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访谈评论

非遗也能很新潮 欲“破圈”而立

访谈评论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10-19 12:1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非遗如何避免“尘封于记忆”值得考量。

非遗也能很新潮 欲“破圈”而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非遗如何避免《尘封于记忆》值得考量。

记者在此间举行的《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看到,近百位非遗传承人携近千件展品亮相,观者称其为一场《非凡的文化盛宴》。背后折射出中国各项非遗守正出新,欲《破圈》而立。

非遗也能很新潮

赵伟斌握着手柄灵活操作,一个以狮子为原型的机器人随即有模有样地表演出各种动作。《这是一款醒狮机器人,是我们150余款非遗文创产品中的一个。我想通过这些文创产品,来阐释非遗是见人、见物、见生活。》

赵伟斌出生于狮舞表演世家,是国家级非遗广东醒狮的代表性传承人。40年来,他致力于醒狮的传承与弘扬。《2011年开始推动‘醒狮进校园’,并首创了‘小学生醒狮课间操’。》

传承并不能一蹴而就。《非遗源于生活,重要的是唤醒大家对它的记忆和兴趣。》赵伟斌便琢磨研发文创产品。从手持玩具、挂件,再到醒狮机器人。《要用当下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承非遗。》

在赵伟斌看来,非遗虽是传统文化,但绝非《遥不可及》。《我打造了醒狮舞台剧,用传统故事作主题,甚至添加了霹雳舞元素。演出得到观众认可,我也感受到了大家对非遗的热情。》

借助非遗脱了贫

从推动侗锦织造技艺申报非遗,到带领《绣娘》脱贫致富,欧瑞凡对侗锦有着极深的情感。《我在政府文化部门任职时发现,年轻人对侗锦兴趣在减弱,会侗锦的人又不能靠它谋生,种种因素对侗锦的传承造成了严重冲击。》

自幼生活在侗族村寨的欧瑞凡不甘于《老手艺》失传。此后她与同事积极推动侗锦织造技艺申遗。2008年6月,侗锦织造技艺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但欧瑞凡仍有心事没完成。《我所在的县当时是贫困县,一些妇女没有脱贫能力。我就萌生了将侗锦做成产业助力脱贫的想法。》辞去公职后,欧瑞凡成立了公司。《妇女通过培训班学技艺,在家完成订单产品。这样她们既能照顾家庭,又有了稳定收入。》

至今,欧瑞凡已举办近30期培训班,培训人数逾5000人次。《公司有400名绣娘,平均月收入近3000元(人民币,下同)。100多个种类的产品销售到了美国、韩国等地。》

交流互鉴促共荣

《非遗展》期间,维吾尔族刺绣《邂逅》广绣、都塔尔与马头琴同奏……非遗传承人们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同时,对口援疆19省市的非遗传承人还赴对口受援地等进行展示、展演。

在此间举行的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就《新疆非遗保护与文旅如何融合发展》的话题进行广泛讨论。《打造非遗品牌》《非遗创新融入现代元素》《助力新疆非遗拓市场》等建议,将推动新疆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在《非遗展》开幕式上致辞称,是次《非遗展》将进一步促进新疆与兄弟省区市的交流互助,对进一步讲好美丽新疆故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原标题:《非遗》以何为续?《破圈》焕发新生命力。文字来源中国新闻网,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