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捷克“李宾斯基奖”(Stanislav Libenský Award)竞赛入围作品名单,前段时间在官方网站公布,其中有10位来自中国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作品入围。“李宾斯基奖”(Stanis

2019年度捷克“李宾斯基奖”(Stanislav Libenský Award)竞赛入围作品名单,前段时间在官方网站公布,其中有10位来自中国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作品入围。“李宾斯基奖”(Stanislav Libenský Award)设立于2009年,用捷克已故国际著名玻璃艺术大师 Stanislav Libenský 名字命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针对全球范围内大学应届毕业生的玻璃艺术作品奖项,每年举办一届,每届入围作品总数不超过五十件(组)。这个奖项到目前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玻璃艺术奖项。在中国,“李宾斯基奖”这件事与中央美术学院的张所家教授有着扯不断的密切联系。

Stanislav Libenský

Stanislav Libenský夫人Jaroslava Brychtova祝贺获奖
艺术家
“李宾斯基奖”策展人Milan Hlaves先生(左)

2017年“李宾斯基奖”颁奖典礼,
中国美术学院赵瑾雅获得“特别奖” 2016年,“天元玻璃艺术节”我作为张老师的助手,负责“‘天元奖’中国学生玻璃艺术作品邀请展”的执行策展。他多次对我说“玻璃这种材质作为艺术表现语言的媒介,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三个大的范畴:玻璃艺术、玻璃工艺和玻璃设计。一是当代艺术品,二是体现工艺价值的装饰品,三是功能性日用器物。要牢记‘学术高度与学术胸怀’,这样才会厘清许多事情而不至于混乱与狭隘。”

左起慕晨扬、杜蒙、宋出尘与张所家老师合影正是他开放的国际视野,集结众多国内、国际玻璃艺术个人与机构,将各种信息和资源进行整合,创立新的联结,进而构建新的秩序,在中国玻璃艺术与国际交流中扮演一位“集结者”和“推动者”的角色。尤其是张老师对于中国玻璃艺术教育和促进年轻艺术家融入国际创作主流所做出的努力,对于这一点,新锐玻璃艺术家杜蒙说:“张所家老师近年来不断为年轻玻璃艺术家们开拓着许许多多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不但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样的活动结识了诸多优秀的教育者和艺术家们。张老师更像是一位集结者,将年轻的我们聚集在一起,相互分享、彼此帮助,使得中国年轻玻璃艺术家在国际玻璃的舞台上逐渐汇聚成了一方新的声音。”是的,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正在崛起,在获得国际玻璃艺术主流关注与认可的同时,也在逐渐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美术学院李文老师在谈到张所家教授的国际视野,以及在活动策划与对年轻艺术家的推广方面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张老师对玻璃艺术充满热情是圈内朋友众所周知的,对玻璃艺术以及对年轻艺术家的推广也不遗余力。对国际国内玻璃艺术的发展、动态细心关注,并不断将这些动态分享给大家,令人感动!”

2014年李宾斯基奖海报

张所家教授和姜飞、朱丽越、安芝璇在捷克展览现场 2013年,张老师敏锐地关注到“李宾斯基奖”,与留学捷克的艺术家朱丽越取得联系,详细了解情况。2014年,他鼓励应届毕业生报名参加,他的硕士研究生姜飞的作品最终入围,至此,他将李宾斯基奖与中国的艺术院校进行了链接。

2014李宾斯基奖开幕式,姜飞与玻璃艺术大师Vladimir Klein在作品前合影

“李宾斯基奖”策展人Milan Hlaves 在“天元奖”评选现场 2015年,透明书签微信公众号在张老师的介绍下,开始每年向国内艺术院校介绍该奖项的报名和入围情况。2016年“天元国际玻璃艺术节”在怀来举办,“李宾斯基奖”策展人Milan Hlaves受张所家教授邀请担任“‘天元奖’中国学生玻璃艺术作品展”评委,他对中国院校玻璃艺术的发展印象深刻,天元玻璃艺术节的交流对后来国内以及国际玻璃艺术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加深了国际间艺术院校玻璃艺术教育的交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秦岭老师在谈到2016年天元国际玻璃艺术节时,依然印象深刻:“2016天元国际玻璃艺术节”是至今国内最大的一次玻璃艺术盛会,......国外的媒体纷纷报导了活动的盛况,这在中国玻璃艺术创作、国际交流和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近几年来,张老师将工作的重心转向了推动青年玻璃艺术家的艺术推广上,实实在在的做了更多具体的工作......”每届李宾斯基奖的获奖作品风格都有所不同。除了跟每一年的国际评委会有所变化有关之外,这个奖项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张所家教授说:“李宾斯基奖关注新思维、新视觉,有一个不变的标准,就是新工艺新观念在玻璃艺术教育中的体现,鼓励学生对玻璃语言的创新!”从历年参加李宾斯基奖(Stanislav Libenský Award)入选中国学生名单及获奖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玻璃艺术教育在近几年所发生的飞跃式进步。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谢文蒂,2012年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陶瓷与玻璃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以首位华人学生的身份入围李宾斯基奖,她也是第一位在RCA学习玻璃的中国学生。

2012年李宾斯基奖海报

谢文蒂2012年入围李宾斯基奖作品

2012年“李宾斯基奖”展览现场 2014年,姜飞(中央美术学院)开启中国艺术院校毕业生入围先例;

