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访谈评论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董希源:时代的呼唤 艺术的担当

访谈评论 来源:人民政协网 2020-03-09 13:38
“1月21日是我孙儿满百天的日子,全家聚会其乐融融,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董希源全家刚刚给孙儿过完百天。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董希源:时代的呼唤 艺术的担当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董希源:时代的呼唤 艺术的担当

“1月21日是我孙儿满百天的日子,全家聚会其乐融融,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董希源全家刚刚给孙儿过完百天。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作为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自由职业一分团团长的董希源,于1月24日就行动起来,发起了“心系武汉,为武汉加油”倡议书;1月26日倡议为疫情严重的湖北地区募集善款,用于购置医疗物资。不仅如此,他本人也立即行动起来,构思、起稿、构图……“在这场抗击疫情的奋战过程中,虽然我人在家中,但每天都为疫情的发展动态而心潮起伏。七八十岁高龄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依然奋不顾身地奔忙在疫情第一线,金银潭医院的院长身患重病坚持工作,无数的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彻夜奋战在前线,他们忘我的精神和坚忍的身影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令我既感动又敬佩!”正是怀着这份敬意,董希源要用手中的画笔、用艺术的语言,为战“疫”出力。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当国家遇到大事难事,文艺作品都发时代之先声,美术更是如此。如何展现内心的感动、表现对身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的敬意?董希源首先想到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在寒冬时节,松、竹、梅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成为高尚人格的象征。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万众一心、共克时艰抗击疫情的英勇行为,不就像傲然挺立的苍翠青松?不就如任凭风吹雨打、霜冻雪侵,依旧坚忍无畏、誓死不退的筱簜?不就是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铁骨冰心的红梅吗?松、竹、梅的精神和品质正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坚定力量。松树的王者气概,竹的坚韧品质,梅的凌寒飘香、斗雪迎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奋战在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的英雄们一样,不畏艰难、奋勇当先,迎接胜利的到来!”董希源解释道。

创作完成以松、竹、梅为主题的三幅作品,董希源将其捐赠给了厦门市政协,拍卖后所得善款用于武汉抗疫一线。“不仅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这也是作为一位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

一首首诗词、一曲曲新歌、一幅幅画作、一尊尊雕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同心协力,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战“疫”之歌。

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好转,但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在这紧要关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为做好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注入了强大信心。“我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23讲话中提到要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董希源指出,在战“疫”过程中,许多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抗疫作品的创作,挖掘和表现创作对象的艺术面貌。“但在创作的过程中,应有所布局、有所侧重,防止和避免一拥而上,出现简单重复的形式主义和应景之作。”他建议,“在战‘疫’过程中,一个人撑起一片天、一颗心温暖一座城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艺术家要紧紧跟踪与挖掘这些先进典型,以艺术的表现形式及时记录与叙述他们感人的事迹,讲好中国战‘疫’故事,展现中国精神,为疫情防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此外,他还表示,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让专家和广大群众评议艺术作品,选出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

文/本报记者;郭海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