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美术综合

从南到北“白石热”

美术综合 来源:美术报 2019-09-02 19:40
齐白石日前,湖南省博物馆的“画吾自画——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展”从馆藏齐白石作品中遴选出绘画精品近百件,包括花鸟、山水、人物诸画种,亦涵盖其早、中、晚各个时期。“越无人识越安闲——齐白石笔下的人物神情之

齐白石

日前,湖南省博物馆的“画吾自画——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展”从馆藏齐白石作品中遴选出绘画精品近百件,包括花鸟、山水、人物诸画种,亦涵盖其早、中、晚各个时期。

“越无人识越安闲——齐白石笔下的人物神情之二”是北京画院美术馆自2005年开馆以来所推出的齐白石作品陈列的第二轮第四展,也是北京画院“2019人物之年”最具重量级的展览项目。

南北两个齐白石的展览同开,掀起了从南到北的“白石热”。

越无人识越安闲

齐白石笔下的人物神情之二

薛良

8月30日,“越无人识越安闲——齐白石笔下的人物神情之二”专题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式与观众见面。此次展览由北京画院联合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湘潭市齐白石纪念馆、荣宝斋等11家国内重量级文博单位及艺术机构共同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越无人识越安闲——齐白石笔下的人物神情之二”是北京画院美术馆自2005年开馆以来所推出的齐白石作品陈列的第二轮第四展,也是北京画院“2019人物之年”最具重量级的展览项目。此次展览以齐白石人物画的演变历程为线索,共分为:下笔如神在写真(早期作品)、扫除凡格总难能(中期作品)、幸能笔墨不相同(晚期作品)三大板块,以精彩的齐白石原作、详实的文献资料和难得一见的“手稿”还原齐白石大写意人物画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色。

一次变法

从“齐美人”到“西城三怪”

齐白石的人物画之名远早于他的花鸟画、山水画之名。据白石老人自己回忆,他人生中的第一张绘画作品便是8岁时摹拓的雷公像,在做雕花木匠时,齐白石也常常会为乡邻们绘制神像功对来养家煳口。正式踏上绘画道路之后,除了为人画写真像之外,齐白石还擅画仕女,还因此在湘潭当地赢得了“齐美人”的称号。此次展览中齐白石的早年仕女作品可谓佳作云集,汇聚了诸如《西施浣纱图》、《黛玉葬花图》、《麻姑进酿图》等民间传说、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女性形象,观众可以从精细的作品中看到齐白石早年扎实的人物画造型功底。

齐白石 黛玉葬花图无年款 146×39cm 纸本设色 荣宝斋藏

衰年变法后,齐白石人物画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早期的工细写实转向简率粗放,常以寥寥数笔便表现人物神情的微妙变化。描写对象也已摆脱了早年“齐美人”的范畴,开拓出许多新的人物画题材,如齐白石仿效前人将自己与门人雪庵,以及友人冯臼庵并称为“西城三怪”,所作的《西城三怪图》。此外,民间喜闻乐见的不倒翁、钟进士、李铁拐等常常出现在画面里。在齐白石的笔下,这些神仙不再是高高在上、庄重威严的形象,而是样貌丑怪、心地善良,他们或是风趣幽默、或是辛辣讽刺,充满了现实生活的气息和浓浓的人文关怀。

一份安闲

自画像中的人生如戏

“越无人识越安闲”出自齐白石的一首自作诗,有一次,齐白石的门人为他画像,而身旁好友皆说不像,唯有齐白石题诗一首作为巧妙回应“身如朽木口加缄,两字尘情一笔删。笑倒此翁真是我,越无人识越安闲”。作为此次展览主题,这首七言绝句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齐白石的人物画艺术,作为中国画的集大成者,齐白石诗书画印全能,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和社会上都对齐白石的花鸟、草虫关注颇多,山水、人物则相对薄弱。而且在齐白石自己的艺术生涯中,他也曾对人说过40岁后较少作人物画,在润格笔单中人物画也逐渐消失,这与齐白石人物画不受时人认可有关,而“越无人识越安闲”则可视为齐白石对于外界最好的回应,从中我们也能感受齐白石超然的人生态度,以及淡于名利,坚守艺术“寂寞之道”的本心。

