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切入当下,需要激活传统
将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现象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相关创作现象作一番比较,不难发现:艺术家们面临的文化情境已经完全不同了。后者主要突出的是《反传统》的价值观。但在前者,却突出的是与传统再联结的价值观。当然,在此过程中,一些艺术家亦会有选择地借鉴西方的某些元素,故新世纪所出现的很多当代艺术作品其实亦是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
周春芽,《太白山图》布面油画(四联画),250×1200cm,2019年
1985年后,随着国门的不断打开,许多年轻艺术家既清楚地知道了欧美工业、科学高度等发展的事实,也广泛涉猎了欧美的思想文化——包括哲学、社会学、文学与美术等等。为了追求艺术现代化、凸显个性、启蒙教育等目标,结果导致他们迫切需要从新的艺术样式和观念上对传统艺术进行超越。事实上,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要不要创新并不是问题,怎样创新才是问题。
梁铨 林中路,宣纸水墨拼贴,2004年
不过,尽管《反传统》与《接轨西方》的文化策略打开了很多人的艺术思路,同时在扩大新的审美领域、传播现代观念、启迪新的思维、鼓励创造精神、革新民族意识、造成多元化局面均有现实与历史意义,但有一点人们无法否认,即在西方现当代艺术的牵引之下,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欧美当代艺术的表现框架之中。细想起来,其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当代艺术并非是从传统文化中自然延伸与生长出来的。按批评家杨小彦的说法,明显是产生于所谓的《书本效应》《画册效应》与《展览效应》。另外,有些艺术家虽然所表达的思想观念与文化问题是从中国当下现实中提炼出来的,但艺术表现手法却是对西方当代艺术家的直接模仿。
杨福东,竹林七贤,35毫米黑白电影胶片,2003-2007年
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已经有少数艺术家开始意识到了《中国性》建构的本土价值,并在努力回到自身的语境中。从相关材料来看,做得比较出众的艺术家有徐冰、谷文达、傅中望、吕胜中等人。而且,在向外来文化学习借鉴的过程中,他们注重发现或挖掘母体文化的价值。
徐冰,背后的故事,综合材料,2006年
一部世界史告诉我们: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是由不同文化(明)碰撞的结果,而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并没有一种不受其他文化影响的、纯而又纯的文化存在。所以,我们既不能以维护传统纯洁性的名义,拒绝学习外来文化。也不能妄自菲薄,全盘照抄外来文化。故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中,我们不仅要反对西方中心主义,还要防止单一的东方中心主义。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一个相互碰撞的全球化过程中,具备更加开阔的文化视野。
(文字、图片来源于新民晚报及网络,侵删。)
文章标题:浅议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鉴赏
本文栏目:访谈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