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外滩,你首先想到什么?
十里洋场的东风梦巴黎,上海滩的华灯璀璨、夜夜歌舞,酒不醉人人自醉。
上海,作为19世纪末全国最大移民城市,汇集了全国各个地区的商人,其中宁波商帮的影响最为深远。据统计,清朝末年的上海就已经有40万宁波移民,超过上海所有居民人数的30%。到民国后期,在上海的宁波人已达百万,成为今天上海人口基数中最重要组成部分。
宁波人把自己的文化带到了上海。宁波影响着上海,上海也影响着宁波。
《南京条约》之后开辟五口通商,宁波于1844年正式开埠,迅速成为了欧美商船云集之地。外商纷纷在三江口岸边兴建店铺门面,建立领事馆、医院、银行、印刷厂和教堂,渐渐形成了规模。又因其建筑有着浓郁的欧陆风格,且紧靠江边,人们便称之为外滩。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外滩,宁波老外滩。比起繁华的上海外滩,宁波老外滩拥有更悠久的历史和积淀。
三江口历来就是宁波的繁华之地,江岸商铺林立,江中舟楫如梭。历经百年,如今的宁波老外滩依然保有古朴的风貌。整洁的街道、充满异域风情的教堂、砖石裸露的外立面连同花岗岩石柱、连绵的拱门都让人恍如穿越时空。
2020年8月29日~11月29日,由顾家集团、顾家投资旗下商管中心和艺术中心联合引进的毕加索原作艺术品大展,将于宁波老外滩北岸艺术中心展出,这是宁波老外滩北岸艺术中心开馆重磅大展,更是老外滩北岸街区开街的至诚之作。西方艺术与传统风情的完美融合,将为一百七十六年“宁波老外滩”注入新活力。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法国共产党党员,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是著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舞台设计师和作家。在西方,他和乔治·布拉克同为立体主义的创始者,一生遗作逾三万件。毕加索是少数在生前就“名利双收”的画家。他与达利、米罗一起被誉为西班牙三大现代艺术大师,还和杜尚、马蒂斯在二十世纪初期就开始涉足造型艺术,并取得革命性的发展,在雕塑、版画及陶瓷上都有载入史册的成就。
此次宁波老外滩北岸艺术中心的毕加索艺术大展,将迎来50件毕加索原创真迹,除了绘画,更有陶瓷、版画、石版画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结合高度还原的毕加索工作室、多媒体展示区、互动体验室等,带大家身临其境地走进毕加索的艺术世界。
这件《草地上的午餐》(Le déjeuner sur l'herbe)是毕加索于1964年创作的,灵感创意源于法国古典主义大师、印象派先驱马奈的同名作品,是毕加索最重要的陶瓷作品之一。相近的画面构图搭配立体主义的线条,使其在致敬前辈的同时又不乏鲜明的个人特色。
马奈是毕加索极为推崇的前辈。1863年,马奈在巴黎的落选者沙龙中展出了《草地上的午餐》,引起了世所罕见的轰动。因其不论是题材,还是表现方法都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学院派相悖,也引发了当时美术界的极大的争议。今天的我们看来,美术史早已证明了这件作品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不仅发展了西方绘画中的平面性,更为印象派的迅速崛起指引了方向。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
同样是绅士与裸女在郊外野餐的主题,在毕加索的表现下更富趣味和童真。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系列的作品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编号1980.481.1),并拥有显赫的展览收藏历史,足见其不菲的艺术价值。
1985年,毕加索《草地上的午餐》率先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展出;
2014年,展出于香港中文大学美术馆;
瓦洛里斯(Vallauris)位于法国南部,靠近戛纳,是一个有着悠久陶艺制作历史的小城。这里是毕加索从1946年至1973年去世时一直居住的地方。旖旎的风光和精美的陶瓷工艺吸引了毕加索最终选择在这里定居,并创作出4500多件陶艺作品。瓦洛里斯位于戛纳城后的山腰上,站在高台上可以眺望戛纳海面的秀丽景色。位于该镇的博物馆城堡(chateau Musée)是一所建于中世纪时期的宅邸。城堡内现已成为两座博物馆,在其中之一的毕加索国家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Picasso)的礼拜堂内,悬挂着毕加索创作的著名壁画《战争与和平》。
《瓦洛里斯的公牛》(Bulls in Vallauris 1957)是毕加索创作于1957年的作品,初衷是为瓦洛里斯斗牛活动设计的石版画海报,画面描绘着骑着马的斗牛士用长矛刺伤公牛后颈,极富勇气与力量。
毕加索 《瓦洛里斯的公牛》