齐白石白石草衣 无年款 128×33.5cm 纸本设色 辽宁省博物馆藏

除此之外,齐白石还常常借画抒怀,将自己的情感以及处世观、人生观融入到画作中,所以在很多展品里都可以看到齐白石自己的影子。在展览中,我们将具有自画像性质的作品进行了重点梳理呈现,如早期的《白石草衣像》,画中的齐白石虽然衣着朴素但却身背书册、怀抱古琴,可以想见早年作为民间画师时的齐白石心中所怀的文人理想。移居北京后的齐白石,常常因为木匠出身受到同行的攻讦,他对此毫不示弱,专门绘制《人骂我我也骂人》作为回应。人到暮年,齐白石非常喜欢画《老当益壮》,画中老人手持拐杖,轻松而又自信。这些展品不但用艺术的形式记录下齐白石的形象,也真实地反映出齐白石一生之中不断变化,丰富而又精彩的内心世界。

一番探索

寻齐白石的“枕中之密”

齐白石的人物画不只借鉴于前人和民间艺术,也得之于对生活观察和自我个性的表达,更得之于其在创作中反复推敲、再三修改的艰苦用心和惨淡经营。在北京画院收藏的齐白石画作中有一大批数量可观的人物画稿,从早年勾摹前人作品的粉本,到中年源于生活的写生,再到晚年的“自家造稿”,这些画稿里有许多反复涂抹、修改的痕迹,以及齐白石在创作中详尽的画法批注,真实记录下齐白石人物画反复推敲的创作过程,可谓难得一见的齐白石“枕中之密”,是了解齐白石人物画创作的第一手资料。

齐白石 跛仙图 无年款 93×44cm 纸本设色 荣宝斋藏

此次展览中全面梳理了北京画院院藏的齐白石人物画稿并按照时期和题材进行分类展出,同时还将一些重要的创作底稿与作品进行对比展出,观众可以感受齐白石人物画“一挥而就”背后艰辛的探索和创作过程。

一台好戏

十二家机构精品汇集

此次“越无人识越安闲——齐白石笔下的人物神情之二”便是以齐白石的人物画作为梳理重点,汇聚了国内12家重量级文博单位及艺术机构的珍贵藏品,共展出齐白石的人物题材画作近200件,利用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展览平台搭建一台齐白石笔下人物画的“好戏”,此次合作机构的参展作品也可谓“超强阵容”,其中更是不乏齐白石人物画中的代表作,如《黎夫人像》、《婴戏图》四条屏、《不倒翁》、《寻旧图》等。国内众多兄弟单位的鼎力相助,使得齐白石的艺术佳作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里汇聚一堂,共同演绎齐白石笔下精彩的人物神情。

齐白石 飞鹤人物图1897年 73×37.5cm 纸本设色 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外,为了配合本次展览活动,北京画院美术馆专门设计了一套“齐白石人物”的趣味表情包于展览开幕同期上架,公众可免费下载使用。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表情包再现齐白石笔下的人物神情,也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齐白石所绘人物之妙。

展览将横跨国庆假期,持续至10月16日结束。

画吾自画

齐白石:天真作少年

周懿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贫寒农家,早年以木匠为业,20岁以《芥子园画谱》自学绘画,50多岁北上后毅然“衰年变法”,开创了“红花墨叶”的大写意花鸟画风格,成为一代中国画大师。直至1957年去世,他的画笔从未停止过。“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这句来自陈师曾的题诗,既是齐白石“衰年变法”的动力来源,也是齐白石一生执着追求艺术的写照。正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的“画吾自画——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展”,展览主题正是源自此句。

