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风暖吹,文化自信回来了
身穿唐三彩色样纱衣,脸画风靡唐代的《斜红》妆容,博物馆里胖嘟嘟的唐乐舞俑《复活》了。
20亿次的播放量,上千万条弹幕,5次上热搜——5分钟的古典舞《唐宫夜宴》亮相河南春晚后,打开了一条时光隧道,带观众穿越千年,回到那个开放、包容、自信的大唐。一时间微博上铺天盖地都是关于《唐宫夜宴》的创作大赛,《唐朝小胖妞儿》几乎成了行走的表情包。
《唐宫夜宴》改编自郑州歌舞剧院选送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的参赛作品《唐俑》。在5G+AR的技术加持下,整个舞台秒变一个美轮美奂的博物馆,参加夜宴的这些唐俑少女一路嬉笑打闹,时而走入国风韵味的山水彩墨中,时而穿行在古风建筑文物之间,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备骑出行图、千里江山图等国宝在舞台上穿插出现。
该节目主创之一、郑州歌舞剧院编导陈琳说,舞蹈灵感来自于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唐三彩乐舞俑生动的舞蹈形象,《看到她们的眼神和动作的时候,就觉得有一种陌生的熟悉感,如果在1400年前,我们应该跟她们是同行》。
为了把唐三彩乐舞俑搬到今天的舞台上,从妆容、服饰到仪态、道具,创作团队恶补了大量文物知识,还用海绵假体衣让身体《胖》起来。怎么让演员的脸完美地《胖起来》,是最《上头》的操作。终于,受到吃葡萄的启发,他们选择在嘴里塞医用脱脂棉球来《催肥》,就这样,一个个唐三彩乐舞俑《复活》了。
当大唐风华与虚实相接的舞台科技同频共振,《唐宫夜宴》火了,河南博物院的参观人数也骤增四成,打卡博物院中的原型彩陶伎乐女俑成了朋友圈的焦点。
从近年来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类电视综艺争相爆款,到《大鱼海棠》、《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等国产动画电影引发一轮轮《国漫崛起》,从尽力还原一千多年前长安风貌气质的《长安十二时辰》等古装剧受到热捧,到近几年各路明星纷纷挑战国风造型,拉动新一轮圈粉热潮,被科技赋能的《东方魅力》越来越多了。
借着科技化的制作、社交化的互动形式,经典剧目《龙凤呈祥》引发的话题不但在大年初一登上热搜榜首位,还在B站、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发酵。这场中国移动咪咕与国家京剧院联合打造的云上大戏,依托5G技术完成了京剧史上首次4K超高清拍摄、制作与呈现,重塑了京剧在年轻群体中的认知,让看似遥远的京剧、历史故事变得触手可及。
而正在更新第三季的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则在内容、技术、渠道等多个方面实践了多元融合的理念,节目用纪录片式的镜头语言、高科技的舞台元素以及综艺的表达手法,多维度全方位讲述着《国宝》的故事。
《利用5G、AR等新技术‘唤醒’历史文物,让‘橱窗中的历史’走向‘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的历史’,打造出与年轻群体个性特征相契合的IP,是《唐宫夜宴》成功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表示,《唐宫夜宴》用有趣的形式把握了年轻群体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上科技手段让舞台充满炫酷之感,营造出早上上班一样匆匆忙忙的景象,贴近现实生活,所以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
统计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河南博物院的网络搜索热度同比增长500%以上,上榜全国十大线上本地预订人气景区。更让马萧林自信的是身边大环境的悄悄改变。近几年,《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电视节目持续热播,华服在大街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以高考全省排名第四的成绩,却选择北大冷门专业——考古学;海外网友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极大兴趣,《可见,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传统文化依然有旺盛的需求》。
暖暖吹来的国风,正成为当下年轻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穿华服出街在青年群体中受热捧,他们追捧中国设计师设计的潮牌,将古典诗词创作进歌曲里,去茶馆品茗听相声,通过自己的方式传播着他们心中的国风。
《新新人类》聚集的B站一直代表着年轻文化,平台上层出不穷的古风歌曲、华服舞乐中,自得琴社自导自演的《古画系列》视频是一个神奇又清新的存在:淡黄色的背景如宣纸铺陈,画中人是身着古代服饰的乐师,或抚古琴,或吹笛箫,或击大鼓……就像一幅会动的古代画卷,悦耳的古乐在画中流淌,不时还有小动物喜感出没,圈粉无数《新新人类》。
《我们中国丢了太多好东西,找回原本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慢慢传承下去,是年轻人最应该做的事情。》这个只有不到10个人的团队,成员多是80后、90后,对他们来说,古琴、古筝、琵琶这些传统乐器不仅是他们的爱好,也是一份值得坚守的事业。
不久前,一个同样以80后、90后青年琴师为主的团队《二十四伎乐》,在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节目里,和大张伟一起用国风的形式演绎了电影《你好,李焕英》的片尾曲《世上最美好的祈祷》。他们身穿唐代服饰,手持笛箫,弹拨琴筝,古画 《复活》的思路和自得琴社异曲同工。
