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天,我们如何《拥有》一座博物馆
只要你愿意靠近,关于博物馆的一切美好,就会出现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
提起《文博热》,我们会习惯说,有多少人走进了博物馆。到了2021年,我们更愿意谈论的是,究竟有多少种可能性去《拥有》一座博物馆?
在热爱和技术双重因素加持下,当我们热情洋溢走地向博物馆的同时,博物馆也在主动《奔》向我们。所谓《拥有》,就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2021年,只要你愿意靠近,关于博物馆的一切美好,就会出现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
只要你被任何一丝关于传统文化的气韵打动,仿佛出于本能一般,你会随时随地想要跑进那个属于博物馆的世界。
一年四季《一票难求》,故宫博物院的人气之高自不必多说,是博物馆圈中永不过气的《顶流》;2021年元宵节,北京一些博物馆开放夜场,给观众们提供机会体验了一番《博物馆奇妙夜》。
一出精彩的节目,能轻易勾起你去博物馆的欲望,诸如《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上新了,故宫》《登场了!敦煌》等文博类节目、综艺,将原本《高冷》的文物送入寻常百姓家。我们不甘于只做《屏幕饭》,忍不住要追求《奔现》,一睹文物真容。
14位活泼灵动、娇憨可爱的《唐朝少女》,宛若从仕女图中走出,她们嬉笑打闹、梳妆打扮、演奏乐器、翩翩起舞……今年年初,河南卫视春节晚会的《唐宫夜宴》节目走红网络之后,河南博物院早晨门前游客络绎不绝,排起了200多米的长龙。整个春节期间,河南博物院的网络搜索热度同比增长500%以上,上榜全国十大线上本地预订人气景区。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年,重大考古发现新闻成为刷屏热点。今年3月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新发现六座祭祀坑后,三星堆博物馆颇受关注,吸引大量游客一睹《古蜀文明》的神秘面孔。数据显示,清明假期第一天,三星堆博物馆达到1.5万人的最大游客承载量,创下历史新高;而《五一》小长假前两日,累计接待游客34574人,比2019年同期增长约284.4%。
博物馆空间的氛围感魅力无限,而当下相当一批优质的博物馆文创周边产品,也成为人气暴涨的《网红》。
只要是兼具传统和新潮两种特质的文创周边,《吸粉力》就非常惊人。
河南博物院推出了名为《失传的宝物》的《考古盲盒》,春节期间在线上一次性上架1.2万个,不到5天已经售罄。社交网络中一个图文并茂的《开盒帖》,总能引来网友们的热情围观。
这套《考古盲盒》设有《传承》《史诗》《传说》等级别,你收到盲盒后,会发现《宝藏》外头裹着《土疙瘩》;然后你要拿起盲盒附赠的考古钻探工具《洛阳铲》,小心《挖掘》,最后挖出不同级别的《宝物》:十二生肖兽首印章、大将军虎符、武则天金简、杜岭方鼎……
陕西历史博物馆出品的《青铜小分队系列盲盒》,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皿和纹样为基础,参考鸮、饕餮、觥大、觥二、凤鸟等形象创作出别致的手办。
这一刻,你购买到的,哪里是手办,而是属于《考古学家》的惊喜感啊!
博物馆周边的走心策划,已不满足于只用在器物上,连咖啡厅里的饮品和食物,也焕发着一层历史的光辉,好像催促着你——《别客气!请把博物馆的氛围也一起塞进肚子里吧。》
饮料杯的杯套上精巧涵容着一幅隽永的山水画,让你看了又看,舍不得丢弃;咖啡的拉花勾勒出镇馆之宝的图案;巧克力表面雕刻出文物里的《神兽》,你先被萌化了,再被甜化了;每块小小的糕点都不是《无名氏》,一个诗意盎然的名字就能赋予它们与众不同的气质。
不知不觉,博物馆的美感超越了视觉和听觉,它很有野心,还想一并驾驭你的味觉和嗅觉。
如果线下博物馆无法抵达,我们就会错过文博之美了吗?放心吧,不会的,在线逛博物馆的你一样能够玩得尽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时期,正当大家为无法出门而感到遗憾时,《云游博物馆》的直播热潮忽然兴起,将无法现实接触的美好,呈现在手机屏幕里。
去年2月,全国八大博物馆集体在某网络平台直播间开放《云春游》,一天之内近1000万人涌入,相当于接待了法国卢浮宫近一年的客流量。布达拉宫进行了1388年历史上首次直播,51分钟时间里有92万网友《云游》布达拉宫,近距离观看了经书等馆藏,并登上了布达拉宫红宫顶层。
《云游博物馆》的直播,结合了在线互动、专业讲解、科普讲座多种形式,营造了一种妙趣横生的参观氛围。直播过程中,观众可以在线投票去哪个展厅参观,想看什么宝贝就看什么,有人调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行》啊!
你知道,古老沧桑的敦煌,在当下,在你的手机里,能有多少种新鲜酷炫的玩法吗?
《云游敦煌》小程序,于去年2月20日上线,目前已接待超过4000万人次线上游客。40多万用户设计了自己专属的敦煌丝巾,24万用户在公益平台为敦煌石窟保护项目捐款,15万用户在线用声音演绎敦煌动画剧。未来,小程序还将落地《数字藏经洞》项目。
在《云游敦煌》小程序的《点亮莫高窟》活动中,我们欣赏到了星空下的莫高窟全景,并与万千用户一起《点亮》崖体上的洞窟。随着用户点亮人次增多,画面中灯光的亮度也随之增加。至深夜时分,用户将会看到莫高窟崖体上空《银河》与洞窟光亮相映生辉的景象,体验千年前莫高窟燃灯的盛况。
技术拓展了我们逛博物馆、了解文物的眼界和思维。观展不仅只在馆内橱窗前发生。
例如今年故宫博物院的武英殿陶瓷馆展览,每一件藏品都放置了二维码,观众扫一扫就能进入《故宫陶瓷馆》小程序,了解文物详细介绍,还能为喜爱的文物《点赞》;故宫对陶瓷馆中20件藏品进行了超高精度数字化,观众在展厅的触摸屏上可以任意放大、缩小、翻转,感受把藏品《捧在手里》的愿望。
又一个《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我们重新审视《文博热》。
《拥有》的基础特征之一,是自然与平常。《去逛博物馆》这件事,理应成为我们生活中一项再寻常不过的选择,无需过多解释理由和动机。
博物馆建设与文博知识传播,也要在情怀和技术的双重助力下更进一步。《心动》与《抵达》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和时间越短,公众《拥有》博物馆、拥抱传统文化的程度才会越深。
(文字来源中国青年报,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章标题:“5·18国际博物馆日”:慢慢靠近后的心动与美好
本文栏目:访谈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