齐白石 雁来红图轴约1934年 169.3×49.3cm 纸本设色 湖南省博物馆藏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白石老人的家乡湖南看白石其画,在湘音环绕的氛围中,自当是多了一份别样的理解。他的幽默,他的大胆,他的自信,他的坚韧,他的情趣,他的接地气,是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赋予他的秉性。

该展览在馆藏齐白石艺术作品中精选100幅左右颇具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共分为4个单元,展出展品包括花鸟、山水、人物诸画种,涵盖齐白石创作的早、中、晚各个时期。沿着展线一路走来,观众可以看到这位艺术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单元“一丘一壑自谓过之”(1882-1918),展示了齐白石早期初学绘画时的作品,也充分显露出他骨子里的天赋与自信。26岁后“木匠”齐白石才拜萧传鑫、文少可、胡沁园、陈少蕃等为师,开始正规学习诗文书画。后又拜入晚清名士王闿运门下,得以进入湖南乃至全国性的文人交游圈。期间,齐白石以“五出五归”远游和十年幽居,提高了技巧与修养,开拓了眼界与心胸。正如他的自用印“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所言,齐白石在骨子里对于自己的艺术天赋与志向颇为自信,其早期绘画构图奇异,用色清雅,画面质朴自然而充满生活气息,个人特色初见端倪,已经成为地方绘画名家,这奠定了他日后成为大师的基础。

齐白石 山水中堂纸本设色 湖南省博物馆藏

第二单元“老萍自用我家法”(1919-1928),集中展示了齐白石变法时期的作品。1919年,齐白石正式定居北京,但其冷逸疏简的画风不为人所喜,卖画生涯很是落寞。因此,他听从陈师曾的劝告,以“老萍自用我家法”的自信,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衰年变法”,一方面继续向明清个性派文人画家索求,另一方面借鉴近人吴昌硕的笔墨与色彩表现,确立了一种质朴纯真、清新刚健,充满生活情趣而又富有鲜明个性的新风格,即“红花墨叶”的大写意花鸟画。同时,山水画也是笔简意远,平中见奇,独具创新面貌,一派大家气象。

齐白石山水六条屏 1925年 178.2×46.6cm 纸本设色湖南省博物馆藏

第三单元“少年无此好红颜”(1929-1948),展现了齐白石创作鼎盛期的作品。“衰年变法”之后,齐白石大器晚成,创造力旺盛,此后20年是他的绘画鼎盛期。人们所熟知的齐白石作品,多出于此一时期,尤其以水族的虾蟹、红花墨叶的花卉作品广受欢迎,山水、人物虽数量较少,但也有很高的质量,最终呈现了我们所熟知的“齐派”风格。齐白石在馆藏《雁来红》上题道“少年无此好红颜”,颇有借“老少年”之名表达一位画家在艺术盛期的成熟与自信。

齐白石寿桃图轴1947年23.8×49.8cm 纸本设色 湖南省博物馆藏

第四单元“一花一叶扫凡胎”(1949-1957),呈现给观众齐白石生命最后岁月留下的佳作。1949年以后,年届九旬的齐白石仍然保持充沛的创作精力,时有杰作出现。上世纪50年代以后,老人身体衰象渐显,把笔作画,有时不能控制正常笔线形态。但是千锤百炼的绘画技法已经成为齐白石的一种本能,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岁月,其作品构图日渐概括,笔墨愈见奇拙,有时甚至超然物表,进入“一花一叶扫凡胎,墨海灵光五色开”的超凡境界。

齐白石秋荷册页1951年 30×41.6cm 纸本设色湖南省博物馆藏

展览作品中,“客居”是齐白石频繁提及和表现的内容。北漂几十载,人事变迁,战乱动荡,他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木匠,成了名扬四海的艺术大家。但他的乡音未改,乡愁未减,乡思未断,一虾一蟹,一蛙一鸟,一花一草,一果一蔬,一山一水还是儿时的纯真模样。“画吾自画”,也像是“自说自话”,更成了“自由自在”,这个老少年,把他的纯与真,留在了画上,也留在了这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