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访谈评论

赛博时代 “网红打卡”还能持续多久?

访谈评论 来源:广州日报 2022-02-08 12:12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会开始进入赛博(Cyber)时代,“网红打卡”成为赛博时代人们新的娱乐消遣。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会开始进入赛博(Cyber)时代,《网红打卡》成为赛博时代人们新的娱乐消遣。《打卡》一词,其本意是上下班的刷卡考勤、学习的报到,网络社会为其赋予新的内涵和价值,发展出《网红打卡》:美食、旅游景点,甚至一座城市都可以成为《网红打卡点》,极大地促进了消费。《网红打卡》俨然已是赛博时代的文化新风尚。

赛博时代 “网红打卡”还能持续多久?

赛博时代《网红打卡》现实与虚拟的循环

《赛博》一词最早由威廉·吉布森《蔓生都市三部曲》的《神经漫游者》所提出,人进入虚拟空间活动、娱乐甚至生活,最后沉迷赛博虚拟空间,甚至选择在赛博空间永生。《赛博》除了有网络空间的意思,还有现实与虚拟共存、相互作用的隐喻。赛博时代的《网红打卡》完全体现了这些特点:通过网络认识和认可《网红打卡》地点或物品,个人亲临现场、亲身体验,最后拍照或者视频发布,是传统的审美体验与网络发布的结合,是人与网络虚拟空间的深度融合。

首先,《网红打卡》在网络形成和传播。由于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决策越来越多地参考网络虚拟社群。例如,人们出行更倾向于搜寻线上《笔记》,接收他人的出行感悟,参照他人的出行攻略。网络上较知名的人,如明星、大V账号,将其去过或经常去的地方分享到公共网络,形成《网红打卡地》并进行传播。很多旅游景点新奇、独特的人文特征,通过网络为人熟知,进而成为《网红打卡点》,如近几年以《摔碗酒》闻名的西安永兴坊,以此为卖点吸引了无数游客。

其次,《网红打卡》需要实地体验。没有网络的时代,万里长城、北京故宫、桂林山水等著名景点也属于大众认同的打卡点,个人的体验占主导地位,拍照是为了留念。《网红打卡》的一个特征是体验独特。为游客提供体验类项目,会满足人们《打卡》的心理诉求。如故宫等景点推出穿汉服的游览体验;博物馆推出数字沉浸体验等,提升人们《吃住游购行》的多重体验。

最后,《网红打卡》需要网络发布。随着UGC(用户生产内容)方式的兴起,人们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年轻群体更是具有热爱记录和展示的社交特点。他们除了体验与拍照以外,还要完成一个《打卡》流程,即网络发布。人们从网红打卡地返回后,分享自己出行的照片、文字、视频,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游客前来打卡。如美食达人、民宿达人、景区路线达人等,观看者会点赞和收藏其发布的内容,在文章评论中讨论《探店》心得,在互动的过程中形成文化的社群传播。

赛博时代《网红打卡》的心理认同

《网红打卡》是赛博时代发展出来的网络自我认同、社会交往与群体认同的功能。在打卡点形成、网络传播、重现仪式、网络发布、评价回复一系列完整的社会仪式中,网络空间承载着打卡人的自我展示与自我认同,如身份、地位、审美趣味和消费喜好等。与此同时,《网红打卡》也发展为一种大范围的网络社会交往,由《博主》发布打卡信息,受众认可和宣传,符合社会认同的类化、认同和比较三个特征,具有群体认同的功能。

社会认同理论的核心是个体通过社会分类认同群体,提高个体的自尊。《网红打卡》的形成,需要最先的用户发展成为《博主》,发布《网红打卡》信息。受众对《网红打卡》的观点和态度从不认可到认可,根据《博主》所发布的攻略,前往参观或消费,是将自己编入某个《网红打卡点》社群的类化、拥有该社群审美趣味普遍特征的认可。因此,《网红打卡》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消费行为,还是社会交往和心理认同现象。

总的来说,《网红打卡》有着独特的经济、文化、心理功能,同时也有其不足之处。《网红打卡》有着消费主义的影子,背后在一定程度上有商家的推波助澜。比如,某些《旅游博主》的宣传会有所取舍,主要展示合作商家的信息;有的会夸大其词甚至虚假宣传。另外,网络空间视觉至上的审美趣味有可能带偏现实审美,形成《凡事拍照优先》的标准,让《网红打卡点》的设计趋于雷同,进而忽略了旅游的本质是体验。《网红打卡》应是网络信息对现实世界的有益补充,不能为了打卡而打卡。

(原标题:《网红打卡》:赛博时代文化新风尚。文字来源广州日报,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