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松《变像》展览现场_图片致谢广东美术馆
香格纳画廊荣幸宣布艺术家薛松个展“变像”今日于广东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将薛松的艺术化分为“四个时期”和“七个主题”,以1990年的一次工作室火灾事件后,结合拼贴和混合灰烬的厚涂成为了他此后标志性的的创作手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薛松_向梵⾼致敬_1988_布上综合材料_100(H)x100cm
由于受到85风潮的影响,在1990年前的艺术探索期(第一时期)中薛松尝试了各种实验,摇摆于具象和抽象之间。为了打破传统写实主义教育给艺术家带来的束缚,这一时期作品主要呈现为狂放和具有破坏性的表现主义风格。受到灾后废墟的启发,薛松开始将拼贴和混合灰烬的厚涂逐渐发展为固定和标志性的创作手法。在1990年到1994年其间(第二时期)他的作品呈现为碎片式的抽象性表达。在此基础上1994年后他巧妙地吸收并转化了国际波普艺术,使其作品中的抽象性隐退,形象感逐渐清晰。
薛松_山水_1997_布上综合材料_180(H)x150cm
策展人将他1994年到2019年间(第三时期)的创作实践分为七个主题:全球波普、民俗波普、大都市、新山水、中西对话、文字与书法、法自然。
薛松_前程似锦_2018_布上综合材料_142(H)x214cm
展览的主题“变像”来自于佛教艺术的术语“变相”,将“相”改为“像”不只对应于艺术家对各种“图像”的挪用和拼贴,更意在强调薛松创作的“图像生产”意义。展览回顾了薛松30多年来的创作历程,1985-2019年的作品归入题为“变像”(Transfigurated)的展厅内,用灰墙白字展现了其“过去的完成时态”,而他近期2020-2022的作品则被放在“像变”(Transfigurating)的展厅内集中展示,通过白墙灰字明确了其“现在进行时”的状态。
薛松《变像》展览现场_图片致谢广东美术馆
在薛松的近期创作中,从“文字与书法”到“法自然”系列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一个缓慢的转变——逐渐淡化了可辨识的形象,回归其早期作品中的抽象性和表现性。这仿佛是洗尽铅华后的返璞归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观众不应该僵化的看待以上“四个时期”和“七个主题”的分类,因为在现实的每一张作品中还存在着主题和主题之间的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一分期和分类的意图只是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把握薛松艺术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容易深入艺术家非凡的创造。最后展览希望通过一位艺术家的个案研究,聚焦一个“变”字,帮助观众更好地反思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全球和本土,以及在时代中的社会转型与艺术变革之间的动态关联。
薛松_法自然 - 行云流水_2021_布上综合材料
左:No.1_130(H)x80cm;右:No.2_170(H)x115cm
薛松_法自然 - 老砖_2021_布上综合材料_160(H)x120cm
*新闻稿文字致谢广东美术馆
关于艺术家
艺术家薛松,摄影:贾睿
薛松,1965年生于安徽。198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如今生活工作在上海。薛松的作品在1999年其个展以后被广泛展出。近期个展有:薛松个展:中国DNA:薛松2020,宝龙美术馆,涅槃,龙美术馆,上海(2019);薛松个展:开门见山, 香格纳新加坡(2016);碎片时代, 西安美术馆, 西安(2013);薛松•新海派绘画,MoCA 当代美术馆,新加坡(2013);薛松-穿越历史与时尚,1988-2011回顾展,上海美术馆,上海(2011);是时尚,还是历史?上野之森美术馆,东京,日本(2010);回首:解构经典,薛松作品展,上海美术馆,上海(2009);薛松个展,ArtChina,汉堡,德国(2007)等。
文章标题:薛松个展《变像》于广东美术馆开幕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