切,而刘文西与素描、与年画特别密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数,实际上是谁也代替不了谁。

杨力舟(中国美协原副主席):我在西安的时候,受到王式廓、董希文、刘文西等人作品的影响。刘文西创作的画,在全国很有影响。他笔下的《刘志丹在陕北》和一系列歌颂毛泽东的国画人物,气韵生动。

陈佩秋(国画家):刘文西突破了中国画已有的审美格式,创造性地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成就,特别在拥有了众多的劳动人民形象素材后,开拓了中国水墨画的新领域,成为中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马鸿增(评论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几位各具风貌的佼佼者。如黄胄之奔放洒脱,刘文西之厚重坚凝,方增先之深沉抒情,程十发之朴拙轻盈。

【最新消息】今天(7月8日),西安美术学院在雁塔校区美术馆设立追思厅,崔振宽、赵振川等文化名人和各界群众到现场吊唁。刘文西同志治丧办公室今天(8日)发公告,刘文西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7月11日(星期四)10时在西安市殡仪馆咸宁厅举行。

来源:陕西日报、华商报、文化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