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访谈评论

“挖”文物 更要深“挖”文化

访谈评论 来源:工人日报 2021-03-02 12:12
继“考古盲盒”火爆网络之后,春节期间,河南博物院推出了“考古盲盒”新年限量版“来自河南博物院的红包”,再度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原标题:挖盲盒、《古钱币》巧克力 河南博物院为何如此会玩?

《奔着考古盲盒来的,没想到又被‘古钱币’巧克力圈了粉。》

《买回去收藏吧,真舍不得吃掉。》

继《考古盲盒》火爆网络之后,春节期间,河南博物院推出了《考古盲盒》新年限量版《来自河南博物院的红包》,在已有馆藏古币仿制品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枚《压胜钱》仿制品,同时上新了一款能吃的《古钱币巧克力》,再度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挖”文物 更要深“挖”文化

感受到《一抔土的情怀》

《这款巧克力包含10种院藏‘古钱币’,涉及春秋、战国、西汉、新莽、北宋、北齐等时期,造型各异且精美,可以说是古钱币科普的入门级‘教科书’,不仅有创意还实用。》对于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来说,《古钱币》巧克力成为《爆款》,她并不意外。

不过,在河南博物院众多文创产品中,最火的依然要数考古盲盒,为了应对春节,从2月10日开始在线上一次性上架12000个,截至2月15日已经售罄,线下每天推出500个预约号,每人限购3个,仍旧卖到脱销。春节过后,考古盲盒又恢复了每晚8点上架,分分钟被秒杀的常态。

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的用材与市面上同类型的产品有所不同。用来包裹《文物》的土含有古都洛阳北邙山的土壤,体验者们收到产品时,表面来看其实就是一个《土疙瘩》。

也正是这种《不知道会挖出什么》的未知性,给了大家更多消费刺激与参与感。

《我们就是要让大家感受到‘一抔土的情怀’,在细细挖掘过程中,体味中原文化的魅力。》宋华说。

“挖”文物 更要深“挖”文化

将科普贯彻到底

《手套那么一戴,考古专家那感觉来了,在家里也可以挖文物!》

《买考古盲盒是一份快乐,拆开的过程还得到第二份快乐。》

许多网友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考古》过程,小铲子一铲,小刷子一刷,手法不输专业人士。

作为河南博物院推出的王牌文创产品,《考古盲盒》将《动态文创》的概念贯彻到底。

与普通盲盒不同,考古盲盒跳脱了传统盲盒《拆盒即结束》的设置,不仅将考古发掘融入了《拆盒》过程,更将考古《战利品》带入到一个更大的游戏中,非常符合年轻人求新求异的探索性和娱乐性的消费心理。

据介绍,盲盒里精美仿制的青铜器、元宝、小铜佛、铜鉴、银牌、银元、玉器、纪念牌、刀币、陶器等《奇珍异宝》,通过多道工序,进行《做旧》,尽可能呈现文物出土时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样工具洛阳铲也得到了体现。盲盒里的微型洛阳铲外观呈金色,还雕刻了花纹,几乎是按比例缩小复刻的。

包装改了12稿、版本更新6次、翻模20多次……《无论是文案、包装,还是内部设计,我们都有精益求精的空间。》宋华表示,《‘考古盲盒’的‘盲’是科普文化之意,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最初猎奇探宝逐渐转变成现在热衷探寻宝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考古盲盒’真正实现了它的科普价值。》

“挖”文物 更要深“挖”文化

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好的文创产品在拿到手的时候,一定要能讲得出故事,有说头,有辨识度,有记忆点。》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化产业部开发科科长杜华说,卖出去的产品要和公众产生情感连接,让人愿意向外《安利》,自觉或不自觉地起到对文物的宣传和推广作用。

《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Z世代年轻人正逐步成长为文化消费的主力军,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感,让国风玩具获得了庞大的市场。而‘考古盲盒’的火爆正是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说,文创产品要想被市场所接受,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背后的文化和创意。

《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让冷门偏门的考古热起来、被公众熟起来。》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把《考古发掘》从被动学习变为有趣的主动探索,吸引着年轻人通过另一个角度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拉近他们和历史文化的距离。

(文字来源工人日报,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