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葬之风盛行于唐朝,墓葬是当时社会传神体现,墓葬中的随葬品也无不映现着当时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凡大葬后,墓内不立盟器神煞,亡灵不安,天曹不管,地府不收,恍惚不定,生人不吉,大殃咎也”。
彩绘陶兽首面具,唐代,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面具大致呈圆形,白胎,模制成型,长24.5厘米,宽21.7厘米,厚8.4厘米。正面为高浮雕兽面,背面内凹。边缘装饰一周连珠纹,头有一对倒八字形角,双眼圆凸,眉心有一圆形红点。眼两侧有尖兽耳外张,蒜头鼻,鼻孔张大,咧嘴露出獠牙。兽面多处绘有红、黑两彩。两兽耳下及兽下颚各有一圆形穿孔,孔中还残存有铁钉痕迹,似为钉于墓壁或棺木之上使用。此面具狰狞可怖,面目丑恶,应与汉代的滑石兽面用途相同,为墓中随葬的驱魅辟邪之物。
以面具驱邪的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据《周礼》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以索室逐疫。”随着社会的变迁,陪葬俑、陪葬神兽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墓葬中。
文章标题:中原藏珍:河南省博物院藏彩绘陶兽首面具赏析
本文栏目:美术综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