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
2019年09月04日——2019年09月22日
展览地点:
刘海粟美术馆(延安西路1609号)
前言
似与不似间
——写在张桂铭先生个展之前
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 阮竣
齐白石有一段画论被艺坛多次提起:“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字面解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这个度,可以理解为绘画作品不能不“像”,画什么东西不像什么东西,这是对观者的欺骗。但又不能拘泥于物的“象外”,而应该抓住其特有的本质,发挥艺术想象,或突出或夸张,融入作者的情趣思考,体现于不同其它特象的独有特点。以这个观点来关照张桂铭先生的作品,无疑是能看到这个“妙”之所在的。妙在传统与当代的自由变化。毕业于浙江美院的张桂铭,有着扎实的造型能力和笔墨功夫,从《画家齐白石》等作品中不难看出,其被划归为浙派人物画家实至名归。而这一名片,在上世纪80年代,在已过不惑之年之时,被他自己打破。随着“85新潮美术运动”的燎原之势,在批判传统,“中国绘画往哪里走?”问题引导下,张桂铭开始了他自己的变革之路,这个变革起于八十年代中期并贯穿于整个九十年代,他的创作由人物画转向花鸟画,而且通过花鸟题材闯出了“张氏风格”,以当代的平面构成取代对三维空间的追求,以变形取代写实,突出色彩而淡化水墨。正如石涛讲:笔墨当随时代。经过十多年的变革,探索出了这个时代中国笔墨的一种表现方式,它有宋元的影子,但也有当代的情趣,这是张桂铭对于这个时代的表达,用属于他自己的一种笔墨方式。妙在东方与西方的融会贯通。张桂铭是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艺术家,其求学之时正是浙江美术学院大师云集之时,“重笔墨、重修养”的学风,给青年时代的张桂铭打下来扎实的功底,从书法入手锤炼的笔墨意蕴,从素描速写训练而来的老辣线条,气息与笔意的融汇,让青年时代的张桂铭一举成名。正是在这个时候,在创作道路上不断求索的张桂铭大胆借鉴西方现代艺术,从米罗、马蒂斯身上吸收养料,开启了属于他自己的变革之路,创新之路。东方花鸟画中经常出现的飞鸟、葫芦、石榴等元素经过打散重组式的变形、构成,在不断的拆解、重叠、分割和组合之后,以绚烂的纯色来勾勒、强调,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正是这转变,让我们欣喜的看到了一种融汇中西绘画精髓的传统气派和现代风貌。妙在具象与抽象的一线之隔。经历了变革,张桂铭的作品变得纯粹,简单。他放弃了立体造型对三维的追求,转而把花儿、鸟儿和间而出现的人物并置于二维平面,用类图案的布局来进行纯粹而本真的艺术表达。同时,他用绚烂的色彩来抓住眼球,给人强烈直觉,丰富人的想象,激发人的感情。正如古人做诗,很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明亮轻快的色泽,充溢着诗人愉悦的感情;凝重灰暗的色调,则寄寓诗人伤感怨悱的意绪。这两者的结合,被郎绍君先生评价为“张桂铭走到了具象艺术的边缘,在抽象艺术的门前停住了”,正是这具象与抽象之间的一线之隔,让我们看到了张桂铭对自身绘画语言的自信和把控力。这世间有一种美,哪怕表面再热烈,它的内心深处都是平淡而含蓄、宁静而纯粹的。你可以在这种美里,看到一颗真而善的心,那颗心质朴无瑕。像这样充满矛盾的能给人强烈心灵冲击的美,是动人的美。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张桂铭,用他明亮、飞扬、纯粹的画作来展现一种矛盾的美好,一种激烈、纯粹如无我之境的美好,也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自由游走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那份至真至纯,单纯而静穆的艺术之美。
作品赏析
取经图 1982年 68x68cm
画家齐白石1983年 136x66.5cm
八大山人造像 1984年 132x68cm
人物 1990年 44x45cm
莲塘 2003年45x98cm
武将 2006年 138x34cm
牵牛 2008年 50x100cm
文章标题:张桂铭艺术大展即将亮相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