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 Baselitz’s studio, Ammersee, Germany, 2019. Artwork © Georg Baselitz. Photo: Ealan Wingate. Courtesy Gagosian
艺术是源自本能和原始的──是一种爆发。
——乔治·巴塞利兹
高古轩欣然呈献「数年之后」展览,展出乔治·巴塞利兹的最新创作的油画和纸本作品。这是巴塞利兹在香港高古轩画廊举行的首场个展,也是自受新冠肺炎影响封城“抗疫”以来,在全球高古轩画廊中首场重新开幕的展览,别具意义。
高古轩很高兴能再次在特别为香港画廊及其环境而构思的展览中展示实体艺术品,并殷切期待与公众一同欣赏和颂扬这位在世艺术大师的精彩力作。开幕活动将于5月21日(星期四)晚间5时至8时举行。
Georg Baselitz, Ammersee, Germany, 2018, Photo: Martin Müller. Courtesy Gagosian
巴塞利兹是源于战后德国的新表现主义运动的先行者,擅长以充满力量而直接的手法创作,展现他对艺术历史脉络的敏锐触觉。 巴塞利兹深受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和菲利普·古斯顿(Philip Guston)启发,他亦以坚毅的创作手法和批判态度见称。
1969年,他开始创作上下倒转的画作,以放慢制作、观赏和理解作品的过程。在过去50年里,他亦经常借用和重新演绎自己的作品,透过一系列形式上和历史性的隐喻以扩展其视觉语言,同时持续以人像作为核心主题。
Georg Baselitz, Photo: Martin Müller. Courtesy Gagosian
展览的焦点为13幅巴塞利兹以“对印”技术创作的大型油画,与他在《如果…》(What if…,2019)系列作品中所用的技巧有关,该系列于今年初在高古轩旧金山画廊展出。
Installation view of Georg Baselitz: What if..., March 12–May 2, 2020, Gagosian San Francisco, Artwork © Georg Baselitz. Photo: Robert Divers Herrick. Courtesy Gagosian
创作新黑金色的画作时,他利用模板在空白画布上绘制倒转的人物,并只在背景涂上颜色,形成夺目的剪影。然后,他将一块黑色画布盖在这块画布上按压,再将之揭起,形成比直接绘画更加柔和的图像。这种混合手法不仅强调媒材多于图像,更带有一种不可预知的特性,体现自由与活力。 在唯一一幅粉红色的画作中,巴塞利兹在没有模版的情况下以正像刻画人物。
Georg Baselitz, Madame Demoisielle weit weg von der Küste (Madame Demoiselle a long way from the coast), 2019, Oil on canvas, 118 7/8 x 168 1/8 inches (302 x 427 cm) © Georg Baselitz,Photo: Jochen Littkemann, Courtesy Gagosian
由于部分物料受转印技术影响耗损,「数年之后」展出的作品带有明显的自然变化,结合了巴塞利兹进行触觉干预留下的痕迹,以及“对印”过程中形成的印记。这种变化为表面增添一种张力,而画板之间的微妙相似之处和差异,亦为整个系列增添动感节奏,呼应移动中的人体。当一个图像衍生出另一个图像时,人物变得模糊,并逐渐与背景融合,将主体融入背景、人性融入现实。巴塞利兹透过这些画作充分展示了时代现实黑暗和混乱的本质。
展览将出版附有精美插图的画册,其中收录了由曾梵志撰写的前言及鲁明军执笔的文章。
文章标题:高古轩香港将恢复开放,呈现乔治·巴塞利兹个展「数年之后」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