《天天向上》这期《国风夜宴》上,主持人和嘉宾穿上明代服饰,变身《潭州府》里的老爷、公子和宾客,《唐宫夜宴》里的十几个《唐朝小胖妞儿》也赶去《赴宴》。
这些身着红绿襦裙、体态丰腴的少女踏着小碎步,怀抱乐器 《跨越千年》,成为现场大家争相模仿的对象,舞蹈中经典的《撞屁股》动作,也被现场演绎了多个搞笑版本。华服走秀、诗词鉴赏、国乐表演、美食品尝、国风鉴宝,放低《身段》的国风展示出各种亲和的姿态,在互动中成为当下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
最传统的西皮二黄,最先锋的戏剧形式,央视首档台网互动国风少年创演节目《上线吧!华彩少年》中,改编自《四郎探母·坐宫》选段的《皮黄新韵》又创造出一个国风新亮点:一桌二椅,延展出金鼓沙场,杨门豪情。
《老娘亲押粮草来到北番,我有心回宋营见母一面,怎奈我在番远隔天边……》4位少年把大段大段的戏词改成Rap,用京剧、音乐剧、美声演唱的方式体现杨四郎的多重人格不同心态,四重唱和《叫小番》更是《炸》翻全场。
《别的组都有一些舞蹈小样,可以照着去学,可我们只有一首歌和3页词,不知从何下手。》参赛选手张乐瑶说,全曲近千字,平均一秒钟要唱四五个字,排练时老是卡壳,真是考验记忆力。
这个节目从《一脸茫然》中诞生,又有《不伦不类》的顾虑,让少年们对用更先锋的形式推广京剧有底气的,除了节目现场的掌声和惊叹,还有指导老师、京剧演员谭正岩的一句话:《京剧首先是一个很包容的艺术,要不然也不会能跟那么多的艺术形式来碰撞、来融合。》
参赛选手方书剑的专业是音乐剧,把自己的专业和国粹京剧真正融在一起,是他一直想去尝试的事情,《来到这个舞台,也是完成了自己一个心愿》。
3个月来,35位热爱国风的95后《华彩少年》在舞台上尽显传统魅力:在摇滚乐曲中交织《非遗》南音(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汉族音乐——记者注),以曲剧唱法演绎流行歌曲,把京剧行当里用于伴奏、鲜在台前示人的三弦儿带到舞台的聚光灯下,在反思和讨论中让传统文化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在他们眼里,国风不再是过气的老古董,而是值得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有温度的文化基因。
去年以来,在家里《挖文物》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时尚。拿起《考古神器》洛阳铲,层层挖土,再细细地扫去浮尘,神秘的《宝贝》慢慢呈现全貌……继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失传的宝物》一再脱销之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青铜小分队系列盲盒也成了热门,设计者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皿和纹样为基础,参考鸮、饕餮、觥大、觥二、牺尊、凤鸟等形象创作出趣味性满满的Q版手办,又憨又萌;《国家宝藏》的文创产品店推出的大唐仕女瑜伽系列盲盒,设计灵感来自于河北博物院彩绘散乐浮雕中的唐代仕女,娇憨的仕女们《摆》出各种瑜伽造型,宣言是《保持好身材,明天就出道》;而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祈福神官》系列,充满神秘色彩的青铜大立人、青铜戴冠纵目面具、铜神树枝花蕾吉利鸟以及圆头、平头的金面青铜人头像,正在集体《抢占》白领书桌,誓要成为最酷的摆件。
历史的美总是经得起岁月的打磨,如唐朝的华贵大气,如宋人的素雅端庄,如明清的柔美细致……华夏文明长达数千年,而中国传统生活之美,如衣、食、住、行,历经了无数的演变和传承。小到一枚精巧的梅花酥、茶席上雅致的汝窑品杯,大到大唐华美的宫城苑囿、两宋雅致的馆阁精舍、江南精巧的山水园林,华夏风雅再起涟漪,从几时起,流水前倩影华服衣袂翩翩,曲调里五十弦再谱华章,一场初雪,故宫之美便刷爆朋友圈……
国风盛行的背后,正是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回归和自信。
对年轻人来说,国风中文化沉淀的美,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有更深层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中华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虽然它们早已沉淀在时间的漫漫长河中。但当我们再次把它们打捞起来的时候,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跨越千年时光,传承文化的力量。
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楚艳将汉唐文化精神、丝路美学、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服装设计,被认为是重塑了当代中国的风度。在《国家宝藏》节目中她这样说:《当我们回望历史回到盛世大唐,那个时候的长安,其实就像今天的纽约和巴黎一样,也是世界的时尚之都,是引领着国际时尚潮流的一个策源地。我们看唐人是何等的自信,他们无论是梳着回鹘的发髻,或者是用着丝路之上传来的胭脂,甚至穿着波斯纹样的唐锦,整体看上去,大唐依旧是大唐。》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文字来源中国青年报,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章标题:国风盛行的背后 是文化的回归与自信
本文栏目:访谈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