1950年到1960年间,毕加索在瓦洛里斯举办一年一度的斗牛活动和艺术展览。展览通常是陶瓷展览,以聚集他的好友及藏家们一起欣赏他最新的作品。毕加索为每一个他组织的活动都设计制作了版画作为海报,这件作品便是其中之一。这样的场景通常是斗牛士助手上演完引逗公牛之后,骑马斗牛士出场以长矛攻击公牛。这时斗牛比赛才算正式开始,意味着好戏准备上演。《瓦洛里斯的公牛》也是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永久馆藏作品(收藏编号1979.620.119),承载着毕加索、西班牙式斗牛与瓦洛里斯的美好回忆。
毕加索67岁才开始以瓷器为创作媒介,1946年他与正热烈追求的女友弗朗索娃前往瓦洛里斯度假,闲来无事去了当地一个手工艺市集闲逛。毕加索在集市上随手捏了几个陶作,因此认识了乔治和苏珊·哈米耶夫妇。这对夫妇主持当地一间著名的玛都拉陶瓷工作坊,至此引发了毕加索对瓷器创作的兴趣,开始了他漫长26年的瓷器创作之路。
他创作了餐盘、花瓶、雕塑等系列作品,主题则围绕他一贯喜欢的题材——斗牛士、自然界的风景、山羊、鸟、猫头鹰、女人和鱼群。作品形态生动,色彩丰富,继承了他画画的所有风格。在他人生最后的25年间,他一共创作了633 件不同型态的艺术作品,每件作品都仅授权Madoura 陶瓷制作厂根据第一版限量翻制。所有瓷器的底部都会清楚标明“Madoura Plein Feu”和“Picasso Collection”的印章以及用釉写上去的编号。
《AR543猫头鹰》是毕加索于1968年创作的。这只外形可爱,绘图天真浪漫的小猫头鹰向世人展现了一个童心未泯的毕加索。尽管这一年,他87岁高龄了。这只令人印象深刻的小猫头鹰在2013年的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上展出,引来众多围观者。值得一提的是,毕加索陶艺作品最高价也是一只小猫头鹰。2018年11月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毕加索的《Le hibou gris》以超过约合1500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惊艳四座。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充满传奇。在不断迸发出前所未有独创性的过程中,“女性”一直是他灵光闪现的重要来源。尽管毕加索常常处于不停地选择和更换情人的状态,但终其一生,却只有两任妻子——俄罗斯芭蕾舞演员奥尔加·科克洛娃和杰奎琳·洛克。1953年,他在马杜拉陶艺工作坊邂逅了杰奎琳,两人感情迅速升温。1961年,八十岁的毕加索迎娶了比自己足足年轻四十六岁的杰奎琳。作为他的第二任妻子,杰奎琳陪伴毕加索度过了最后的晚年时光。因此,挚爱的杰奎琳也成为毕加索在五十年代后期,转向年轻女性创作主题过程中表现最多的对象。
《AR308杰奎琳的头像》创作于1956年,是毕加索和杰奎琳爱情的见证。这件直径41.5厘米的红色盘子曾经在2017年于法国瓦洛里斯陶瓷博物馆和毕加索博物馆展出。毕加索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杰奎琳俊俏的脸庞。在她高挺的鼻梁旁,美丽的杏眼里闪烁着无限的柔光。这是毕加索眼中,杰奎琳柔情似水、漫过心田的时刻。
《AR457杰奎琳侧面头像》创作于1962年。这是毕加索与杰奎琳婚后第二年,在结束了多年的爱情长跑,终究修成正果之后,两人的感情依然炽热浓烈。此时的杰奎琳在毕加索眼中更显成熟端庄,时时充满着温情。作为唯一陪伴毕加索走到最后的缪斯女神,她的故事将和这些为她创作的伟大艺术品一起载入史册。
毕加索经过不断的探索,不仅试验了钴蓝色、铜绿色、紫罗兰色和品种繁多的珐琅,还创造了新的雕刻、绘画方式。除了用车床加工罐子,他对切割以及在坯泥上直接塑形产生了兴趣,因为坯泥的自由形状会决定作品的效果。毕加索把在《亚威农少女》的绘画技法用到陶艺上,用新鲜的坯泥进行创作。依着自己一贯的自由风格,毕加索把一系列细颈酒罐变成迷人的女性形象,在陶盘上绘制各种脸谱,还制作了一系列动物形象的陶模。就像在其他方面一样,毕加索的热情又一次决定了他的风格,带动了他的艺术创作,并且创作出出大量成功的、有趣的作品。
在毕加索的陶瓷创作影响下,现当代陶艺也发生着创作观念和固定技法的思想与行动变革。如被称为“现代陶艺之父”的彼得·沃克思,就曾因为毕加索而深受启发,致力于表现堆叠的创作手法,并结合当时美国绘画界的抽象表现主义,探索开发泥土的表现力与陶瓷语言,开拓了现代陶艺的发展道路。
2020年,宁波开埠通商的第176个年头。
商务部明确全国12条步行街为改造升级试点单位,宁波老外滩名列其中。宁波市委市政府也早已提出了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战略目标。宁波打造“一都(东亚文化之都)三城(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影视之城)”,文化发展方向明确。
在此背景下,古老的三江口北岸即将迎来毕加索这位西方大师的“指点”。传统与西洋的融合、古老与现代的对话,必将帮助宁波的文化建设提升的新的高度,为老外滩北岸带来新的生机。
文章标题:疫情后首场国际大展落地宁波 毕加索真迹佳作登陆百年外滩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