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展览资讯

“红色”卡普尔

展览资讯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天颖 2019-11-04 09:32
10月25日,安尼施·卡普尔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以“文献”的方式介绍了他横跨35年的重要艺术创作70多组。

安尼施·卡普尔在英国艺术界独树一帜,他的大胆创作常常模糊了雕塑和建筑之间的界限,激发了艺术界与公众的思维,这也使其成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10月25日,安尼施·卡普尔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以“文献”的方式介绍了他横跨35年的重要艺术创作70多组。

我的红色家乡(装置) 2003年 安尼施·卡普尔

安尼施·卡普尔1954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现工作居住于伦敦。他先后在伦敦弘赛艺术学院和切尔西艺术学院就读。1990年,卡普尔代表英国参加第44届威尼斯双年展,并荣膺“PremioDuemila新秀艺术家奖”,翌年又成为“特纳奖”得主。他的创作以带有极简主义色彩的大型装置作品而着称,红色蜡块、不锈钢反光镜、粉末是他常用的创作媒介,几乎每个作品都涵盖了他对世界和自我意识的探索、对时间和空间的追求。

卡普尔曾说:“红色是一种让我感受强烈的颜色。也许因为红色是一个非常印度的颜色,我生长的环境充满红色,之后我又在另一个层面重新认识它。”

远行(装置) 2017年 安尼施·卡普尔

此次展览的主色调也正是红色。在中央美院美术馆的一层大厅,2013年在柏林的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展出的《致心爱太阳的交响乐》以规模较小的方式出现,血红的蜡砖不定时被传送带运到中庭中心上空,然后自由降落。在美术馆三层,卡普尔2015年在法国凡尔赛宫个展首秀的《将成为奇特单细胞的截面体》,不仅呈现了令人着迷的生物形态设计,还邀请观众通过侧面隐蔽的门进入作品内部,探索装置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几何空间关系。而作品上鲜红的洞也被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关于躯体、存在与信仰的网。在此作品附近的另一空间,是卡普尔2017年在阿根廷纪念公园展出的工业景观《远行》,一辆涂满湛蓝颜色的挖掘机爬伏在几百吨红色泥土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漫山遍野的红色色粉如浪涌一般,层层叠叠,形成热烈的景观。另一件巨型自动装置作品《我的红色家乡》则被放置在美术馆四层。机器带动一条金属臂沿着装有25吨红色软质蜡的开口容器的表面转动。金属臂在一个小时的转动中,环绕着蜡质表面缓慢运动,好像在搅拌材料,不断塑造蜡的形状,反复形成奇特景观。

“作为艺术家,我要使我的每一件作品不止是物体,还是哲学的承载,很多作品都是我东方思想的呈现。”安尼施·卡普尔说。

除了大型装置作品,展览还呈现了卡普尔在过去几十年间重要公共项目作品的模型,包括《云门》《轨道》《南岸中心》《地铁站,蒙特圣安杰洛,那不勒斯》以及今年在纽约展出的《伦纳德街模型》等。

据展览总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介绍,此次个展的另一部分还将于11月11日在北京太庙艺术馆开启,卡普尔在概念上最具冲击力的一组相互呼应的作品《S曲线》和《C曲线》将被放置在太庙的中庭。《S曲线》是两片大型不锈钢无缝连接形成的“S”形雕塑,而《C曲线》则是一整片巨大的弧形不锈钢。两件艺术品两侧的凸面与凹面,则分别直映与倒映出周围的景象。围绕着这些作品的将是另一组卡普尔的重要不锈钢雕塑作品,包括《斯塔夫》《非物体(尖顶)》《非物体(门)》等。这些作品皆呈现了颠倒的映象,将观众融于周边的建筑与环境中。

“或许人们在许多重要国际美术馆和公共空间,如泰特现代美术馆、凡尔赛宫、罗马现代艺术美术馆、芝加哥千禧公园等都曾经领略过安尼施·卡普尔那糅合东西方精神,并与环境完美结合的大型作品带来的视觉震撼,但此次卡普尔来到北京,在富有现代文化精神的中央美院美术馆和最具中国文化象征性的太庙艺术馆同时展出,将呈现一次难得的东西方多元文化观念间的对话与碰撞,中国观众也将领略卡普尔对材料、形式、技术和东西方文化的深入探索。”张子康说。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多年前曾在纽约观看过卡普尔的作品,其规模、体量乃至背后所折射出的思想和观念都给苏新平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次展览是传统与现代的一次对话,并兼具东西方多元文化背景融合的开阔视野,这将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在挖掘美育教育、推广大众美育的有力探索。”苏新平说。

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