2014年“李宾斯基奖”官方公布入围艺术家 2015年有芮雪(清华大学)、李宪阳(
鲁迅美术学院)、何辉(中国美术学院)三位入围;


2015年“李宾斯基奖”展览现场及入围作品 2016年增加到陈玉琼(中央美术学院)等六位学生;

2016年“李宾斯基奖”官方公布入围作品

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陈玉琼入围作品 2017年不仅有五位同学入围,赵瑾雅(中国美术学院)还获得竞赛特别奖,这是中国学生在李宾斯基奖上获得的第一个奖项;

2017年“李宾斯基奖”现场

2017年赵瑾雅入围“李宾斯基奖”作品到2018年度共有王韵骁等七位中国学生作品入围,最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韵骁同学的作品获得了竞赛一等奖。

2018年,“李宾斯基奖”海报

2018年,王韵骁在“李宾斯基奖”颁奖现场

王韵骁获奖作品《多肉计划》局部

“李宾斯基奖”一等奖奖杯今年更是令人鼓舞,入围人数进入了两位数。到目前为止计有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十几所院校32位学生的毕业创作入围“李宾斯基奖”。

2019年“李宾斯基奖”海报

2019年,清华美院蔡蔚然入围作品《Cancer》

2019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李牧然入围作品《渗化》

2019年,赵瑾雅入围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 201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赵瑾雅,毕业创作入围当年的“李宾斯基奖”,并获得“皮尔恰克玻璃学校-特别奖”。今年她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硕士毕业作品,以其独特优雅的气质再次征服严苛的“李宾斯基奖”评委,实现了本科、硕士毕业作品两次入选的荣誉。有感于和张老师的结识与交流,她写了如下一段话:“我与张所家老师于多次玻璃艺术展览中相识,他给我的印象与旁人不同 - 亲近与自然。而日后与张老师的交往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他在用他的亲身行动帮助着国际玻璃艺术教育的交流与发展,并且在日常点滴生活中关怀与鼓励着青年艺术家的成长。“日前分别与多个中国玻璃艺术学生在海外初次见面时闲聊,回忆我们相识经历都发现是由张老师引荐,惊叹张老师心中有如一张大网将国内外从事玻璃艺术者团结在了一起。又如国际盛事天元玻璃节上,张老师集结了国际知名玻璃艺术家与从业者来中国交流,这个经历使得中国与国际玻璃艺术的发展更近一步,并且对于我个人在留学前就得以与众多艺术家相识,也与如今在海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推动力量!“借此机会感谢张所家老师的关怀与付出,希望包括自己在内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未来中向前迈出一步,做玻璃艺术发展的推动者与桥梁。”

左起李文、Ivan Joel、朱丽越、张所家、赵瑾雅,上海玻璃博物馆国际著名的美国玻璃艺术家、教育者Tim Tate 看到张老师对在秦皇岛玻璃博物馆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学生玻璃艺术展作品的推介后,动情地说:“感谢你为中国玻璃艺术所做的一切!”虽然他任教于中央美院,但是他的学生遍布国内及海外。他会主动关注和提携有想法和有才华的年轻人,他的学术胸怀与格局不局限于任何条条框框,而是尽量将每个年轻人身上具备的可能性挖掘出来,用他自己的话说“未来的希望寄托于他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主任李静副教授的评价足以代表80后一代以及更年轻一代人:“所家老师极具国际视野,甚至是和自身年龄不相符的对国际玻璃艺术发展的深刻认知。他展示了那一代艺术家的思辨和严谨,每次同他交流都会从引起共鸣并从中获益。他保持着80年代弄潮儿的劲头,永远奔走的路上,雷厉风行!我脑海里总是想象出他如何趴骑在一辆赛车摩托上,风驰电掣,嗖的一下把那些迂腐、虚假、某种腔调的人甩在脑后。但是他对年轻人无比的关爱和无条件的支持。我想中国玻璃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化,中国青年玻璃艺术家的成长都是和他的付出与努力分不开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静副教授与William Warmus和张所家教授合影,上海玻璃博物馆布拉格国家装饰艺术博物馆玻璃项目策展人,李宾斯基奖总监米兰·赫拉维斯博士(Milan Hlaves)如是说:“张所家教授不仅是中国玻璃艺术界的关键人物,也是世界玻璃艺术界的关键人物。他一直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种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需要玻璃艺术界之间的链接和融通协作。这种不断扩大的网络正在以一种极重要的方式提高玻璃的艺术性和技术性,并在平衡着未来的发展。作为‘玻璃界人士’,我们感到高兴和自豪,能有张先生这样不可或缺的同事和不可多得的朋友。”对于刚刚结束学校学习的青年艺术家,“李宾斯基奖”为个人作品提供了展示机会的同时,也为世界范围内艺术院校的玻璃艺术教育提供了交流平台。这个奖项自2014年被张所家教授介绍到国内的5年时间,越来越多中国毕业生的优秀作品参与其中,在促进中国玻璃艺术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为李宾斯基奖形成更大国际影响力起到了推动作用。张所家教授一直以来所做的工作,就像是在不同的关键结点之间架起的一座座桥:链接着中国、捷克;北京、布拉格;天元奖、李宾斯基奖。(本文作者为《透明书签》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在读硕士)

2019年,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王昕入围作品《昕·意》

2019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黄季入围作品

2019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曹越入围作品《密钥》

本文作者汪付成与张所家教授在天元玻璃艺术节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